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伪满最高学府——建国大学的兴衰

发稿时间:2017-07-31 06:40:55 来源: 长春晚报 中国青年网

  长春晚报记者 赵娟 通讯员 袁海光

  在今天人民大街和卫星路交会处的长春大学,曾是伪满时期建国大学的旧址。伪满洲建国大学是昔日伪满洲国的最高学府,一直到今天,它在日本还挺有名气。伪满洲建国大学始建于1937年2月,1938年5月落成,是伪满洲国国务院直辖单位,当时的国务总理大臣张景惠曾任总长,也就是校长。

  办学目标是培养伪满洲国的领导者

  伪满洲建国大学明确自己的办学目标是“以民族协和为国是,培养满洲国自己的领导者,共同建设王道乐土”。当时的建国大学学制六年,分为前后两期,各三年。在课程设置上,前期三年相当于预科阶段,基本是高中程度的基础课程,包括自然和人文科学基础、第二语言等,还要进行精神、军事、武道、作业、农事等训练课程;后期三年相当于本科阶段,更倾向于专业课程传授,包括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科目。从1938年5月到1945年6月,这里共招收了8届1300多名学生。因为学制较长,真正毕业的学生只有1943年到1945年的三届。1943年6月,第一届学生毕业时,溥仪亲自到场并为学生们颁发毕业证。当年能考上建国大学的,在学业上都是顶尖的,这里大部分毕业生都成了“满洲国”各部门的骨干。

  学校里的抗日据点 伪满最高学府的尴尬

  在伪满洲建国大学,日本人竭力宣扬“民族协和”,这一点在其招生比例中可见一斑,它每届招收150人左右,其中日本人75人、中国人50人,其他朝鲜、蒙古、俄国共25人。当时的建国大学六年时间全部实行“塾制度”,就是将学生按25人一组,在一个“塾”内共同学习和生活。每“塾”都是一个独立的一层建筑,内设寝室、自修室、塾长室、盥洗室、厕所等。每个“塾”内都设有日本人的塾长,外加一名高年级的“指导学生”,借以控制和管理学生的生活,尤其是掌控其思想状态,意图培养“民族协和”的感情。

  尽管日本人的管理和限制很严,但在中国学生中间,反满抗日情绪日益强烈。学生们成立进步书籍读书会,投奔关内国民党和共产党、直接参加抗日活动等行为比比皆是。1941年3月,有18名学生因“抗日”而被捕,还有一些学生“失踪”,这是令这个培养“满洲国领导人”的学校不能忍受的尴尬,直接导致日本副校长辞职。

  《伪满高校旧址折射出的殖民教育使命》

  日本战败后

  伪满洲建国大学旧址的变迁

  日本战败后,伪满洲建国大学自然解体,1946年10月,校舍被国民政府收于“国立长春大学”。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在此创办“长春工业会计统计专门学校”;1954年,改为国家重工业部所属的“长春工业计划经济学校”;1958年下放归属吉林省,改为“长春冶金专科学校”;1960年,吉林工业大学矿冶系被划转该校,专升本更名为“吉林矿冶学院”;1962年,降格为“吉林省工业学校”;“文革”中校舍被工厂占用,变成厂办“五七技校”;1972年恢复为“吉林省机械工业学校”;1983年更名为“吉林机电专科学校”;1987年,与其它三校合并,组建“长春大学”。

  左:伪满洲建国大学资料图片。

  中:伪满洲建国大学校门。

  右:其旧址在今天长春大学校内。

  图片由袁海光提供

责任编辑:千帆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