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上海医院新探索:各科专家“在一起”肿瘤患者“少跑腿”

发稿时间:2019-12-10 12:48:02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作者:王烨捷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王烨捷

  一位肿瘤患者,从发现肿瘤,到切片化验,再到预约手术,后期放疗、化疗,整个过程要去不同科室、挂不同专家的号、进行不同门类的检查。有时候,内科做穿刺检查的医生,下针的位置可能正好会影响后期外科手术;外科手术医生目力所及对肿瘤大致情况的判断,没能及时传达给放疗专家……

  这是肿瘤治疗领域的一大瓶颈问题,也是影响我国肿瘤患者得到更专业、更规范医疗服务的一块“绊脚石”。

  日前,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东院看到,肿瘤患者到处挂号、奔来跑去的现象正在得到改观:该院6层、7层、9层的乳腺、胰腺、肠道肿瘤门诊区域内,中西医介入治疗科、外科、化放疗科的专家们聚在一起为患者看病。

  “看上去只是物理空间的改变,实际是办医理念的转变。”复旦大学肿瘤医院院长郭小毛介绍,位于上海浦东的复旦肿瘤医院东院刚刚运行了3个月,但它却与位于浦江西岸的医院总院形成了鲜明了对比——浦西总院“人山人海”,患者在不同的楼层、科室、挂号收费窗口间来回奔波;浦东新院秩序井然,多学科专家被安排在同一楼层看诊,未来,可能实现患者挂一个号,就有多个专家同时看诊,“新院区绝不是简单的病床增加,这里将成为全国肿瘤治疗临床科研重地,也是肿瘤治疗‘复旦模式’的梦想之地。”

  “1900年~1950年,肿瘤领域治疗的重大突破都由外科医生完成,比如,外科医生发现可以把肿瘤切除、可以将肿瘤整块切除、可以进行肿瘤细胞周边清扫;但1950年以后,放疗、化疗、综合治疗成为肿瘤领域治疗的重头戏。”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胰腺外科主任虞先濬介绍,MDT(多学科诊疗模式,记者注)是目前公认的、对肿瘤患者最好的治疗模式,但真要让医生们“在一起”给患者看病,着实不易。

  每周四,复旦肿瘤医院东院的胰腺外科肿瘤专家诊室内,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胰腺外科主任虞先濬身边总是围着一群患者和焦急的家属。虞先濬看诊完,用鼠标滚轮一划,就能把患者的大致情况传给一墙之隔的胰腺肿瘤化放疗门诊专家。

  “我们想尝试,今后挂了我的号的患者,我可以根据需要,直接在电脑上帮他把中西医介入、放化疗等科室的号一起挂了。他进来看诊时,3个科室的专家一起坐在那里等他。”虞先濬曾到肿瘤治疗领域的“大咖医院”,美国梅奥医学中心学习过,他发现,那里的患者预约一个专家号可能要花好几周,但他们只要在预约当天一脚跨进医院的大门,一定能在一天之内把所有要看的科室和要做的检查做完,“有一天,我们的患者也要享受这样的待遇。”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注意到,复旦肿瘤医院东院从科室的硬件设计到现在的管理模式变革,都在朝着“专家在一起,患者少跑腿”的方向发展。

  以胰腺肿瘤外科为例,每周四在东院,虞先濬就带领胰腺中西医介入科、胰腺放化疗科、胰腺外科3个科室的专家,一起工作,他们不仅在同一个空间里工作,他们工作量也被捆绑在了一起。

  “过去我们也讲MDT,但并没有形成特别明确的制度安排。现在,我们是真正‘在一起’了。”虞先濬说,这种真正打破科室、学科分界的做法,目前在全国的公立医院中都不多见。

  记者了解到,复旦肿瘤医院从2000年开始探索肿瘤MDT治疗模式,从内科、外科两个医生自己商量着给患者看病,到后来内科、外科、病理科、中西医科、化放疗科等多个医生商量着看病,再到如今各科室医生真正“在一起”,耗时近20年。

  这家医院如今出现了喜人的改变。在乳腺外科,出现了乳腺外科“大咖”邵志敏主任给复旦肿瘤医院院长、放射治疗中心主任郭小毛“派单”、评绩效的情况。郭小毛是乳腺外科MDT团队的成员之一,而整个团队的领衔人是外科大夫邵志敏。团队负责人邵志敏要求把手术患者的住院期缩短到3天,把放化疗程序放在日常门诊;他还要求所有团队成员完成临床研究任务,不能光给患者看病,还要累积相似病例、总结治疗模式。所有人,至少在东院,都得听这个团队负责人的。据悉,乳腺外科MDT团队成立至今,已经开展了15项临床研究,不少成果还登上了国际权威医学杂志。

  这种模式,给患者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因为在肿瘤治疗领域,没有哪个医生可以包办一切。

  “我年轻时,主任拿一个病例给我,我一看是胰腺肿瘤,马上回答‘开掉它’。”虞先濬说,外科大夫的常规思路就是“切除肿瘤”,但实际情况往往复杂得很,“你得先说清楚这个肿瘤的性质,再判断开刀以后预后如何,后期放疗、化疗怎么做,是不是有可能做靶向治疗等,你还要说清楚这一刀开得划不划算。”

  多学科团队,恰恰可以回答这一复杂的问题。前提是,各路专家首先要实现物理上的“在一起”。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注意到,不仅复旦肿瘤医院东院内部各个科室之间正在为某一种肿瘤打通壁垒“在一起”,这家医院还与隔壁的上海市质子重离子医院(又名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质子重离子中心)“在一起”。两家医院之间,有一条“友谊大道”,中间不设围墙,患者可以互相转诊。

  郭小毛透露,肿瘤医院东院下一步还将在临床研究领域发力,多中心协同创建国家肿瘤医学研究中心,“我们有800张病床,每天从早到晚最多就服务800人,但如果我们可以通过临床科研成为国际指南的突破者和创造者,我们就能造福更多的患者。”(健康中国)

原标题:上海医院新探索:各科专家“在一起”肿瘤患者“少跑腿”
责任编辑:工蚁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