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实习生 陈慧琦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宁)大耳竖起,眼神警觉,四肢修长,黄色绒毛上布满黑斑,体长近一米,看起来“像一只小豹子”。9月2日,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在动物保护社团的协助下,正式救助了这样一只薮猫。
薮猫广泛分布于非洲西部、中部和东部的大草原,在我国属于外来物种。按照我国加入的《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薮猫被核准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进行保护管理。记者从市园林绿化局了解到,目前,该薮猫已被送至大兴区北京野生动物园救护站进行专业救治,生命体征稳定。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邓文洪介绍,薮猫是通过人为原因出现在北京,如果形成一定规模的种群,一定会对豹猫等北京其他猫科动物造成影响。而在我国,外来物种入侵问题相当严重,目前,国内已有四百余种动植物属于入侵物种。
收到捕获薮猫的情况后,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紧急对全市野生动物繁殖利用单位的薮猫存栏情况开展核查,未发生薮猫逃逸情况。市园林绿化局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处处长张志明告诉记者,这只野外发现的薮猫,可能系被未经批准私自养殖后,自行逃逸出来、被弃养、或被擅自在野外“放归”。
在救助站,兽医首先对薮猫进行了猫科动物疾病检查,未发现异常。因为转换环境,前两天,薮猫产生应激行为。第三天,薮猫便开始采食。工作人员拿各种食物去试,发现该薮猫不吃完整的兔腿,但将兔腿剁碎后,它便开始进食。
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副主任胡严指出,“这是因为在被私人豢养的过程中,野生动物积累了各种不同的习性,饮食习惯会跟在野外不同。”因此,这也证明该薮猫应该曾被私自养殖。
日前,胡严看到薮猫开始伸懒腰。他表示:“动物有这种行为就是比较适应环境了。目前薮猫的状态是完全正常的。”
今年以来,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已接收救护野生动物227种2384只。近年来,北京救护的外来物种增多,不只是薮猫,还有眼镜蛇、来自非洲的蜥蜴和龟,这些在北京不可能有自然分布的外来物种,近年来在救护中却经常见到。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处处长张志明表示,这和现在流行的“异宠”养殖相关。
他表示,北京市接收的遗弃、走失、执法机关罚没以及市民主动送交的各类“异宠”数量逐年增多,其中包括许多外来物种,特别是今年以来,接收救护外来物种占到了全部接收救护总量的近五分之一,占用了救护单位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
至于该获救薮猫将如何处理,胡严介绍,按照国际公约,该薮猫不会被送回非洲原产地,进行展示和科学宣教是目前对外来物种的主要处置方式。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发布提示称,随着秋冬季候鸟迁徙期的到来,全市将针对野生动物主要分布区、越冬地、繁殖地、迁飞停歇地、迁飞通道和其他野生动物集群活动区域,进一步强化野外巡查和看守,通过加大人员力量、增设监控设备、加强宣传引导等方式,严防乱捕滥猎和破坏候鸟等野生动物栖息地等违法行为。在此,也呼吁市民朋友们不要随意饲养“异宠”,大家共同树立“不接触、不打扰,不伤害”野生动物的生态环保意识,发现野生动物受伤等情况,及时向属地野生动物主管部门报告。
获救薮猫现状。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