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北溪-1”供气量腰斩,欧盟开源节流双管齐下 “掺水”协议能否让欧盟挺过严冬?

发稿时间:2022-08-01 09:08:00 来源:南方日报 中国青年网

  在德国卢布明拍摄的“北溪-1”管道设备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点睛

  欧盟高度依赖俄罗斯化石燃料,能源危机是其眼下面临的最大困境,严重阻碍经济复苏进程。俄罗斯近日再次大幅削减对欧洲的天然气供气量,欧洲冬季能源安全再次陷入危机,俄欧能源博弈进入了新阶段。

  日前,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下称“俄气”)宣布“北溪-1”天然气管道供气量自7月27日起降至满负荷输送量的20%,从6700万立方米腰斩至3300万立方米。

  美国白宫7月26日紧急派出国务院能源安全高级顾问阿莫斯·霍克斯坦前往法国和比利时讨论应对措施。同日,欧盟成员国达成政治协议,从8月起至明年3月,采取自愿措施将天然气用量减少15%。

  “北溪-1”管道输气量为何一降再降?欧盟开源节流双管齐下的应对政策会否奏效?俄欧能源争端前景几何?

  俄罗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俄气为再一次腰斩供气量给出的原因,是其需要对“北溪-1”管道一台使用中的涡轮机进行维修。

  早在今年6月中旬,俄气就因德国西门子公司未及时交付送加拿大维修的涡轮机,将“北溪-1”管道的输气量减至其满负荷状态的40%。当时,该涡轮机被加拿大以执行对俄制裁为由而扣押。经德国积极劝说,加拿大决定“声援德国这样急需恢复天然气供应业务的欧洲盟友”,将涡轮机送返德国转交俄方。俄气副总裁马尔克洛夫7月29日在电视节目上表示,将涡轮机在维修后由加拿大运至德国而不是俄罗斯,这不符合合同规定,将导致“北溪-1”其它部件无法维修。他指出,指责俄罗斯减少天然气供应并无依据,这是由未完成涡轮机维修导致的。

  为加拿大、德国制造难题、分歧与内耗,最终逼迫加方豁免制裁,是俄罗斯下的一手好棋。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程春华认为,俄罗斯通过涡轮机维修等技术因素操作,“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跟之前通过天然气“卢布结算令”破解部分欧洲制裁有异曲同工之妙。

  每日供气量骤减让欧盟成员国在入冬前大幅提升天然气储备的计划落空,欧洲顿时阵脚大乱。一名美国官员向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表示,西方国家已进入“未知领域”,没人知道欧洲是否有足够的天然气安稳过冬。

  欧盟“内讧” 协议“掺水”

  目前,俄罗斯已经以对方拒绝以卢布结算天然气货款为由,切断或减少了对十几个欧盟国家的天然气供应。“北溪-1”再次削减供气量,使本就面临天然气短缺、能源价格高企困境的欧洲国家陷入恐慌。虽还在盛夏,但欧洲不得不开源节流双管齐下为过冬做准备。

  除了加快速度向阿尔及利亚、阿塞拜疆、中东卡塔尔等地区增购天然气外,欧盟成员国还达成采取自愿措施将天然气用量减少15%的政治协议。牵头敲定这份协议的捷克工业部长说,“我们必须分担、也一定能分担这份痛苦。”

  这话虽然听着颇有一股“同仇敌忾”的悲壮感,但事实上,欧盟成员国在能源问题上非常注重主权独立性。在出发前,霍克斯坦就已公开表示,美国担忧更严峻的能源问题将对欧洲对抗俄罗斯的“韧性”和团结性带来“巨大挑战”。

  “俄罗斯将对欧减气或断气当做反制欧洲制裁的手段。”程春华分析称,“供气态度体现俄罗斯对欧洲国家分化瓦解、分而治之的策略。对于‘反俄急先锋’国家,俄罗斯直接断气;对于德国等‘和稀泥’的国家,俄罗斯以减气制造气荒、抬高气价、施压影响;对匈牙利等友好国家,俄罗斯则积极优惠供气。”

  欧盟各国在天然气方面受到差别对待,面临的经济风险也存在明显差异。欧洲“一致抗俄”的战线不出意料地出现了“内讧”征兆。

  事实上,欧盟减少天然气用量的协议已商讨数月,却迟迟难在所有欧盟成员国之间达成共识。这正是因为许多能源安全相对不受俄罗斯影响的国家一直反对欧盟作出统一回应。最终,西班牙、葡萄牙和意大利等国家如愿以偿在协议里添加了附加条件——满足要求的成员国可以申请豁免减少天然气用量。英国广播公司(BBC)分析,冬季一旦出现天然气短缺的情况,这种一些国家申请豁免、一些国家苦苦支撑的困境,将为欧盟带来很大的政治和经济代价。

  这份“掺水”的协议能否最终带领欧盟成员国挺过严冬,值得打个问号。

  真正的较量“大约在冬季”

  在欧盟东拼西凑准备过冬的同时,近来,俄罗斯在世界各地积极寻找可以替代欧盟的能源买家。俄罗斯能源与金融研究所的专家透露,7月,俄罗斯煤炭出口从欧洲转向亚洲、非洲和中东的速度加快。

  是俄罗斯找到需求够大的买家,还是欧洲率先完成能源转型,似乎成为了关键所在。对欧洲来说,天然气出口大国美国与欧洲隔着一个大西洋,天然气的传输不像俄罗斯通过陆地管道输送到欧洲一样简单,美国的天然气需要经过液化、装船海运、到目的地再汽化的过程。欧洲对液化天然气需求量激增,但建造一个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基本上需要5年时间,耗费约50亿美元。因此,不少外媒认为,在这场博弈中,欧洲会经历阵痛,但最终只要“坚持就是胜利”。《大西洋月刊》评论称,从中长期来看,一旦相关能源设施建设完成,欧洲找新的卖家要比俄罗斯找新的买家来得容易。

  但这场能源博弈能打到后半场的前提是,欧盟首先要挺过短期内难以解决的能源危机。能源危机带来的通胀与民生危机容易迅速发酵,威胁欧洲的社会稳定。程春华分析,企业生产与民众生活成本飙升,将导致厌战的弱势民众不可避免地迁怒于决策者,或通过选举表达民粹与民族主义情绪,甚至爆发社会骚乱。“2018年法国因提高燃油价格导致的‘黄马甲运动’余威未消,不排除欧洲脆弱国家发生能源因素导致的社会乱局。”俄欧能源之争前景如何?程春华认为,真正的较量“大约在冬季”。

  南方日报记者 邹非序

  实习生 陈灏琳

  策划:彭奕菲

原标题:“掺水”协议能否让欧盟挺过严冬?
责任编辑:hz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