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兵们走在巡逻路上。
盛夏的北湾地区草木葱郁,奔腾不息的额尔齐斯河经过这里时流速慢了下来,广袤的戈壁滩因河水的涨落形成大片的沼泽,导致蚊虫在这里大量繁衍。
新疆军区某边防团北湾边防连就驻守于此,官兵们说,夏季是北湾蚊虫肆虐的高峰期,每立方米的蚊子1700余只,小咬3500余只,因此这里也被称为“蚊虫王国”。6月29日,笔者从团部出发,车辆行驶了1个多小时,写有“额河卫士”的哨楼就出现在我们视野里。
这几天北湾气温很高,蚊虫数量骤然上升,一路上在车内就能听到蚊虫撞击车身的啪啪声。连队的哨楼上,头戴防蚊帽的两名哨兵笔挺站立着,在夕阳的映衬下构成一幅威武的剪影。
一下车,我们便感受到蚊虫“扑面而来”的热情,连长李家浩在递给我们防蚊帽的同时,组织人员卸载我们从团部捎来的满满一车厢物资。
这些都是全国各地的网友为连队官兵寄来的爱心物资,礼物中有书信、贺卡,还有各式各样的防蚊药水、驱蚊药,以及网友亲手为军犬缝制的防蚊服。看着大大小小包装不一的包裹卸下车,连队指导员杨立保说:“收到这些礼物,官兵们非常感动,他们说,北湾这个地方虽然苦,但时刻都有人惦念着,感觉非常幸福。”
晚饭过后,是连队的行政例会,由于需要安排下周的执勤任务,会议以军人大会的形式召开。指导员杨立保在台上安排工作,上等兵郝权却坐在角落里,显得一脸的委屈。原来连里安排下周执勤计划时他和另一名战士刘庆伟被临时替换掉了,为此他还当众和指导员争执了一番。
事后郝权说,去年的这个时候去“蚊子窝”巡逻,指导员就说“干部党员先上”,“那时候自己是列兵,今年都上等兵了还不让去,我有些想不通。”
尽管战士跟自己“顶了嘴”,但指导员杨立保心里很高兴,这个季节敢去闯“蚊子窝”,这批00后战士身上的无畏精神和执着劲头让他感动。再三考虑之后,杨立保决定让两名同志跟着党员先锋队去执行前往39号、40号界碑的巡逻任务。
从1953年开始,连队每次去蚊虫密度高的地段巡逻,都是党员先锋队上,这种优良传统已经延续60多年了。杨立保介绍,尽管连队驻地自然环境恶劣,冬季寒冷漫长,夏季蚊虫肆虐,但官兵们都有一个共同目标,就是把连队当家建,因此,每年连队服役期满的战士都抢着留队。
第二天,巡逻出发前,巡逻分队配备好了各种防护用品,官兵们穿上第七代防蚊服,仔细检查防蚊服的密封情况。由于脖子和手腕处于防蚊服的结合处,衣服防护不到,官兵们还会随身携带自制的防蚊药品。
这次赴39号、40号界碑的巡逻路途虽然不远,但因为界碑分别在额尔齐斯河的两岸,所以官兵们需要乘坐冲锋舟先到岸边,然后再徒步前行。
“我们现在执勤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了。”一级上士李振盛说,这些年随着边防设施不断完善,官兵们执勤巡逻不再是单纯的徒步或者乘车,夏季连队有巡逻艇、冲锋舟,冬季有摩托雪橇、全地形巡逻车,再配合无人机、监控雷达、电网脉冲等多种科技手段,执勤效率大幅提升。
尽管执勤方式不断进步,但在一些荆棘丛生、沼泽遍布的地段,还必须徒步巡逻。巡逻艇抵达岸边后,官兵们徒步穿过茂密的灌木,蹚过连片的沼泽,耳边有成千上万只蚊虫在不停嗡鸣,每隔一段时间就必须喷一下驱蚊药,他们在铺天盖地的蚊虫中艰难地向着界碑前进。
在北湾,有的蚊虫大如蜜蜂,被蜇咬一次,伤口处瞬间红肿如鸡蛋大小,有的虫子只有小米大小,寿命仅有4个小时,但是繁衍速率极快,都是成群出击。在层层蚊网中搜索前进,意外常常发生。巡逻途中,有的官兵防蚊帽不慎被树枝刮破,蚊子瞬间便从豁口涌进来,官兵们不得不每隔一段时间就喷洒一次防蚊药。
徒步行进1个多小时后,巡逻队伍抵达了中哈39号界碑。官兵们为界碑描红,然后整齐列队,展开党旗,一起重温入党誓词。
“蚊虫叮咬不言苦、牺牲奉献不言亏、艰苦戍边不言悔的‘三不言’精神,在一代代连队官兵身上传承着。”巡逻返回的路上,连长李家浩说,“在这种极端恶劣的环境里能坚持下来,靠的就是忠诚戍边的信念。”
完成巡逻任务返回连队,营区内噼啪作响的灭蚊灯吸引了我们的注意。战士易兵是当班哨兵,正在清理沾满蚊虫的灯管。易兵介绍,每天早上的第一班哨兵要负责清理连队前厅地上的蚊子和灭蚊盒的蚊虫,“一晚上两个灭蚊灯消灭的蚊子,就能装满满一脸盆。”
杨立保介绍,近年来,北湾边防连的硬件设施不断升级换代,连队建起了集生活、训练、学习和娱乐于一体的“防蚊公寓”,官兵们的防蚊服更新了一代又一代,营区里20台太阳能灭蚊器昼夜运转,“嚣张跋扈”的蚊子有了“克星”。去年,连队被上级确定为“城连共建”连队,原连长余翔兵代表官兵去北京参加座谈,带回了湖北省武汉市近200万元的援建项目。今年5月初,集洗浴、洗衣房等功能于一体的室内保温营房正式开工,预计8月底将正式投入使用。
“作为一名边防战士,能够守护在这里是非常光荣和自豪的。”成功完成39号界碑巡逻任务的战士郝权说,“我和战友们一定坚守战位,传承连队光荣传统,守好祖国的边防线。”
段伟 徐明远文并摄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