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2月16日晚,中国赴土耳其开展国际救援的中国救援队82名队员乘坐国航包机回国。当地时间2月15日,中国救援队回国前夕,利用救援间隙,《面对面》栏目通过网络连线的方式采访了中国救援队副队长赵洋。
记者:现在整个救援任务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阶段?
赵洋:目前整个救援工作还在持续,重点是放在一些重点区域,或者说在他们土方政府开始对一些建筑利用工程机械在进行剥离的过程当中,如果有一些突发的情况或者发现一些迹象,我们来进行生命迹象的探测。
赵洋负责中国救援队现场救援的决策指挥,他全程参与了中国救援队在土耳其地震灾区的所有救援行动。我们采访他时,这次强震发生已经十天。按照任务计划,中国救援队将在第二天启程回国。但是,为了拯救更多的生命,他们依然奋战在救援的最前线。
记者:经过了这么长时间之后,是不是对于救援被困者的难度,甚至生还的难度越来越大?
赵洋:救援工作到现在,首先生还者的可能有,但是也在逐步降低,毕竟已经这么长时间了。对于救援工作来讲,我觉得难度也在加大,因为如果发现生还者往往都处于深埋在建筑废墟下,我们要建立通道,就会需要使用大量的人力、装备会花费很多的时间,去破拆这些构件,去与工程机械配合,开辟我们的救援作业面,所以说难度也在加大。
被困超150小时的生命奇迹
当地时间2月12日中午,中国救援队接到当地居民求助,称一处居民楼废墟中可能存在生命迹象,中国救援队立刻派出人员携带生命探测仪器前往该地点展开侦察。
记者:当时是怎么发现的生命迹象?
赵洋:应该说当时他们土方工程机械的力量在对这些建筑进行剥离,在剥离过程当中他们可能发现了一些迹象,而我们中国救援队正在这个区域救援,所以我们第一时间到达这个地方,我们第一时间开展了我们的生命探测。
通过侦察,救援人员发现被困者是一名男子,他所处的5层楼房已经完全坍塌,两层楼板之间高度从正常的3米多压缩到只有半米左右。
记者:当时判断难度会是多大?
赵洋:这个建筑是五层的建筑,坍塌之后变成了四层,而我们施救的位置是在坍塌之后建筑的三层大概这个位置,所以说在施救过程当中我们的难度是很大的。而且他又处在一个相对比较狭窄的一个小的生存空间里,他上面是楼板,他的头顶部分是横梁,他下部还是楼板,加之他的身上又有很多坍塌的构件,包括一些破碎的家具这些东西。所以说我们在施救他的过程中既采取了上方移除这些东西,也采取了侧向开辟救援面,主要目的就是要全面掌握或者减轻目前这个环境对这个被困者的影响或者伤害,以最稳妥的方式能够顺利快速地营救出来。
据初步了解,地震发生时,房屋倒塌,该男子与妻子、孩子未能及时逃出。被困的前几天,他们一家三口还能交流,后来他的妻子和孩子就不再有回应,但想带家人一起出去的意念一直支撑着他。
记者:什么时候才是觉得这个营救的把握性是有底数的了?
赵洋:应该说在打开整个作业面之后,建立通道之后,包括我们能够看到被困者的姿态,其实我们的底就有了,因为后续的措施我们就更加精准更加稳妥,尤其当地的医疗急救力量与我们在救援当中也密切配合,我们在救援过程当中也会让他们去观察去对他生命进行支持,急救车都停在路边,出来的人就会第一时间转移到车里,我觉得这个也是我们此次救援的一个协同紧密比较好的方面。
记者:你是因为感冒了吗,一直在咳嗽?
赵洋:我没有感冒,因为我是嗓子有点哑了,有点难受,所以咳嗽。
记者:是这两天一直在现场要指挥需要费嗓子,是吗?
赵洋:可能说的话比较多一点。
记者:其实从今天采访的状态来讲,我其实也感觉到你也是特别疲惫。
赵洋:这种疲惫肯定是应该的,我觉得我的队员们更辛苦,他们承担的东西更多,我觉得我们这些救援的队员包括不管是指挥员、战斗员,为了拯救生命,我觉得我们做这些都是应该的。
救援人员争分夺秒,竭尽全力打通生命通道,对被困男子展开施救。与此同时,他们自身也面临着废墟再次坍塌等突发的风险。
记者:在拯救的过程中,如果对我们救援队员也可能带来一定风险的情况下,你怎么抉择?
赵洋:每个救援现场都会有各种各样的风险,所以说我们救援措施采取方面,包括现场的管控方面我们有自己的一套完整程序,我们对有些风险部位进行移除,就会采取支撑的措施和撑顶措施来让它不改变它的现有形状,让它的力能够得到有效分解,这样我的救援队员就有保障。同时我们通过观测或者说我们的仪器来观察周边的环境变化,如果有风险我们会及时地实施避险和处险。
经过四个小时不懈努力,中国救援队与当地救援力量成功将被困男子救出。遗憾的是,他的两位家人经确认没有了生命迹象。
记者:这四个小时是怎么样挺过来的?
赵洋:我现在能跟你计算出是四个小时,其实在现场这种时间的东西往往我们很难去计算。因为在救援现场比如说我移除这个构件,在移除过程当中哪些又出现了新的潜在的风险,我们就是要确保我们每一项的救援措施和每一个救援环节能够衔接得很紧密,来拯救出这个被困者的生命。
记者:当把被困者营救出来的时候,所有的救援队员当时的状况是怎样的?
