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财经|共青团|大思政|青年电视|青年之声|法治|教育|中青校园|励志|文化|军事|体育|地方|娱乐|ENGLISH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如果一个女人独自去旅行

发稿时间:2022-07-12 05:48: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网

视觉中国供图

  每一本旅行记的背后,都是文化,这才是它的灵魂。包括为什么我们会对独自旅行的男性习以为常,却不太习惯一个女子孤身远行。

  ---------------

  法特兰在《中亚行纪》里讲述她所遇见的抢婚风俗时,我就想:一个独自旅行的女人,会不会被人“抢”去当老婆?

  旅行不是男人的特权,可在我们所看到的绝大多数包括探险在内的旅行故事中,主角多是男性。数数那些知名的旅行作家:保罗·索鲁、威廉·达尔林普尔、布鲁斯·查特文、尼古代·布维耶……不用我说,你就能猜到他们的性别。

  毫无疑问,探险是高危行业,旅行呢?很多时候,也不那么安全。尤其是去语言不通、控制严格、时有冲突、游客较少踏足的地方。

  这样的冒险,往往在旅行故事里不可或缺,几乎我所看到的每一本“旅行文学”里都有,《圣山来客》《沿墓地而行》《在古老的土地上》《歌之版图》……它们描述着异国他乡的迷人风景、迥异奇特的文化传统、惊险刺激的偶遇,还有,勇往直前、不畏艰险的男性气质。

  而当一个女人独自前往“陌生之境”,人们难免要为她捏把汗,心下嘀咕:该不会有什么事吧?似乎女人,就该优雅地坐在都市的街头咖啡馆,看风景。中亚旅行给我感觉就不太“安全”,时不时就有民族冲突的战火,可我倒真没为那些旅行者(男)担心过,冒险原本就是他们的追求,一路平安无事,岂不太无趣?

  直到跟着法特兰又去了一趟那片广袤之地。那几个斯坦,真的很容易弄混,我一遍遍翻地图(这可是阅读旅行记必备之物),嘴里念念有词,强化记忆:哈萨克斯坦(最上面),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西边),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东边)。可是,这位女士的线路却有点儿奇怪,说是绕圈吧,却跳过了吉尔吉斯斯坦,直接从哈萨克斯坦奔去塔吉克斯坦。

  我盯着地图,仔细研究她的行程,想弄明白为什么这么走。好在中亚油田多,坐飞机兜圈子便宜。对没去过某个地方的人而言,查找陌生的地名很费劲,这可能也是读游记的乐趣之一,也有被它们弄得心烦之时,我就愤愤地想:管他(她)到底在哪儿呢?

  可是,假如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子,在旅行途中被人抢婚了,一定要知道她在哪儿呀!

  吉尔吉斯斯坦。

  埃丽卡·法兰特的专业是社会人类学,她独自踏上中亚之旅,想看看5个苏联加盟国自1991年独立后,状况如何?

  旅行一开始,就让还是奥斯陆大学注册学生的法兰特“从没觉得离家这么远过”。在伊斯坦布尔机场,还没离开欧洲的她,就遭遇了文化冲突。飞往土库曼斯坦的旅客行李严重超重,不止一个人请求她帮忙捎带手提行李上飞机,并对她的“不”很生气。上了飞机,她的座位又被几个不愿分开的姐妹强行占有……

  体验和感受不同的文化,原本就是旅行的目的之一。只是我们不知道,这种不同或者冲突,会在多大程度上超过想象。比如,吉尔吉斯斯坦的抢婚文化。

  法特兰讲述了这样的故事:

  19岁的阿丽亚姆盛装打扮,准备去参加闺蜜的订婚聚会。她离开家乡的小村庄在比什凯克学习德语,有一个情投意合的男朋友,准备大学毕业后一起移居德国。

  订婚聚会的现场,闺蜜的未婚夫邀请阿丽亚姆出去走走,并带她上了一辆汽车。车里,有5个同村的男子。阿丽亚姆慢慢明白了这是怎么回事,她被抢婚了!那个未婚夫声称阿丽亚姆才是他所爱的人,他要带她见父母。

  简直匪夷所思!快逃啊,我替阿丽亚姆愤怒和着急。光天化日之下,就没人管吗?那个男子的家人、朋友,还有其他村里人,就眼睁睁地看着,甚至参与绑架!并且,阿丽亚姆的男朋友、父母、家人,也就这么认了?他们得知消息后,赶到“绑架者”家中,却对所谓的“习俗”,选择了退让。要知道,那些被抢女子的母亲、奶奶,她的婆婆,婆婆的婆婆,都是这样被“抢”来的。一个被抢婚的女子,即使回到父母家中,也会遭人白眼,她们只能认命。

  阳光灿烂少女的美好人生,就此戛然而止。除了极个别人,绝大多数(超过90%)被抢婚的女子从此与梦想和原先的生活告别,走进茫然不可知中,很快成为母亲,再也不会逃离。此时,你能简单地责怪一个女人,怒其不争吗?

  在当地文化中,这种绑架有一个专有名词:阿拉卡丘。尽管后来法律禁止抢婚,可旧观念根深蒂固。2021年4月,一位27岁的女性因反抗抢婚被杀害,吉尔吉斯斯坦的女性,才奋起抗议由来已久的“阿拉卡丘”。

  法特兰去中亚“探险”时,土库曼斯坦并不对所有人开放,按要求,导游必须一路跟着她,出于“安全”考虑;她是如何保留下总统从赛马上摔下来的“禁照”?哈萨克斯坦的核爆实验场,也曾一度是禁地,他们通过盖格计数器的声响,探寻掩埋地下的辐射物;还有干涸的咸海边捕虾的中国人,吉尔吉斯斯坦平原上古老的德国门诺派教徒,以及这些“斯坦”国家女性的生活。

  这让我想起卡帕卡·卡萨波娃的《边境》。《边境》探索的是巴尔干半岛,作者索性在当地的村子里住了下来。显然,《边境》比《中亚行纪》要成熟,可那种无所畏惧的“劲儿”却一样。在中亚的高山、沙漠间游走的法特兰还不到30岁,专门和男朋友买了一枚戒指,好告诉别人她结婚了,避免旅行中不必要的麻烦。

  每一本旅行记的背后,都是文化,这才是它的灵魂。包括为什么我们会对独自旅行的男性习以为常,却不太习惯一个女子孤身远行。

  作家在旅行中寻找文化的渊源,探索文化的差异,也通过自身的行为——旅行和写作,呈现和阐释文化。有关旅行的一切中,性别的差异起着怎样的作用?

  或许可以看看简·莫里斯。《巴黎评论》把她收入“女性作家访谈”里。

  原本,她是他—— 詹姆斯·莫里斯。人生前36年,他以男性的身份生活。服过兵役,在6700米的雪山上,报道人类第一次征服珠峰,和家人一起旅居威尼斯。改变性别之后,她出版了十几本书,70多岁时,依然出门远游。

  简喜欢独自旅行,带着之前身为男人获得的自信,一心只思考要写的地方。她对当地环境和细节保持高度敏感,不想让自己因有人陪伴,尤其是喜欢的人陪伴而分心。旅行是孤独的,而孤独却是作家的必需品。在这一点上,没有性别。

  其实,我们看的旅行记,不论是否独自前行,记述的都是过去而非当下。它之所以让我们着迷,是因为过去和未来是一条斩不断的线,我们正站在线上的某一点,背靠无法摆脱的过去,面对不可预知的将来。

  冯雪梅

原标题:如果一个女人独自去旅行
责任编辑:白珂嘉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