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财经|共青团|大思政|青年电视|青年之声|法治|教育|中青校园|励志|文化|军事|体育|地方|娱乐|ENGLISH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资本论》首个中文全译本为何诞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

发稿时间:2022-10-11 10:51:00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作者:许子威 中国青年网

提示信息

Subtitle/CC
    Speed
      Quality
        Audio Track
          SpeedNormal
          Subtitle/CC
          Audio Track
          Quality

            《资本论》被称为马克思主义最厚重、最丰富的著作,但直到1938年才在大夏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校友郭大力等人历经数年的艰辛努力下,才有了首个中文全译本,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的传播发挥了巨大作用。

            年轻的郭大力为什么会选择翻译《资本论》?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专访时表示,大夏大学的最初校址建在上海市胶州路,属于工人的集聚地,学生平时能与工人密切接触,并了解无产阶级的处境。正是在这样一种环境的影响下,郭大力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并尝试着翻译《资本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失败,更是让郭大力认识到,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器才能改变中国,这进一步激发他翻译《资本论》的决心。

          原标题:《资本论》首个中文全译本为何诞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
          责任编辑:张毅
           
          首页 | 上一页 1 下一页 | 尾页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