赵洋:救出每一名生还者我们肯定是激动的,但是我们再想想我们肩负的任务,还面临着我们怎么去营救下一名人员,我们的时间还留给我们多少。
记者: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每个救援队员脑子里想的就是和生命赛跑的这样一个概念。
赵洋:对,我们的想法应该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多找到、发现、拯救,尽我们一份力,这可能就是我们此次肩负的国家使命和职责。
2月12日所营救的被困男子,也是中国救援队在抵达土耳其地震灾区后成功营救的第6名被困人员。
救援里的中国力量
2月6日,土叙强震发生之后,应土耳其政府请求,中国政府派遣中国救援队赴土耳其实施国际救援。2月8日,中国救援队乘包机抵达土耳其阿达纳机场,然后一路奔波,抵达土耳其受灾严重的哈塔伊省安塔基亚市展开救援。
记者:在到达土耳其之后,你们是多长时间就开始直接投入到救援工作的?
赵洋:当地时间下午的一点多钟快两点,我们就到达了哈塔伊省安塔基亚市的营地,到达营地之后其实我们也没有停,我们讲的边安营扎寨,边立刻救援。
记者:接到的第一个救援任务是什么情况?
赵洋:我们在与土方救援队伍到了第一个现场,我们在勘察了一个可能有生命迹象的时候,我们准备要在这开展作业,但是土方救援人员说我们现在发现一名孕妇,我们已经开展了初期的搜救工作,中方救援队伍能不能跟我们一起或者给我们制定一套方案?因为我们的救援难度比较大,所以交流之后我就到现场去看了看。这个孕妇也是埋压在倒塌废墟的中间部位,就是所谓的深埋的人员。土方人员已经开辟了一个口子,可以有一定距离进去看,也能够听到她的声音。那么针对这个情况,我们就把我们的力量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在我原来刚到的时候发现的部分要继续开展搜救工作,一部分力量就到达了这个地点与土方救援队伍进行合作,来开展救援工作。
当地时间2月9日凌晨,在一栋倒塌的八层民房废墟中,中国救援队与当地救援人员一起营救废墟下的被困孕妇。
记者:当第一名被困者被营救出来的时候,我觉得对所有人来讲特别是我们中国救援队来讲是一个特别大的鼓舞。
赵洋:我觉得我们刚到这,在边熟悉情况边开展救援工作当中,我觉得救出这名孕妇对我们来讲是更加激励我们马上就要救援。因为它证明着还有很多生命在等待救援,我觉得对我们是激励,但是我觉得更是一种责任。救完这名孕妇之后,我们后续的二三四五六我们每一天都会有人被救出,也更加让我们这支队伍要努力保持一个更好的状态,去完成我们即将面临的下一个任务。
当地时间2月9日晚,中国救援队与当地救援人员合作,营救一名被困在坍塌楼房废墟中的女子。当地白天气温在10度以上,而夜间却降到了零下2度,昼夜温差大,也给救援工作带来了难度。
记者:这个对救援工作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赵洋:我们现在是白天和晚上都在开展搜救工作,对于我们来讲其实温度来讲是对我们有影响,但是我觉得我们保障跟上了,比如说你看我穿的这个衣服,包括我们救援现场里面给大家做的一些保障、支撑、热食这种东西的保障,高热量的东西,应该说过了这么多天了,我觉得我们也都适应了这种温度对我们身体的变化。
记者:对于救援队员来讲,每天要在这样一个和时间赛跑的过程中去工作,我们自己的物资保障、休息保障各个方面怎么安排?
赵洋:因为我们这次来的救援队伍是82人,主要的救援力量是50人,其实我们把这50人分成了三个行动分队,我们每天都会有一个行动分队在得到有效休整和调整,当然我们随行的也有医疗保障力量,我们也会让我们的医疗保障力量每天对我们的救援队员做一些身体健康的监测,我们的后勤保障也很给力,我觉得我们驻土耳其的使馆,包括我们的中资企业,包括我们很多的留学生,包括很多力量也第一时间就到了现场,给我们这支救援队伍各方面物资协调保障,我觉得这些都是让我们救援工作到目前还是保持在一个较高能力水平去完成任务的一个有力的保障。
当地时间2月9日20时,一名被困女子被中国救援队和当地救援人员救出。
据统计,中国救援队在土耳其地震灾区执行救援任务期间,共营救被困人员6人,搜寻遇难者11人。
记者:因为有时候在救援队员来讲,时刻要面临着理性的救援和感性的情绪之间的波动,在现场怎么来平衡?
赵洋:在现场我们每名队员都是冷静沉着,他们毕竟经过了专业的训练,毕竟经过了类似大灾大难的考验,我觉得他们更加从心理上有准备,我们在搜寻过程当中生还者我们救出,包括我们搜救出的遇难者我们也会进行妥善处理,我们中国救援队对每一个现场都要进行全面彻底救援,我觉得对于每一名不管是生还者,不管是遇难者都是生命,我们要对生命有所尊重。
当地时间2月15日,虽然是震后第10天,但中国救援队依然坚守灾区,24小时不间断开展搜救行动。
记者:今天你们还有继续搜救的任务,是吗?
赵洋:对,我们今天还会派出我们的行动分队和行动小组,去我们在昨天当中发现的一些区域,或者我们认为有必要进行重点搜索的区域,我们还会开展我们生命迹象的探测任务。
记者:你们辛苦了,希望你们注意安全。
赵洋:也谢谢你们关注我们这支救援队伍,因为你们也及时把我们的有关情况反馈到国内,我们更加感受到国内人民对我们强大的背后支撑,我觉得这也是我们的国家力量。
制片人丨刘斌 刘京
记者丨古兵
策划丨孟克
编导丨王惠东 曾文甫 张玙 张腾飞
摄像丨刘洪波 杨帆 刘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