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甘附庸的绝地反击,还是应对地缘政治挑战的权宜之计——
欧洲“再武装”:希望与隐忧交织
■王伟安
英国前卫级战略导弹核潜艇。
欧洲军团举行联合演习。
近期,欧洲围绕减少对美安全依赖、构建共同防御能力的战略讨论持续升温,并接连推出实质性举措。从通过“重新武装欧洲”计划,到首次发布防务白皮书,一系列动作凸显欧洲在特朗普政府调整对乌克兰政策、美欧裂痕加深的背景下加速推进防务自主的决心。然而,舆论普遍认为这一进程面临多重现实挑战。此番“再武装”究竟是不甘附庸的绝地反击,还是应对地缘政治挑战的权宜之计?欧洲能否真正摆脱对北约和美国的过度依赖?
加速寻求自主
欧洲国家近期密集商讨加强防务能力和承担援助乌克兰重担的对策,试图通过强化防务自主对冲美国战略收缩风险。
欧盟宏观规划迅速启动。3月6日,欧盟特别峰会一致通过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提出的“重新武装欧洲”计划,将调动8000亿欧元打造“一个安全而有韧性的欧洲”。其中包括向欧盟成员国提供1500亿欧元贷款用于国防投资,并协助成员国整合需求、共同采购军事装备,以强化欧洲整体防御能力。3月19日,欧盟委员会发布名为《2030年准备就绪》的防务白皮书,重申“重新武装欧洲”计划,并概述了欧盟未来几年加强国防能力的关键行动方针。有分析人士指出,白皮书是政策导向,“重新武装欧洲”计划侧重于财政导向,二者都表明未来欧盟及其各成员国的政策重心进一步向防务和安全领域转移。
欧洲各国竞相扩充军备。法国总统马克龙呼吁欧洲国家将年度国防开支提高到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以上。德国以增加基础设施之名,设立5000亿欧元“特别基金”,为继续增加国防开支铺路。英国重申到2027年将国防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目前的2.3%提升至2.5%。波兰总理图斯克表示,“必须寻求最现代化的选项,包括核武器和现代非常规武器”,他还提议将波兰军队规模扩大至少1倍,达到50万人。北欧四国芬兰、丹麦、挪威和瑞典签署弹药认证技术协议,以便共同采购弹药、提升弹药供应效率。欧洲多国正商讨向乌克兰派遣以英法为首的欧洲军队,重点依靠空中力量震慑俄罗斯。
“核共享”议题引发热议。部分欧洲战略界人士担忧,美国长期提供的“核保护伞”可靠性正面临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法国率先提出构建欧洲层面的“核威慑共享机制”。马克龙公开表示,法国愿以独立核力量为欧盟成员国提供安全保障;德国联盟党总理候选人默茨则呼吁德、法、英三国就“核共享”展开磋商。值得注意的是,波兰等长期依赖美国及北约的中东欧国家领导人,虽对法德倡议保持审慎态度,但仍释放出有限支持信号。
分析人士指出,此次欧洲关于“核威慑共享机制”和防务自主的讨论,彰显了欧洲不甘当美国附庸,试图丢掉对美国庇护的幻想,并通过“再武装”强化整体防御能力,重塑战略自主。
多重因素推动
自二战结束及北约成立以来,美国一直是欧洲的安全基座。如今,美欧关系面临破裂的风险,背后交织着复杂的历史与现实因素。
特朗普政府坚持“美国优先”政策是直接外部诱因。特朗普再次入主白宫后,在乌克兰问题、军费分摊和对俄立场上,屡屡忽视欧洲诉求。欧洲各国普遍看清特朗普政府不愿继续深度介入欧洲安全事务。法国战略研究基金会顾问弗朗索瓦·埃斯堡指出,美国最近的做法“将会削弱欧洲的地位并损害其长期安全”,造成欧美之间“意识形态和战略上的分裂”。
法德等国家借机推进欧洲战略自主是首要内部动因。这些国家认为,欧洲须抱团加强自身防务能力,防范美国“退群”乃至“弃欧”的冲击,及时承担更多本土安全责任并提高对外行动能力,避免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被边缘化。法国作为目前欧盟内唯一拥核成员国,长期有意牵头整合包括核威慑能力在内的欧洲各领域军事力量。德国强化军备,则可为欧洲“再武装”打下坚实基础。“脱欧”后的英国试图依托与法国、德国分别签署的双边防务协议,影响欧洲安全格局。在乌克兰问题上,英法德等国已与乌克兰签署双边安保协议,承诺为乌提供长期安全支持。
顺应民意是欧洲政界的重要着眼点。随着欧洲安全形势吃紧,以莱茵金属为代表的欧洲军火企业股价不断上涨,此时投资防务领域,中短期内可刺激欧洲低迷的宏观经济,纾缓民生压力。3月最新民调显示,欧洲民众对增加国防支出的支持率有所上升。在英国,约44%的受访者认为应增加国防支出。在法国,68%的受访者非常或倾向于支持增加国防预算,66%的受访者赞成通过赤字支出来为其融资。
前景有待观察
欧洲防务自主的战略构想酝酿多年,但在具体实施层面却始终缺乏实质性突破。此番欧盟推出“重新武装欧洲”计划,标志着在战略层面达成新共识,然而构建真正的独立防务体系依然任重道远。
欧洲国家之间的安全认知分歧与多元利益诉求,构成了欧洲防务一体化进程的结构性矛盾。英国固守“北约优先”的原则立场,波兰则对联合行动指挥权持保留态度。在资金投向上,部分东欧国家主张“抗俄优先”,法德则倾向于投资高端技术。在装备采购上,当前欧洲仅法国军工产业链较完备,一些国家担心摆脱美国控制后,又将受制于法国。尽管特别峰会通过了“重新武装欧洲”计划,但仍有部分成员国领导人表达不满。此外,许多欧洲国家受制于财政困境,若强行增加国防开支,很可能触发经济衰退与社会动荡。
欧洲防务工业长期受制于美国供应链的深度绑定,短期内难以建立完全自主可控的国防生产体系。数据显示,2022年年中到2023年年中,欧盟成员国军事装备采购总支出的63%流向了美国。但在此次“重新武装欧洲”计划中,“受伤”的欧盟明确将美国军火商排除在8000亿欧元的防务开支计划之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北约框架下,美国在核威慑、指挥体系、情报能力等方面均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要弥补这些差距并不容易。与此同时,欧洲国家为了规避同质竞争,各自发展差异化武器平台,导致武器标准化程度低,显著削弱了联合作战协同性和快速反应能力。有媒体评论称,欧洲防务的最大敌人,并非地缘政治的狂风暴雨,而是各国军购清单上永不重合的采购偏好。
即便防务白皮书出台、8000亿欧元的防务计划得以落地,欧洲防务自主的决心到底有多大?能够走多远?有评论说,当世界谈到大国时并没有欧洲,原因在于欧洲没有外交政策,“只有对美国的忠诚”。部分战略依附性较强的成员国可能选择通过双边军事合作协议,获取美军驻留承诺;那些不愿让步或无力满足美国要求的国家,将面临美国防务“脱钩”的讹诈风险。这意味着,如果欧洲想要真正实现防务自主,还需要强化政治共同体意识、构建统一外交行动框架,以及建立不依赖单一外部力量的产业技术体系。
本文照片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