中国青年报客户端上海9月1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今天上午,复旦大学2023级学生开学典礼在该校邯郸校区光华楼前的大草坪上举行。据悉,这是复旦大学近20年来第一次把本科生、研究生的开学典礼放在一起并在户外进行。今年共有来自80个国家和地区的4217名本科新生和11807名研究生新生加入复旦大学。
复旦开学典礼现场。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摄
最近一周,上海几乎处在天天下雨的状态。记者了解到,复旦大学此次决定将开学典礼放在户外,还有学校新研发的人工智能气象大模型的功劳——“伏羲”气象大模型预测“今天上海不下雨”。
“最近江南雨水多,很多人感到担心。”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金力在开学典礼上介绍,学校的人工智能创新与产业研究院联合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基于学校自有的云上科研智算平台,训练出拥有45亿参数的伏羲气象大模型,这一模型能成功预报未来15天的全球天气,每次预测耗时3秒以内。金力相信“伏羲”的预测。
记者获悉,开学典礼筹备团队近期一直在关注伏羲大模型关于今天的天气预测。根据伏羲大模型过去三天的连续预测,典礼筹备团队基本“心里有底”。“今天的开学典礼可以在良好天气下举行。”开学典礼筹备组相关负责人介绍。
图为复旦为师生们准备的雨衣和帽子。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摄
在开学典礼现场,每一张凳子上都有学校准备的“救急小包”,包内放置了一次性雨衣和遮阳帽。今天的暖场学生主持人也多次强调,“如果突然下雨,我们会调整典礼议程,请同学们穿上雨衣”。9月1日上午,上海确实没下雨。
据悉,复旦大学之所以能够产生出强大的伏羲气象大模型,主要要归功于学校在AI for Science方面的前瞻布局和前沿探索。学校有中国高校规模最大的云上科研智能计算平台——CFFF。它们是“切问一号”和“近思一号”。
图为复旦校园内的迎新布置。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摄
其中,“切问一号”位于内蒙古乌兰察布,“近思一号”坐落于复旦大学江湾校区。虽远隔千里,但同频共振,可满足不同应用场景下的科学智能研究与应用需求。这是目前国内高校最大科研算力平台。未来学校也将围绕重大科学问题、重点攻关领域推进AI for Science布局。基于这台科研“超级计算机”,复旦人将可以探索过去无法计算的科研课题,创造全新的科研方法。
图为金力在开学典礼上发言。复旦大学供图
金力说,复旦是以基础研究见长的高校,复旦人服务现代化国家建设,最核心任务是把原始创新做到世界顶尖,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策源功能。
“从创新的视角看,卓越精神与精致主义截然不同。”金力建议同学们不要总是权衡边际收益,而应成为“卓越而有趣”的复旦人。卓越精神把实现理想作为首要目标,有进无退、不计功利才是追求卓越的姿态,“创新路上,如果因为权衡得失而选择跟随式研究,将输在起跑线上。成才路上,如果太计较一时得失,用宝贵的大学时光打造漂亮的简历,只会与卓越精神渐行渐远”。金力心目中的复旦人应该做卓越的事业、做有趣的灵魂,对于思想、知识和生活永葆趣味心、创造力。
值得注意的是,今天的开学典礼上,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裘新现场向学生们赠送了《文化校历》。这本校历的重点就是告诉学生“如何做卓越而有趣的复旦人”。
打开这本册子,仿佛打开一个“复旦宇宙”。从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重大仪式,到“学科周”、博士生论坛等学术活动,再到体育赛事、文艺演出及各类群众性活动,这本不厚的小册子,以校历为载体,遴选复旦校园未来一年近400个学术和文化活动,按月份编排,每月都有主题和时令特色,全景式地展现了复旦将在一年时间里为学生提供怎样的成长沃土。
图为复旦大学《文化校历》内页。复旦大学供图
大学是学术和文化富集地。复旦大学党委于今年6月启动《文化校历》建设。校历工作专班面向全校各单位、各部门征集了2023-2024学年共计608项活动,最终筛选保留下近400个规模较大、影响力较深、覆盖面较广的活动,体现复旦文化的丰富多彩与厚重。这也是复旦首次通过文化校历的形式集成全校各种文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