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报廊前言记——忆老徐

发稿时间:2022-01-08 08:18:00 作者:宁光强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全国政协第九届委员会委员徐祝庆在1999年3月20日全国政协九届二次会议小组会议上。贺延光摄

  2022年1月6日凌晨,中国青年报社原党组书记、社长、总编辑徐祝庆同志不幸逝世。

  这是中青报人一个沉重的日子。从此以后,我们只能在心底呼唤“老徐”,而不能得到回应啦!

  之所以称其为“老”,不仅因为他的年龄。他是中国青年报创刊70年来,担任主要领导时间最长的人。他1986年开始任总编辑,1988年任党组书记、社长、总编辑,1999年任党组书记、社长,2003年退休。17年主政中国青年报社,他的新闻思想以及作风气质,影响了中国青年报近两个年代;影响了中国青年报社近一代报人。称之为老还因为他是所有中青报人的老朋友。从他年轻的时候,大家就喊他“老徐”,他的官不论当到多大,大家都叫他老徐、老徐,一老到底。

  这么漫长的历史时期,老徐做过大量重要工作。但我没有参与的,说不详细。在这里,我只讲一件报廊前言的诞生记。

  2001年4月27日,是中国青年报创刊50周年纪念日。怎样纪念这个50年大庆?除了常规安排外,老徐格外提出要建一个报廊。利用报社办公楼的环形走廊,把中国青年报50年来的精彩华章,浓缩成几十块展板,开放式地展示在走廊里。这是集中概括、并展示传承报社、报纸优秀文化传统的极好形式。班子一致赞成。当时,我在他手下负责办公室的工作。老徐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我。

  那是一个兴奋、忙碌、疲累的春天。至4月初,报廊的装修、展板的设计制作、前导部分的安排基本就绪。我去老徐办公室请示报廊前言的撰写。老徐拍板由老总编辑王石撰写初稿。几天后,我拿到初稿又到老徐办公室请示修改。老徐先看一遍,拿起笔来修改,改完又看一遍,告诉我:“就这样”!

  我拿回改定的文稿回头细看。关于中国青年报50年所走过的路,他是这样概括的: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新闻思想;创造读者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鼓舞青年勇立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潮头;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高歌猛进。

  看完这4句话,细咂摸这个“探索”“创造”“鼓舞”和“高歌猛进”,我的第一感觉便是“镌刻”!这是对中国青年报50年的历史性镌刻。我心中充满了钦佩,我沉浸于报庆工作几个月,我是想不出这样4句话,如此简洁而准确地概括这张报纸50年的。

  且说这个“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新闻思想”,这不是开研讨会办论坛,这是要以无数的新闻实践去诠释的。何谓中国国情?你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你要调动你的认识论、辩证法、所有知识积累,和新的理论,去认识这些新的实践。何谓符合国情?何谓不符合国情?这又是在峰尖上舞蹈,要么你栽下悬崖,要么你与读者乐享无限风光。这其中的酸甜苦辣,不在其中,外人不足道也。其实,说“探索”,是留有一定包容度的,准确的说法是“创造”,是思想理论的创造。改革开放、或者说中国青年报1978年复刊以来,我们整个社会不就是在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吗?这就是中国青年报“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新闻思想”的最大背景。在这个背景和中国青年报的探索或者说创造性实践下,中国青年报拿出了无数无愧于这个时代的新闻实践成果。我们有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评论,有了大兴安岭火灾“三色”报道,有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报告,有了我们50年、60年、70年报庆报廊展板上的一篇篇精彩报道。

  记得老徐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一次记者全体会上提出了“观念、文明、人才”的报道思想。其中“观念”,无疑是指我们社会无所不在的观念更新或曰创新。其实,新闻实践何尝不需要观念更新或创新。

  几十年来,我们正是在老徐和其他领导的带领下,勇于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新闻思想,选择了一条充满荆棘和无比崎岖的新闻实践之路。

  坦途也有,但我们不屑于走,我们认为,那亏待了读者和我们的时代。

  老徐,明年的清明,和以后您的周年,愿和您隔天共浮一大白,祝我们的报纸探索的勇气、创新的活力永在!

  (作于2022年1月7日)

责任编辑:工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