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这十年 | 罗琳花:我是好花红的姑娘

发稿时间:2022-07-18 13:00: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不忘初心,青春朝气永在,志在千秋,百年仍是少年。《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作家报》从即日起在报纸端和中国青年报客户端、中青在线、中国青年网等全平台同步推出《“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青春之歌征文》专栏。采集于一线热气腾腾的青春故事,炽热执着的青年奋斗者,呈现时代变迁中的青年记忆,以及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期盼,这是我们用文学的方式对新时代最好的回应。

  这里有中国青年的代表,有青春中国的模样,更有“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生动实践。

  期待青年写作者以身边的故事,呈现山乡巨变,记录伟大时代,与我们一同讲好中国故事,弘扬奋斗精神,展示青春活力,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编 者

  选题策划:只恒文

  作 者:贵州盛华职业学院教师 黄 健 (土家族)

  “好花红来好花红,好花生在茨梨蓬,好花生在茨梨树,哪朵向阳哪朵红……”

  2020年的“五一”,罗琳花回到家乡贵州惠水,带着贵州盛华职业学院(以下简称“盛华学院”)的学生在民歌《好花红》的发源地——好花红村的文化广场参加活动,一首曲调悠扬、悦耳动听的《好花红》,把罗琳花拉回到了儿时。

  “花儿,奶奶教你唱《好花红》。”

  月亮犹如一盏灯,高高挂在树梢上。罗琳花与奶奶坐在院子里唱起了“好花红来好花红……”

  “奶奶,这首歌想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呀?”

  “这首歌表达了咱们布依族人民对新生活的赞美之情。你要好好学习,将来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奶奶的一番话,时刻浮现在罗琳花的头脑中。她读大学以后,特地在网上查了关于《好花红》的介绍:1953年,当时我国著名作曲家罗宗贤和贵州省歌舞团的黄江帆、曹玉凤等同志先后到惠水毛家苑采风半个多月。在采风过程中,省里来采风同志很认真,听当地人唱后,一字一句记录下来,并按照他们唱的音调写好曲子,因此《好花红》这首布依民歌,经省作曲家整理以后,得以登台亮相。

  1956年11月,惠水县举办第一届工农业余文艺会演,毛家苑的布依姑娘秦跃珍、王琴惠两位歌手便演唱了这首歌曲,前来观摩演出的省里专家,又以《好花红》音乐素材进行第二度创作,使《好花红》又更进一步走上舞台。演出结束后,两人唱的《好花红》获得一等奖,被省广播电台录音播唱全国。1959年5月,贵州少数民族参观团进京观礼,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实况转播,《好花红》唱响北京城。

  但熟悉的民歌和热闹的场景,却让刚刚从北京回来的罗琳花陷入了沉思。

  过去,这里人烟稀少。如今,这里花田环绕,袅袅炊烟,田园阡陌纵横,山峦之下绵延的古巷、青砖、黛瓦、土墙、花海,形成了独特的风景。在这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五一”期间游客络绎不绝。这翻天覆地的变化,来自精准扶贫的实施。而精准扶贫的实施,变化的不止罗琳花眼前的景象,还有她家庭的变化和自己的蜕变。

  时光回到2012年。因为父母多病,家境贫寒,罗琳花打算放弃学业,前往外地务工。那时,她对未来充满了迷茫。

  盛华学院招生办的老师得知这一消息后,给她发去了到盛华学院就读,享受学费全免、助学金等政策的同时,额外每月补助其他300元的生活费等信息,这一信息犹如春风拨动了罗琳花的心弦,彻底打消了她的顾虑。罗琳花进入学校后,深切地感受到了学校“公益兴学·教育扶贫”的宗旨,每年拿出数百万元资助款,为像她一样的贫困学子打开一条就学就业绿色的通道。

  经过三年的学习和实训,2015年罗琳花从盛华学院毕业了。毕业后,罗琳花在学校的推荐下,带着行囊,带着儿时的梦想和期盼,踏上了开往北京的列车。到北京后的当晚,罗琳花看着璀璨的北京城,在心里默默念着“北京,你可记得《好花红》的旋律,我是好花红的姑娘,我来了”。

  罗琳花到北京后,在一家与盛华学院合作的公司工作。刚开始的几年,罗琳花一年从北京回家一次。而每次回来,家乡都似乎有些不一样,不知不觉中家乡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村民在家门前实现就业,村村通了水泥路……鸟鸣悠扬,惠风和畅。罗琳花站在文化广场上,心中想起,在北京她看过了紫禁城头的落霞与孤鹜齐飞,见过了天安门广场庄严的升旗仪式,望过了鳞次栉比的高楼,但故乡短短几年是怎样变化的?她一无所知。

  那是罗琳花第一次在心中萌生出返乡的愿望。

罗琳花(右)与村民交流刺绣技艺。(作者供图)

  春风拂晓了花儿

  罗琳花走进盛华学院,校园里的月季、玫瑰、蝴蝶兰、紫罗兰……在光芒的照耀下,分外妖娆。此刻,罗琳花站在花前,深吸了一口气,风中的味道是紫色的、红色的、紫红色的,这让罗琳花陷入了花香的世界,许久过后才从芳香中走出来。

  罗琳花又走进非遗实训室,看着熟悉的教室,这让她恍惚回到了大学时光。老师在课堂上孜孜不倦地教着她们蜡染、刺绣、画脸……

  一声“老师好”,使罗琳花心头一愣。看着学妹们正在刺绣,罗琳花拿起针线也开始刺了起来。

  看着一个羞涩的学生,罗琳花问:“你喜欢学校吗?”

