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上海译文出版社社长韩卫东:学生时代的阅读兴趣非常庞杂 阅读不是功利之事

发稿时间:2023-04-20 07:51:00 作者:沈杰群 来源: 中国青年报

  “我希望现在年轻人读书时眼界要更宽一点,只有我们的视野变得宽阔,才能够理解生活、理解世界,尤其要深度阅读人文方面的好书。不要把读书当成一件非常功利的事情来做。”上海译文出版社社长韩卫东这样分享他对青年阅读的思考和建议。

  韩卫东说,他大学的专业是历史,学生时代阅读兴趣是非常庞杂的,人文类和科学类的书都会读。体会较深的一点是,年轻人求知的欲望很强烈,一定要开阔阅读视野,多读全球范围内的经典原著和前沿新书。

  “我到上海译文出版社工作差不多20年了。起初,我从未想过会和译文有所交集。因为在我的学生时代,上海译文这样的出版社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时代风尚的引领。”韩卫东说,当年来译文社工作前,他特意重新仔细看了一遍自己家中的书橱,大学时代一直使用的《新英汉词典》、被称为“黑皮书”的“二十世纪西方哲学译丛”……有不少书籍都是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事实上,“外国文学名著丛书”“二十世纪西方哲学译丛”“当代学术思潮译丛”等译文社创始时期的几大书系,经过几代译文人的努力,逐步积累、沉淀、转变为内容和装帧都广受欢迎的经典系列。每个爱书人的书架上都会有译文名著精选、译文经典等系列,近年来插图珍藏本等还原纸书之美的经典系列也走入了千千万万爱书人的书房。

  “阅读的能力是一种学习的能力。这种特殊的学习能全面提升一个人的素养,不应该被狭义地理解为一种功利的手段和工具。通过阅读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视野和思维。”回顾自己年少时候阅读的经历,韩卫东比较遗憾当时因为种种限制,未能读到很多外国优秀经典著作。

  他希望今天的青年读者能利用好当下的良好条件,广泛选择、充分阅读,“我们不仅要读中国的书,也要读国外的书,去了解全世界的优秀文化”。译文出版社的编辑需要对世界范围内的出版风向具备敏锐的洞察和深度的理解,一定程度上,译文出版社所做的工作是为读者选择世界上最值得被阅读和探讨的书籍。

  谈到出版社在引领青年阅读方面的努力,韩卫东表示,上海译文出版社成立40周年时,全社一起讨论,概括出一个企业愿景——“有我世界更大”。“出版社的存在,就是要让我们的读者更多了解到一些世界优秀文化的结晶。”他认为,译文社希望做到传播世界优秀作品,创造优质的阅读价值,通过提供多形态的阅读产品为读者搭建足以使用一生的人文通识阅读体系。

  在为大学生和青年读者推荐好书时,韩卫东认为,首先年轻人要尽可能多找经典的好书来读:“经典著作,是经过历史的沉淀和检验的,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不能简单只看一些浅层次的热点书,这种阅读是远远不够的。”文学作品展现了人性世界的丰富层次,所以加缪的《陌路人》、黑塞的《荒原狼》、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才能在每一代读者中找到知音,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等经典才会被清华大学校长作为新生礼物送出。社科类的作品也是一样,恩斯特·卡西尔的《人论》、托马斯·潘恩的《常识》等哲学、政治类的经典,也值得一读再读。

  另一方面,年轻读者比较倾向于阅读形象鲜活的故事来了解世界,因此译文出版社从10多年前便开始深耕“译文纪实”品牌书系,用故事进入真实,带领读者去触摸深刻的社会议题,从社会经济、科学发展、环保议题、性别平权等方面展开,引发读者关注社会发展的变化与趋势。而“历史学堂”“译文视野”等品牌书系,则是聚焦一段历史、一个社会议题、一个变化趋势,引领今天的青年读者进行深度思考。

  在韩卫东看来,那些对人类社会发展有一定敏锐观察和思考的作家好书也值得阅读。以最近热议的人工智能话题为例,译文在早些年就已经引进出版了诺奖得主石黑一雄的《克拉拉与太阳》、麦克尤恩的《我这样的机器》等探讨人工智能话题的当代小说。去年出版的2021年诺奖得主古尔纳书写移民二代、三代身份认同和记忆重建的作品也值得关注。

  “出版的图书要符合当代年轻人求新求知的要求,这一点永远不会过时。”韩卫东坦言,出版人的任务,就是让读者了解到这个世界上最经典最先进的文化知识,了解真正代表“真善美”的内容。

  社长推荐书单:

  《克拉拉与太阳》

  《疫苗的故事》

  《人类的未来,AI的未来》

  《“废除文科学部”的冲击》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沈杰群

责任编辑:张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