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从传统治理到现代“智”理 | “智慧应急”试点建设情况综述(上)

发稿时间:2022-03-05 07:29:00 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智慧应急”——在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应用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及大数据和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向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提高应急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

  “通过电力监测系统分析统计,将全年用电数据和历史同期用电数据比对,可以判断出该企业在春节期间属于正常生产。”近日,记者在应急管理部科技和信息化司看到,工作人员正通过全国“电力助应急”监测系统,对春节前后煤矿和危化企业开展复工复产情况进行分析。

  该系统正是“智慧应急”建设的成果之一,能够动态展示企业产停状况,实现预警信息自动推送、执法人员现场核查、检查结果自动反馈的闭环管理,企业的在产率、超负荷生产行为一目了然,目前已成为应急管理工作的一件“常规武器”。

  自组建以来,应急管理部始终把科技信息化工作作为全局性、系统性、战略性工程,制定发展规划,明确阶段发展目标,信息化实现跨越发展。从2020年9月起,全国10个省(直辖市)开展“智慧应急”试点建设,去年底已完成试点建设目标,以先进典型带动全国“智慧应急”建设整体发展已经具备条件。

  规划引领——

  打牢发展基础 明确发展方向

  在今年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上,应急管理部党委书记、部长黄明指出,要构建国家“智慧应急大脑”,实现从传统治理向现代“智”理的转变。

  “所谓‘智慧应急’,是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信息技术与应急管理业务进行深度融合后形成的新业务形态,核心目的是将‘两个至上’‘两个根本’作为应急管理信息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信息化成为应急管理工作的制胜法宝,以信息化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开展‘智慧应急’建设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依靠科技创新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举措。”应急管理部科技和信息化司副司长李爱平向记者介绍,2018年至2020年是“智慧应急”建设的准备阶段,经过实践探索,“智慧应急”实现了从“0”到“1”的跨越,为循序渐进推动应急管理工作迈向现代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应急管理部科技和信息化司大数据业务处一级调研员赵志刚表示,智能化加持下,应急管理工作产生了显著的变化。“此前,要通过实地走访对企业安全生产情况进行检查,现在监管部门可以通过联网看到企业内部的生产、值守情况,也可以实时监控重大危险源当前的运行状态。”

  在面对大震巨灾及“断路断网断电”等极端条件时,保障应急通信是救援指挥工作的一大难题。对此,应急管理部创新性构建应急战术互联网,研发数字化现场指挥调度平台,有效提升了重特大灾害应急通信保障、指挥决策、力量调度等实战能力。

  “防汛期间,可以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自动识别淹没范围、淹没房屋数量,通过铁塔大数据分析受灾区域通信受损情况,从而作出精准决策。”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副院长张震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智能化建设不仅实现数据共享、部门联动,最重要的是推动应急管理业务变革,是“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成功实践,真正实现了关口前移。

  2018年12月,应急管理部制定印发《应急管理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框架(2018—2022年)》,提出“两网络、四体系、两机制”整体框架,确保全国“一盘棋”推进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

  应急管理部通过集中攻坚,采取创新技术和模式,建成了异地一体的大数据中心和云计算平台,部省市县四级贯通的指挥信息网,应急管理部门首次有了自己的“专用道”。云视频系统建立了部指挥中心与全国的视频直联通道,最快3分钟视频联通基层应急管理部门和现场,在多次救援指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按照网络安全技术措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的原则,应急管理部还构建了横向联动、上下协同的一体化网络安全纵深防御系统,形成与业务模式和信息化发展趋势相适应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

  面对突发事件增多、不确定性更强、破坏性更大以及扩散范围更广的形势,应急管理工作亟须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补足短板,到2035年,要建立与基本实现现代化相适应的中国特色大国应急体系。

  为保障“智慧应急”建设工作全面推进,应急管理部全面规划布局,明确发展方向,以提高应急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为目的,以提高监测预警、监管执法、辅助指挥决策、救援实战、社会动员五大能力为重点,形成以信息化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有效应对各类灾害事故的典型模式。

  试点先行——

  集约应用建设 推动转型升级

  2020年9月,应急管理部公布“智慧应急”试点建设名单,确定天津、河北、黑龙江、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湖北、广东、云南等十个省(直辖市)为建设试点单位。