  “喜欢。这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怎能不让人喜欢呢?”

  学生的回答,让罗琳花回忆起了学校的点点滴滴。学校被一条河四面环绕;进入学校要走过一座桥,桥上经常有成群的鸽子在觅食;站在桥头,正面是图书馆和行政楼,右面是教学楼和微笑广场,左面是柏拉图广场……

  “老师,老师,你怎么发起呆了?”

  “没有。只是想起了以前在这读书的日子。你怎么会想到来这里读书呢?”罗琳花问这位学生。

  “我是本地农村的,因为家里条件不好,为了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所以我在填写志愿的时候,就填写了这个学校。”

  听完学生的回答,罗琳花陷入了沉思。因为她似乎看到了曾经的自己,这让她坚定了留在贵州、留在故乡发展的决心,因为她在故乡看到了春风吹开了花蕊,也听见了花开的声音。

  从学校回到家后,罗琳花向北京公司负责人拨通了电话,讲述了想留在惠水公司的想法,公司负责人是盛华学院唐人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学院的院长,因为情怀,唐院长欣然答应了罗琳花留在惠水的请求。

  但罗琳花的这一决定,却遭到了父母的反对,说送她读书就是为了走出大山,而今好不容易在繁华的北京有了工作,现在却想着回来,不知她是如何想的?

  “留在家乡多好啊!你们看现在的家乡都美啊。现在的家乡已经不是十多年前的那个山旮旯了。过去几年,是家乡闪闪发光的几年,脱贫攻坚我没能为家乡献出一点力量。如今,乡村振兴的集结号已吹响,我不能再错过这个机会。再说了,留在家乡工作,还可以陪伴你们,不是很好吗?”

  罗琳花的父母,听到孩子这么一说,也就不再唠叨什么。

  春风绽放了花香

  留了下来,如何在工作中为家乡的发展献出自己的力量?成了困扰罗琳花的主要问题。思考许久后,罗琳花把方向定在了自己所学的专业上。

  为了保护和进一步发展家乡少数民族特有的民间工艺,罗琳花联系了盛华学院老师,在学校开设了手工蜡染特长课。

  近几年,“唐娃娃”逐渐形成品牌,学生参与制作的作品多次被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宾,2022年更是亮相了北京冬奥村运动员公寓、融媒体中心、非遗展示区等。学生听说学校开设了手工蜡染后,纷纷申请上手工蜡染特长课。

  课堂上,罗琳花除了教授学生们手工蜡染外,偶尔还会给学生们讲大都市的生活,这让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很多学生表示一定会好好学习技能,将来也走出去看看。

  那一刻,罗琳花眼睛红润。在盛华学院,有很多来自外地的志愿者,外籍志愿者也很多,所以很多志愿者都会给学生们讲外面的世界。

  多年前,罗琳花的老师给她授课时,也是希望有朝一日,他们能够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同时,罗琳花在心里得到了安慰,这就是她想留下来的意义,帮助更多像曾经自己一样贫穷的孩子,通过学习技能走向幸福的生活。

罗琳花(左)教学生学习民族技艺。(作者供图)

  春风吹向了田野

  一次周末,罗琳花回到惠水县抵麻乡硐房村老家,听到母亲说想到惠水县找点事情干,但又怕到县城做不了什么事情。母亲的这一想法,直接触动了罗琳花的心灵,因为在这片土地上,像母亲一样有这种想法的人不计其数,而母亲只是其中一个缩影。

  如何让农村妇女不离家门就能增加一份收入,成为困扰罗琳花新的问题。

  一日,阳光明媚、微风徐徐。罗琳花跟随盛华学院领导一起前往挂帮村西混村调研,在学校与村委班子的座谈中,罗琳花得知学校要在西混村开展农村妇女民族技艺培训,这让罗琳花很欣喜,因为开展培训,困扰她新的问题又将迎刃而解。

  为开展好本次培训,罗琳花白天上班,晚上利用休息时间,查阅各种资料。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罗琳花的熬夜努力下,终于探索了一条根据市场需求,按订单标准化,培训当地妇女刺绣制作技能的想法,并得到了学校和公司领导的认可。

  培训开始那天,朦朦胧胧的晨雾还未散去,但罗琳花已经载着盛华学院的几名学生,开着车在前往西混村的路上了。

  近几年,因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开展,村村通了公路,但因为贵州的整体地貌是以高原山地为主,所以一路蜿蜒曲折。罗琳花和几名学生,耗时两个多小时才到达培训地点。

  罗琳花到西混村村委的时候,当地村民各自拿着自家凳子已在村委会的院子早早等候。看着罗琳花下车,村民的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还未等罗琳花休息片刻,村民们就把罗琳花围了起来,等待培训的开始。

  春风和煦,一缕光芒,透过碧绿的枫叶落在新鲜的泥土上,芳香四溢。村委会的院子里,有说有笑地开展着农村妇女民族技艺培训。

  休息时刻,罗琳花站在院子边沿,自己虽然出生在农村、成长在农村,但从未感受过春风吹向田野的感觉。映入视帘的泥土,软软的、柔柔的、轻轻的,犹如拂过脸面的春风。

  此刻,罗琳花感受到了春风吹向田野的诗意。

  田野里,一株野花开得灿烂无比。

  (作 者:黄 健,90后,贵州盛华职业学院教师,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居惠水。作品散见《诗刊》《长江文艺》《扬子江》《诗歌月刊》《星星》《诗选刊》等杂志,获第八届梵净山年度文学奖。)

  《中国青年作家报》2022年7月19日 第1版

责任编辑:任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