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 长
“佛媛”之后又现“病媛”?
有媒体刊文称,一些网络社交平台上,有网红穿着病号服,化着精致的妆容,躺在医院病床上,一边声称自己患病,一边向网友分享自己的祛疤经验,推荐某品牌的疤痕贴、手术贴和疤痕凝胶,并联系前几天“假拜佛,真带货”的“佛媛”,将其称为“病媛”。不过,报道中援引的照片主角随后通过微博澄清,自己既非主播也从未直播带货,照片中的自己既没化妆当时也的确在住院治病,并且晒出相关治疗证明。
相关文章作者不加核实分辨,仅依据女子有一张网红脸即称其为“病媛”,至少对报道中提到的女子来说,有以貌取人的嫌疑,且给当事人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和伤害,实在不该。不过,从一些社交平台后来的公告看,“病媛”也并非不存在。快手称,近期发现部分用户利用“病媛”形象营造人设恶意炒作、营销谋利,已处置违规账号8个、视频117个;知乎表示,清理相关违规内容6条,禁言账号2个。
相对于那些真炒作的“病媛”,报道中的女子无疑是被误伤的,只要作者稍加谨慎核实,本可避免。不过,有鉴于文章刊发后在网络上被争先转发引起新一波“讨媛”舆论,同样值得追问的是:本来表达美好之意的“媛”何以异化成为一个负面的词汇?
无论“佛媛”还是“病媛”,以及以后可能出现的其他“媛”,之所以成为病态网红的一种标签,始作俑者显然是“拼团名媛”——背离“媛”所指代的内在气质和修养,醉心于外貌与物质的“精致”,甚至为了达到这种“精致”不惜手段进行伪装,这是“媛”字在网络舆论中异化的开始。
进一步,这种异化又如何加剧了人们的负面想象呢?拿此次争议来说,细想一下,病房的管束显然比寺庙等公共场合严格,跑到里面去摆拍显然要难得多;除非一些人看准了这门生意,假造一个病房场景。问题在于,见多了各类网红为了流量不择手段的种种病态炒作,人们反会倾向或不假思索愿意相信“病媛”的存在,义愤的矛头所指并非某个“病媛”,而是这类炒作现象。
再细想,一些女子因为面容姣好、打扮时尚,恰好在游玩寺庙、生病住院期间拍了照,原意不一定是为了炒作流量、营销谋利。一些人在社交平台上发表相关记录、分享感受,很可能只是记录或告知朋友。问题在于,见多了真人秀节目随时念一段广告、嘉宾一本正经讲着段子突然来一句品牌植入,人们就很容易混淆“公”“私”语境,产生误解。
个体层面,上述客观因素并不足以免除导致“误伤”者的责任。然而,公众频频被“佛媛”“病媛”轻而易举点燃义愤,或许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大家被那些无节制底线的病态炒作营销伤得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