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回望百年峥嵘岁月,回应青年现实之问

发稿时间:2021-07-01 17:06:00 作者:纪佳琦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北京7月1日电 (见习记者 纪佳琦) 建党百年之际,有着近五十年党龄的老党员黄建新导演携献礼之作《1921》进一步诠释党的百年征程,回应青年的现实之问。

  回顾黄建新导演的创作历程似乎也能一窥中国近代史发展的全貌。无论是揭开那些历史褶皱中的微尘,还是呈现建国以来波澜壮阔的图景,都能在微观与宏观的把握中,将对个体的体察与国家的期望嵌入到他的电影之中。在专注现实主义题材、探索主旋律创作的道路上,黄建新始终孜孜不倦。

  黄建新此次执导的《1921》不同于“建国三部曲”中的任何一部。其中,在对个人经验的关注上,更加突出被历史洪流所裹挟着的个体的抗争与奋斗;在对主旋律创作的探索上,增加了一些类型元素,悬疑与动作共存,闹市追逐与暗流涌动并置;在对历史视角的重构上,颠覆了以往编年史中历史事件串联的观念,而采取一种横向结构,将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动最终汇集到一地——上海。

  如此,1921年的上海,那群平均年龄28岁的年轻人,真正是史书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们是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代表。他们也是百年前的“80后”、“90后”、“00后”。45岁的何叔衡,35岁的董必武,31岁的李达、陈公博,其余都是20多岁的年纪,28岁的毛泽东,20岁的邓恩铭,其中最小的是19岁的刘仁静。

  正是这群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坚定的选择、探索与革新才造就今日中国之独立,之富强。但,他们也是普通人,也会对上海“十里洋场”蠢蠢欲动,感到好奇,也有自己的爱情与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也许正是影片中呈现了历史伟人崇高信仰之下普通人的一面,今天的观众才对其选择的共产主义信仰高山仰止,也正是因为有这种不舍小家的世俗情感,才对他们最终选择牺牲一切时,感到震撼。

  “我们的《1921》是2021的《1921》!”影片联合导演郑大圣在一次首映礼上感慨。恰如意大利学者克罗齐所说的“所有历史都是当代史”。百年前的历史也被赋予了与当今时代同行的浪漫。

  黄建新曾说:“我们希望通过这部文艺作品,给更多年轻人提供一个回望百年征程、读懂百年初心的机会。百年前,一群和他们年龄相仿的青年,满怀理想和壮志,在国家和民族的危难关头挺身而出,矢志改变中国的面貌。”

  生在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也有着同样的信仰与理想,也存在着“路在哪?怎么走?”的困惑,也时常叩问自己,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不如与百年岁月对话,给自己一个解答。

  “诺大的中国,竟然连自己的火种都没有。”

  深夜的天台上,李达对妻子王会悟说起自己曾经带头抵制日货时,就快要将火把投出去的时候,却发现手上的火柴产自日本,他懵了,“诺大的中国,竟然连自己的火种都没有。”那种愤怒、绝望又悲哀的眼神望穿银幕,跨越百年。

  回到百年后的今天,“地球耕耘六万载,嫦娥思乡五千年。”2020年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返回器历经重重考验,最终携带月球样品,成功返回地面。这是中国首个实施无人月面取样返回的航天器。

  2021年5月15日,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成功。

  2021年6月17日,神州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不仅有了自己的“火种”,还能“踏破白云万千重,仰天池上水溶溶”。

  “一个国家最悲哀的是,读书人不能抬起头。”

  一大召开前夕,何叔衡给其他代表们讲自己参加革命的原因,他说不为别的,只为了能抬起头。与他同乡的一位读书人,在晚清进入了殿试阶段,但一问太后什么样子,读书人回答不知道,因为在大殿里,不能抬头。

  读了这么多书,活了这么多年,却连腰杆都直不起来。何叔衡讲得不动声色,却在微弱的灯光摇曳中,看到他眼里闪烁的泪光。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文化建设有了崭新的格局,莫言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刘慈欣凭借《三体》获得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流浪地球》、《我和我的祖国》、《哪吒》等不同类型的影视佳作层出不穷,共同展现了中国电影市场的繁荣面貌与自由创作的环境;3D京剧电影《霸王别姬》作为“京剧电影工程 ”优秀影片入藏中国电影博物馆。

  “我们不能选择自己的国家,不能选择自己的家庭,但是可以选择自己的理想。”

  杨开慧曾问毛泽东:“人这一生如此短暂,大家现在在做的事情,有意义吗?”

  毛泽东说:“我们不能选择自己的国家,不能选择自己的家庭,但是可以选择自己的理想。就是因为有这样灼灼燃烧的理想,才有那么多人甘愿抛头颅洒热血,去换同胞的一个未来。”

  百年后的今天,“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扎根云南贫困地区四十余年,创办免费女子高中,13年来,华坪女高已有1800多名学生考入大学。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输送给祖国一届又一届青年毕业生。张桂梅说:只要我还有一口气,我就要站在讲台上,倾尽全力,奉献所有,九死亦无悔。

  建党百年前夕公布的“七一勋章”名单中,还有一位无法到场的获得者:黄文秀。黄文秀在研究生毕业后,放弃城市工作的机会,主动请缨到广西百色的贫困村建设家乡,带领88户418名贫困群众脱贫,村集体经济项目收入翻倍。2019年6月17日凌晨,她不幸遭遇山洪,倒在了扶贫路上,生命定格在了30岁。打开黄文秀的日记:时间过的真快,我以为自己无法坚持,但真的走到了今天......

  回望百年峥嵘岁月,吾辈“愿以寸心寄华夏,且将岁月赠山河”。

责任编辑:席聪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