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丽艳
爆发于朝鲜国土、战火蔓延到中国辽东和山东半岛及澎湖列岛和台湾的中日甲午战争,从1894年7月日军丰岛突然袭击到1895年4月签订《马关条约》,历时8个多月,中国惨败,大清朝丧权辱国,一蹶不振。但是,清朝广大官兵进行了英勇顽强、可歌可泣的军事抵抗。其中参战的黑龙江军队也浴血奋战,英雄辈出。黑龙江省档案馆保存的清代黑龙江将军衙门全宗中,《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为奉旨带兵赴奉事札》、《增褀为依克唐阿为请奖恤伤亡官兵折及优恤永山片奉旨允准事咨》及《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为奏请奖励草河岭等处打仗出力官兵折奉批事的咨》等档案,就记载了这一鲜为人知的史实。让我们透过档案,走进那段悲壮的历史画面。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清政府设置黑龙江等处地方将军辖区,近200年黑龙江地区一直是八旗制兵承担着本地区治安、防务任务。清朝末年,八旗军日渐堕弛,清廷开始改革兵制。到甲午战争爆发时,黑龙江军队形成了镇边军防军和齐字营练军共存的格局。其中镇边军成为黑龙江军队的主力,也是甲午战争中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
甲午战争刚刚爆发,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即上书请战,欲率军前赴平壤增援,此举深得朝廷嘉许,当即批准入朝。然而未等起程,因奉天防务紧要,奉旨“即带八营驰赴奉天,听候谕旨,择要驻扎。”依克唐阿便“立饬马队统领永山速带四起官兵,刻即起程,取道吉林、长春前进。”
在中日交战前夕,清廷曾抽调吉林吉字营马队两起随大军进驻平壤,为弥补吉林兵力之不足,经办理东三省练军大臣定安奏准,于黑龙江齐字营内抽调马队两起、步队两起,由总统倭恒额带至吉林省城听候调遣。后因平壤大军失利,又改令倭恒额率部赶赴凤凰城岫岩一带扼要驻防,以资策应。这样,到大战爆发时,黑龙江军队约大半兵力先后被征调入奉,投入作战。
平壤失守后,清政府便设置了鸭绿江防线。根据清廷电谕,依克唐阿率军移驻长甸、蒲石河一带,“所有倭恒额、聂桂林两军,均归节制”。10月24日,日军徙涉过江,驻守蒲石河口等处的齐字营予以阻击,从早晨一直打到傍晚,由于“贼众我寡,兼之枪炮子弹用尽,又无援兵接应,致失利”,败退红石砬子,结果鸭绿江防线被突破,随即全线崩溃。依克唐阿率镇边兵虽一度收复蒲石河口等处,但因势孤,无奈兵退宽甸,后又退守赛马集,与摩天岭守军直隶提督聂士成部协同作战。不久,依克唐阿奉旨派遣荣和、寿山等人前往吉林南山一带招募猎户壮丁7000人,编作步队十四营,号称“敌忾军”,加强了兵力。10月28日,依、聂两军合攻草河岭,与日军展开血战,“彼此枪炮环施,子如雨注,数十里外,皆云声震山谷,如迅雷疾发,终日不止”。是役日军以伤亡40余人的代价败走。几经奋战,依军攻至凤凰城下,11月18日于城下与日军又一次展开血战,伤亡惨重,统领永山壮烈牺牲。之后依军撤回分水岭一带。依克唐阿在奏折中对这一阶段的战役写道:“自十月十五日起,一月之间大小十余战,杀贼约有二千余人,而我兵伤亡亦知(如)之。(依)身陷于危者再,最后凤城豕突,失一骁将永山,兵气几不复振。”由此可见战况之惨烈。
在八个多月的甲午战争中,黑龙江军队转战辽东各地,大小十余战,伤亡数千人,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除齐字营自鸭绿江战役溃败后再无作为外,镇边军在依克唐阿的指挥下运用灵活多变的战术,或攻坚,或游击,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在草河岭、凤凰城等战役中,由于镇边军的屡屡苦战,为获得辽阳东路防御战的胜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依克唐阿在枪林弹雨中,“亲登山头指挥作战”;进攻凤凰城时,马队统领、四品衔三等侍卫永山“慷慨流涕,自请独挡一路,坚称不取凤凰城,誓不复还”,结果壮烈牺牲,时年仅27岁。其兄寿山也是一名骁勇之将,该员“纵横数十战,无不身先士卒,奋不顾身。”后来寿山升任了署黑龙江将军。其他将领也都奋勇争先。海城之战,统领荣和“裹创力战,冠三军”;统领博多罗“果决敢战”;营官寿长“战无不前,颇有伊祖多隆阿遗风”。正是在这些将领的带动下,镇边军上下同力,万众一心,成为活跃在辽东战场上的一支生力军。即使是溃败的齐字营也同样经历了一场激烈的战斗,战后任黑龙江将军的恩泽在奏折中曾提到:“该军以千余兵丁防守蒲石河二十余里要隘,抵敌诡诈百出之倭人,后无接应之师,相持半月之久,鏖战不得谓不力,拒守不得谓不严。”因而恳请优恤齐字营死难将士,并得到朝廷的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