  “试点建设阶段是‘智慧应急’的第一个阶段,坚持先行先试、引领示范,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通过创新驱动打造应急管理信息化应用样板。”应急管理部大数据中心副主任房玉东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培育一批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智慧应急”示范,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成熟经验做法,是“智慧应急”试点建设工作的重要目标。

  作为试点省份之一,山东省开展了“电眼工程”试点建设,打造了依托电力大数据精准识别异常行为、靶向开展监管执法的业务模式。2021年1月,山东省烟台市五彩龙金矿发生爆炸事故后,临沂市应急管理局向辖区内所有非煤矿山企业下达了停产检修的通知,但通过用电量数据回溯发现,某企业日用电量自12日至25日期间始终保持在正常生产用电范围,1月26日才开始下降。经核实,该企业存在未按要求及时停产检修的违规问题。

  如今,“电眼工程”不仅在山东全省推广,还为全国“电力助应急”监测系统提供了宝贵经验,成为“以点带面”的典型应用。

  李爱平表示,应急管理部坚持统筹集约,强化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建设,加强对全国应急管理信息化工作的统筹指导,推动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为解决安全生产监督执法一线“人少质弱”问题,应急管理部在江西率先开展了“互联网+执法”系统试点推广。在执法检查中,智能执法辅助模块通过图像智能辨识自动发现关键设备和共性隐患,自动推送可视化检查方法,智能对应法律条款,并固定证据,为一线执法活动配备智能“专家”,帮助基层解决“执法不专业”问题。如今,“互联网+执法”系统正在从试点走向全国,实现共建、共用、共享。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探索,各试点单位夯实了信息化支撑能力,形成了一批30余个智能化的应用模式,建强了专业化保障队伍,营造了“智慧应急”建设生态,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积极的应用成效,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谋篇布局——

  坚持业务导向 勾画发展蓝图

  “智慧应急”建设先后跨越数字化、网络化阶段,取得了明显进展。深圳市城市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总工袁狄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信息化应用能力、灾害事故类型和业务难点存在差异,“智慧应急”建设进展并不均衡。

  对此,应急管理部坚持业务导向、问题导向,深入一线了解地方应急管理部门实际情况,做好技术咨询服务,协助安徽、湖北、广东等省开展“智慧应急”建设,确保全国“一盘棋”统筹推进。

  针对各试点地区存在不同程度的信息化基础薄弱、资金技术力量不足、工作基础不健全等问题,应急管理部发挥资源优势,全力为地方“智慧应急”建设提供支撑保障。据了解,由应急管理部统建的应急资源管理平台,实现了部省市县四级应用,有效节省了建设经费;同时,“互联网+执法”已在全国多地免费推广应用,助力有关单位实现了线上执法。

  “2022年,‘智慧应急’进入第二个阶段,即落地深化阶段,将大力宣传推广成果,引领带动各地区加快‘智慧应急’建设。”赵志刚介绍,近期,应急管理部将主要聚焦地市级城市,结合地域特色、业务特点,开展第二批试点建设工作。

  袁狄平认为,地市级试点贴近应急管理一线具体工作,更能体现精细化治理发展需要。因此,要在借鉴经验的同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发展。

  “第二批试点建设将会进一步厘清‘统’和‘分’的职责边界,更加注重实战化,强调‘用’而非‘建’,以解决本地的业务难题为重点。”张震国认为,目前,“智慧应急”的制度体系还不够完善,应当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明确扶持力度和考核标准。

  近日,国务院发布了《“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简称《规划》),对“十四五”时期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等工作进行全面部署。《规划》提出,到2035年,全面实现依法应急、科学应急、智慧应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应急管理新格局。

  值得关注的是,应急管理部正在编制的《“十四五”智慧应急发展规划》将于今年发布,对“十四五”期间“智慧应急”建设提出明确思路和指导,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并对全国各级应急管理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开展专项治理,解决地方重复建设的问题,尤其是市县级低水平重复建设大平台的问题。

  “在全面实现‘智慧应急’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李爱平表示,完成第二批试点建设后,将在全国推行“智慧应急”建设。到2025年,应急管理信息化应用水平将得到大幅提升,形成全面覆盖的感知网络、韧性可靠的应急通信、先进强大的大数据支撑体系。随着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智慧应急大脑”将初步建成,“智慧应急”新生态基本形成,将有力促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坚实安全保障。

  来源:中国应急管理报

  记者:刘唤宇 制图:肖艳鹏

责任编辑:任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