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赵德鑫 吕光社
7月7日,一场暴雨之后,“2017中国·鱼台首届龙虾节”如期而至。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鱼台龙虾”这一品牌第一次以举行节庆的形式推广展示。
随着众多食客的“偏爱”,小龙虾已经成为了价值千亿元的产业,麻辣小龙虾等多种菜品更是在街头巷尾的餐桌上遍地开花。对于鱼台县这一年产1.6万吨小龙虾的产区而言,这是市场带来的一次机遇,更是鱼台小龙虾产业从养殖销售到产业链整合的一次良好契机。
火爆的小龙虾市场
据农业部发布的《中国小龙虾产业发展报告(2017)》显示,2016年,国人共消费88万吨小龙虾。一只小小的龙虾,隐藏着一个千亿元级别的市场。
“现在的小龙虾行情真的很好,每天我们都能卖出40份小龙虾,按照一份小龙虾108元的售价计算,仅此一种菜品我们就能够获得近5000元的收入。”7月7日,在开幕式结束后,鱼台县孝贤广场上,鱼台县某酒店的主厨谢永庆一边准备着各种用小龙虾摆出的特色产品,一边向记者介绍起了“草船借箭”等几款火爆的小龙虾菜品。
“鱼台龙虾”作为知名品牌,受到了市场的青睐,销售情况一路飘红。
鱼台县机箱水产店老板仇广东做了22年的水产生意,随着“鱼台首届龙虾节”在5月份开始宣传预热到5月底,仇老板的生意也越来越红火,最多一天售出了5000多公斤小龙虾。
值得注意的是,众多客商更看重鱼台小龙虾的质量。为了得到优质的头茬大个头虾,收购方竞价激烈,最终成交价比平时每斤要高出15元。
目前,鱼台县小龙虾养殖面积近3.5万亩,产量6000吨,自然资源捕捞产量1万吨,总产值4.8亿余元,鱼台小龙虾主要销往北京、天津、上海、济南、南京等一线城市。随着市场对小龙虾需求量的逐年增加,依托地处湖西的区位优势,自然资源捕捞的小龙虾大量在鱼台交易,现已成为济宁市主要的小龙虾集散地。
四种“独特”成就鱼台品牌
追溯鱼台小龙虾的历史,在上世纪70年代,鱼台县区域内的自然水域均就具备了丰富的小龙虾资源。到90年代,鱼台县开始人工养殖小龙虾,迄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2011年,“鱼台龙虾”被农业部登记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鱼台独特的气候条件、独特的水质条件、独特的天然饵料及独特的养殖模式铸造了‘鱼台龙虾’之精品,鱼台小龙虾个体肥大,口味鲜美,肉质细嫩,营养丰富,被消费者视为美味佳肴。”鱼台县渔业局局长赵兴华告诉记者,鱼台县小龙虾养殖通过“藕田套养龙虾”模式,发挥莲藕对水质的净化作用,使得产出的小龙虾个体大、体表光洁、腹部干净、肠管清晰可见、没有附着物、肉质鲜美,很受市场欢迎。
赵兴华向记者展示了这样一组数据:自2010年以来,鱼台的水产品产地质量抽检合格率100%。“可以负责任地讲,鱼台小龙虾质量是安全可靠的,是绿色健康的,广大消费者可以安心、放心消费。”赵兴华说道。
鱼台县还将试点推广“稻虾共作”新的生态养殖模式,水稻与小龙虾之间形成合理的生态平衡,拓展了水稻、小龙虾的生产途径,实现虾肥稻香的双丰收,预计可实现农民增收5.2亿元。
新的品种也在引进中。鱼台小龙虾协会会长鹿杨对于7月7日签约的价值3000万元的水产品新品种引进项目充满期待。“该项目将为鱼台养殖业增加新品种澳洲龙虾,目前该品种龙虾在北方还没有养殖基地,引入成功后,其在养殖基地塘口价就能达到每斤90元。”
打造小龙虾完整产业链
根据《中国小龙虾产业发展报告(2017)》,目前很多地方政府有意发展“小龙虾经济”,从最初的“捕捞+餐饮”,逐步向小龙虾养殖、加工、流通及旅游节庆一体化服务拓展,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并涉足第一、第二、第三产业。
中国社科院服务经济与餐饮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赵京桥认为,未来依托小龙虾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推动产业链一体化的发展,将从养殖加工到推动地方经济形成以小龙虾为主导的产业链,包括小龙虾美食节、小龙虾养殖。
从“捕捞+餐饮”模式,到养殖、加工,鱼台县正撸起袖子下大功夫,发展小龙虾深加工产业以及旅游节庆一体化,拓宽小龙虾产业链。
7月7日,在本次鱼台龙虾节举办的系列活动之一鱼台龙虾暨湖渔名优特新产品招商洽谈会上,共有包括水产品集散交易中心、小龙虾深加工产业链项目、水产品新品种引进项目等12个项目顺利签约,总投资额达8.49亿元。
在小龙虾销售一路飘红之后,鱼台县力求通过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打造“鱼台龙虾”产业经济带。鱼台县将致力于巩固扩大第一产业生态养殖,保证质量、提高产量。与之同时,还将规划建设水产产业园,发展水产品加工等第二产业,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发展小龙虾美食消费和批发、销售等第三产业,通过扩大需求,倒逼供给侧改革发展。
在政府的引导下,以鱼台龙虾协会为代表的民间力量也在为“鱼台龙虾”的产业升级与品牌推广奔走努力。鱼台龙虾协会由鱼台15家龙虾养殖大户组成,据会长鹿杨介绍,目前他们正在洽谈“鱼台龙虾”品牌在央视的广告推广,期待未来“鱼台龙虾”品牌不仅摆在食客的桌上,更走进小龙虾爱好者的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