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我和同学一起策划了一次文物推荐宣讲活动。我们的团队成员分别来自西北大学古代文学专业、考古专业和创意写作专业。成员们所储备的不同专业知识交汇、碰撞,激发出了很多有意思的文物故事讲述方式。
到乡村、社区分享文物故事之前,我们首先到博物馆去搜集文物知识。选择什么样的文物、以什么样的方式展示,是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参考比较后,我们选择了5件西北大学博物馆的“丝绸之路”代表文物,并撰写了灵活有趣的文物宣讲词。
充分准备后,我们带着事先做好的宣传文物的展架,来到陕西省西安市滦镇街道祥峪村街头,给中小学生和村民介绍鎏金铜蚕、汗赭烙马印、面质点心、唐武周石刻佛头、井真成墓志等文物。其中,唐朝面质点心的故事很受孩子们喜欢。这真的是纯绿色食品吗?现在还能吃吗?一个个有趣的问题从孩子们的口中问出,团队成员也给出了详尽的答案:博物馆专门对面质点心文物进行过成分化验,发现里面有害成分含量极少,唐代没有农药、化肥,环境也很少受污染,是真正的纯绿色食品。
结束宣讲后,我们对这次活动进行了复盘,从对话和宣讲中发现了资料的不足。于是,我们又一次走进西北大学博物馆,向资深研究员贾麦明请教,去了解那些我们没有回答出的孩子们感兴趣的问题。
历经千年风雨,这些藏在文物里的印记仍在向我们传递珍贵的历史信息。孩子们求知的笑脸,专家专注的神情,都带给我深深的触动。讲述文物故事,传递文物背后的意蕴,还需要我们努力做更多事。
西北大学 唐莹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