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艇快速出击。蔡盛秋/摄
近日,南部战区海军某支队协同兄弟部队奔赴多个海域,围绕对海、对空、舰艇损管等模块展开专攻精炼。在险象环生的战场环境中,各舰共同展开一场多课目、长航时、“背靠背”协同训练。
此次训练与以往不同的是,该支队巴彦淖尔舰与友邻部队咸阳舰两个不同单位的战舰一起出征、同域亮剑,有效推动新装备实战能力快速生成。
“战斗警报!”航行至某海域后,编队就遭遇海面“敌情”,各舰迅速转入攻击航向,制订接“敌”和打击方案,拉开了持续数日实际使用武器训练的序幕。
在巴彦淖尔舰作战指挥室里,官兵们端坐在各自台位前,瞪大警惕的双眼,紧盯当面海空“敌”情。
“雷达战位加强对×××方位重点搜索”“航海战位听令制订接敌运动要素”……结合当面海空态势,现场指挥员果断下达数个指令。与此同时,战舰开足马力向目标区域高速驶去。
“方位×××,距离××,发现目标!”不久,距离最近的咸阳舰第一时间发现目标踪迹,并率先发起主炮对海射击。
“目标‘受伤’逃跑!”“主炮组织重复装填!”撤出阵位后,编指通知目标仍未沉没,此时,巴彦淖尔舰已占领射击阵位,听令对目标发起炮火打击。
在巴彦淖尔舰主炮设备室可以看到,由于海区涌浪较大,光电显控屏上只有鸡蛋大小的浮体靶时隐时现,一直难以稳定跟踪,这令光电号手杨顺锋有些紧张。
果不其然,在试射2发炮弹后,弹着点显示偏远。再次修正射击参数,主炮区队长张庆瞅准时机,快速击发,但未能命中目标。
见此情形,副对海长张永良向现场指挥员建议调整舰位。
这一招立竿见影!“预备,放!”随着射击指令下达,巴彦淖尔舰再次发出轰隆巨响,浮体靶随即被精准命中沉入海中,这也标志着海面之“敌”被彻底摧毁。
“主动强化融合思维,综合考虑战场要素,才能制胜未来战场。”初战告捷,该支队领导介绍,今年以来,他们一改过去“就兵练兵、就舰练舰”训练模式,主动协调友邻部队多种兵力,设置复杂对抗条件,常态组织海上演练,助推各作战单元在协同训练中充分磨合、加速融合,产生聚合效能,催生各作战力量加速从“物理组合”向“化学融合”转变。
航行一路,战斗一路,提升一路。值得注意的是,这次编队训练中,实际使用武器训练占据训练绝大多数时间,训练指导组没有用上级通报的方式向各舰发布作战想定,而是让各舰雷达主动搜索、自行捕获、判别要素,完成抗击。虽然困难重重,还要全时面对海面、空中、水下“敌情”威胁,但官兵们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一一应对,全部化险为夷。
“‘敌机’1批2架,向编队近飞,各舰立即做好防空反导准备!”早饭时,各舰几乎同时响起战斗警报,官兵迅速放下碗筷,飞速奔向战位。
“用高速靶机模拟的低空来袭导弹,具有速度快、雷达反射面积小等特点,这给雷达战位带来不小的压力。”在目标搜索时,雷达班长田承中没能锁定目标,显得有些急切。后来,他稳稳握住操纵杆,不断加大搜索力度,牢牢锁定目标踪迹。
此时,在副炮指挥仪室内显控屏幕上,空中来袭目标正杀气腾腾地急速逼近。“2800米、2600米、2400米……”官兵们紧张地直起腰来紧盯屏幕,并连续报告来袭目标距离信息。
“开火!”危急关头,随着目指的下达,副炮区队长李涛果断请示射击,右舷副炮随即发出震耳欲聋的响声。
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咸阳舰舰艏副炮也接到开火指令。在两舰的合力打击下,靶机应声坠海。
特情险情不断,考验如影随形。“发现末制导雷达信号!”来不及欢呼,巴彦淖尔舰发现新的“险情”。
原来,一架“敌”机见势不妙,突施冷“箭”后扬长而去。关键时刻,巴彦淖尔舰连射数枚干扰弹,在舰艇一舷形成巨大电磁迷阵,有效迷惑来袭“导弹”。
在“敌机”远离瞬间,巴彦淖尔舰舰空导弹再次锁定目标,对空作战长赵伟当机立断,1枚防空导弹从前甲板腾空而起,直刺苍穹。很快,“敌”机在空中炸开了花。一攻一防之间,官兵们沉着冷静处置,展现了过硬的心理素质和娴熟的专业能力。
一场战斗刚结束,下一个“敌情”已悄然在大海深处出现。两舰官兵闻令而动,冲向各自战位,驾驭战舰犁波耕浪……整个过程协同紧密,各作战单元“攥指成拳”。
在连续8天的训练中,海上战斗几近白热化,训练指导组通过构设真实环境、临机导调实战情节的方式融合施训,多个险难课目交替展开。在不设脚本预案、不通报“敌情”的情况下,各舰全程围着“敌情”转,在舰艇战时损管、电子对抗、对海作战、对空作战、反恐反海盗、临检拿补等10余项训练中,有效检验了官兵自主分析判断、战场临机应变和协同作战能力,多项战法训法在大海上得到检验。
深夜时分,巴彦淖尔舰会议室内座无虚席,官兵们针对组织指挥、战位协同、应急情况处置、多样化军事任务等内容展开复盘研讨,一些不贴近实战内容被一一指出,大家虽然红了脸,心里却特别敞亮。
“实战实训,锻造精兵劲旅。”巴彦淖尔舰舰长李晓表示,战争不会给我们喘息的时间。作为南海一线拳头力量,唯有聚焦实战,紧盯强敌对手,立足复杂困难条件,从紧从难从严抓好实案化训练,才能在战争来临时拉得出、上得去、打得赢。
蔡盛秋 吴昊 王湃权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郑天然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