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钢铁驼队”助力发展:新疆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发稿时间:2019-07-02 16:32:00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社乌鲁木齐7月2日电题:“钢铁驼队”助力发展:新疆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新华社记者 符晓波

  曾经驼铃声声的古丝路,如今汽笛长鸣。纵横通达的铁路,以及驰骋在跨境铁轨上的“钢铁驼队”——中欧班列,不仅成为我国与中亚、欧洲各国贸易往来的新兴载体,也成为助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新疆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钢铁驼队”:拓宽贸易半径

  地处亚欧腹地的新疆与八国相邻,先天区位优势造就天然商道和口岸,长期以来与周边国家贸易往来密切。如今,依托中欧班列,“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新疆正在重塑经济版图,贸易伙伴不断扩大。

  从业6年的火车司机谢恒对此有直观的体会,“我驾驶的中欧班列最初目的地是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等周边国家,现在最远到达意大利和德国。”他说,这几年明显感觉中欧班列数量在直线上升。

  截至目前,从国内各地始发的中欧班列已开行逾万列,其中有7成经由新疆出入境。2016年,为进一步发挥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作用,中欧班列乌鲁木齐集结中心投入运营。3年来,以乌鲁木齐为始发站的西行班列累计开行逾2400列。中欧班列乌鲁木齐集结中心由最初的每周开行1列发展为目前每天开行3列,其中本地产品已占5成。

  新疆是我国最大的番茄酱生产和出口基地。此前,其番茄酱需先通过火车或汽车运输到东部沿海港口,再通过轮船运抵欧洲腹地,物流周期50天左右,现在搭乘中欧班列只需15天左右便可运达哈萨克斯坦、俄罗斯、意大利等国。

  新疆新铁国际物流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南军说,中欧班列乌鲁木齐集结中心目前可通达中亚和欧洲18个国家的25个城市和地区,跨境线路越来越丰富,中欧班列机车也由内燃机升级为电力机车,时速和效率不断提升,集结中心立足新疆、服务全国的作用日益凸显。

  创新模式:解决“痛点”

  新兴运输方式和跨境铁路布局需要培育周期。南军回忆,乌鲁木齐集结中心投运之初,企业普遍观望,货源组织压力大,集货周期长,运输效率难以体现。按照国际惯例,一列中欧班列需集结41组以上集装箱才能开行,由于初期货源不足,集成一趟中欧班列需较长时间,国际班列集装箱舱位中途无法更换、空箱浪费也削弱了铁路运输市场竞争力。

  在海关总署、中国铁路总公司支持下,乌鲁木齐集结中心创新开展“集拼集运”运输监管模式,将中欧班列监管单元由“列”变为“节”,允许班列由始发地加挂“内贸箱”,在乌鲁木齐开展“内贸箱”换“外贸箱”等补货作业操作后再发运至中亚、欧洲,从而缩短集货周期,降低物流成本,提升中欧班列吸引力。

  2017年12月,首趟蓉新欧集拼集运测试班列开行,突破了此前中欧班列全程直达的限制;次年2月,首班中欧班列集拼集运返程班列从荷兰蒂尔堡起运,列车到达乌鲁木齐后,卸下目的地为新疆的外贸商品,重新装载新疆至四川内贸货物继续发往成都。

  “‘集拼集运’改变了之前‘一站到底’运输模式,释放了中欧班列运能。”南军认为,和内地省市资源共享、深度合作不仅破解了中欧班列发展瓶颈,也使乌鲁木齐集结中心吸引货源、集零为整,辐射带动当地产业聚集的能力更加突出。

  供职于新疆中泰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的周英最明显的感受是,公司来自独联体国家的出口订单大幅增长。“中欧班列畅行让新疆本土企业搭上顺风车,降低了走出去成本,提升了产品国际竞争力。”她说,未来企业还将扩大进口贸易,实现中欧班列物流效益更大化。

  腹地变前沿:智慧陆港雏形初现

  越来越多国内和世界各地货物在乌鲁木齐集结,让新疆从过去的内陆“口袋底”一跃成为我国向西开放前沿,并依托商贸和物流形成了产业集聚联动发展的新格局。

  新疆克明面业有限公司去年底投产,主营业务是将由中欧返程班列进口的哈萨克斯坦小麦加工成优质挂面,再销往东中部。该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魏玉君说,在新疆建厂,就是看中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优势。

  近年来,按照“集货、建园、聚产业”的发展思路,新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将陆港区打造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标志性工程。乌鲁木齐集结中心以火车西站为基础、以办理跨境业务为主体、以服务中欧班列集结为目标的国际陆港站初具规模。

  今年3月,全球首创的中欧班列集拼集运智能场站平台系统在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上线测试。这是获得中国国家铁路集团公司数据授权的国际联运平台系统,新疆被确定为试点省份。大屏幕上,全国不同地始发的中欧班列运行数据一目了然,用户可在线订舱、申报、追踪货物。中欧班列数字化运营、智慧陆港的雏形跃然眼前。

  南军说,集结中心扩建工程正在加紧建设中,完工后,中欧班列作业线将从目前的2条扩充到15条,编组效率是现在的3倍,届时将进一步提高乌鲁木齐枢纽集结国际班列、整合疆内外货源的能力。

责任编辑:赵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