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追随一场迷人的生命之旅

发稿时间:2020-11-24 06:02: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邓安庆  中国青年网

  每次去日本,我都要专门去吃一次鳗鱼饭,那被炙烤得香气四溢、酥软可口的鳗鱼块配上香甜的米饭,就如同日本美食家北大路鲁山人所言:“只闻鳗鱼味就足以配饭。”但我并未亲眼见过活的鳗鱼,也完全不了解这种鱼类。

  《鳗鱼的旅行》可以说是帮我补了一课。在看《鳗鱼的旅行》之前,我对此书有小小的误会:这可能只是一本科普类图书,介绍了鳗鱼这种我们爱吃的鱼类。当然书中的确有这部分内容,但全书给我最大的阅读愉悦感来自作者由“鳗鱼”引发的哲理性思索和亲情回忆,它是集自然书写、科学史、父子回忆录于一身的独特作品。

  本书作者帕特里克·斯文松,生于1972年,《南瑞典日报》艺术和文化记者,现与家人一起生活在南瑞典的马尔默。这是他的第一本书。为何处女作要以鳗鱼为主角?原因有二:一个跟他的国家有关,众所周知瑞典是一个渔业大国,有着悠久的捕钓历史,而鳗鱼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从瑞典南边的斯滕斯角一直到北边的沃姆胡斯,有一条40多公里长的鳗鱼海岸,专门的鳗鱼渔民在此以捕捞鳗鱼为生;一个跟他的父亲有关,小时候父亲经常带他去家附近的溪水边捕捉鳗鱼,父亲教他如何用无钩法钓鳗鱼,鼓励他勇敢地游过湍急的河流,跟他开有意思的玩笑……父亲的爱从未言明,却以一种深沉的方式让作者感念至今,而这一切都是因为鳗鱼。所以作者选择写鳗鱼,一方面是对鳗鱼有着浓厚的兴趣,另一方面是内心深处情感悸动的抒发。

  作为本书主角,鳗鱼是一种神秘的生物。它出生在大西洋北部的马尾藻海,性成熟的鳗鱼在这里产卵并让其受精,随后这些新生的小鳗鱼,跟随墨西哥湾暖流,在大西洋里穿越几千公里,朝着欧洲海岸的方向行进,耗时3年时间,游入江河溪流,选定地方栖居下来。如此生活几十年,生物钟当当当敲响了,它们不安分了,要蜕变了,消化器官消失了,繁殖器官长出来了,然后踏上了返回马尾藻海的漫漫归途。够折腾,够忍耐,一路上不吃不喝,就是要回到老家完成繁殖任务并死去。新的一批小鳗鱼又一次开始出发了……鳗鱼的生命史看起来一切简洁明了,但其中蕴藏着非常多谜题。

  鳗鱼到底是什么动物,其实很长时间里人们都弄不清楚,这种不确定性也常常给人们带来一种疏远感。如作者所说:“人们害怕鳗鱼,或者厌恶鳗鱼,它们黏糊糊的,身子扭来扭去,长得像蛇一样,据说会吃人的尸体。它们在隐秘处、在黑暗中、在水底的淤泥里活动。鳗鱼是一种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生物,无论它们分布如何广泛,在我们身边的水域里和我们的餐桌上多么常见,在某些方面来说,它们对我们而言一直是一种陌生的生物。”

  千百年来,无数科学家都在研究它。比如亚里士多德,作为人类文明早期最伟大的思想家和科学家之一、观察和描述自然的先驱,他认为鳗鱼都是从淤泥里诞生的,它们就是如此“无中生有”地出现了,不遵循通常的繁殖规则,不是由其他鳗鱼交配出来的,仿佛一种扭动的、神秘的奇迹。以现代科学的眼光看,亚里士多德这个结论可以说是荒诞可笑,但在当时的条件下,他是通过实际的研究,切开鳗鱼身体,观看内部,寻找卵和生殖器官,才有此推断。另一个科学家也在鳗鱼这里栽了跟头,那就是我们熟知的西格蒙德·弗洛伊德,20岁时的他勇敢地接受亚里士多德2000多年前留下的挑战,寻找鳗鱼的睾丸。他日复一日地坐在实验室的桌旁解剖鳗鱼,在显微镜里记录结果、寻找谜底。可是做了400次观察后,现实击垮了他——他还是没有找到鳗鱼的睾丸。这件事情带来的结果是:世界上少了一位鳗鱼专家,多了一位精神分析学家。

  亚里士多德、弗洛伊德,还有千百年来前仆后继的科学家们……他们作为世界上最聪明的人类,却奈何不了这些小小的鳗鱼。正如作者所言:“自然科学界有很多谜,但很少像鳗鱼之谜这样持续这么久,这么难以破解。它们不仅观察起来异常麻烦——因为它们奇特的生命历程、怕光的特性,以及数次变身和繁琐的繁殖方式,而且还非常隐秘,它们的行为方式既像是有意识的,也像是命中注定的。即便我们成功地观察到了它们,即便我们凑得很近,它们似乎仍然溜出了我们的认知范围。那么多人花了那么多时间和经历去研究鳗鱼,试图理解它们,我们理应比现在知道的更多。可我们还是没能做到这一点,为何会如此,这仍然是个谜。在动物学界,这通常被称为‘鳗鱼问题’。”

  鳗鱼问题折射出的其实是“所有生命从何而来”的谜团。作者在讲述了诸多科学家研究鳗鱼的得失后认为:“我本人对鳗鱼了解得越多,对历史上人们为此付出的代价了解得越多,就越倾向于相信这一点。首先我愿意相信,人们被神秘的事物吸引是因为其中包含我们熟悉的东西。尽管鳗鱼的起源及其漫长的迁徙之旅非常奇特,但我们也可能产生共鸣,甚至觉得似曾相似:为了寻找家园,在海洋上进行漫长的漂流,回程时还更加漫长艰辛——为了找到自己的家,我们愿意做的一切。”

  我觉得书的迷人之处在于此。作者不只是在讲述鳗鱼身上的谜团和古怪又浪漫的生命之旅,还以此为跳板,更深地思考“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鳗鱼之所以如此让人着迷,是因为它处在信仰和科学的交叉地带,提醒我们人类的知识还没有完善到可以解释它的程度,所以无论神话、寓言还是小说,都有可以发挥想象的余地,那些相信科学和自然规则的人,偶尔也愿意为这个神秘的小东西打开一道小小的缝。作者为此考察鳗鱼在科学史、文学、宗教中的形象,读来颇有意思。

  总的来说,《鳗鱼的旅行》是一本难以定义的书。它是科普,也是散文,还是哲思集,既有生动有趣的科学家掌故、严肃深刻的哲学思考,还有优美动人的情感描述……或许可以称它为随笔集。英国著名作家阿兰·德波顿认为,好的随笔能清楚地阐明你长久以来心有所感却无法明白表达出来的东西。我们身上那些更加隐秘的侧面——诸如我们的困惑、恼怒、罪恶感——有时候竟然在某一书页上跟我们撞个正着,一种自我认同感油然而生,从而产生“何等幸运,得遇此君”的感慨。可以说,读《鳗鱼的旅行》一书,我的确由衷地生发此等感慨。

  邓安庆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追随一场迷人的生命之旅
责任编辑:高秀木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