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的英阿特土地回暖,白杨林又长出嫩芽。明媚的阳光让新疆军区英阿特边防连的官兵们无比欣喜,他们早上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为小树苗卸下冬季的保暖“棉衣”。
这是英阿特边防连一代代官兵共同种出的林海。他们用了15年时间,在荒凉的戈壁滩上打造出一片鸟语花香的绿色家园,生机勃勃的白杨见证着一茬茬官兵驻守西陲边关的坚韧与忠诚。
希望
又一个春天到来,一级上士马春兴拿起红漆和画笔,在他的“坚强树”上描摹下“坚强”二字。这是他每年独有的仪式,今年已是第15个年头。
16年前,马春兴从河北参军,踏上了前往英阿特的征程。他清晰地记得,那时通往山区的道路还是砂石路,四周一片荒凉,没有树木河流,只有连绵起伏的山脉和一望无际的戈壁滩。
狂风、沙尘、飞雪……这是英阿特最初留给马春兴的印象。这里“天上不见鸟,地上不长草”,恶劣的环境一时让这个在中原地区长大的年轻人难以适应。
2010年,连队党支部决定在营区周围种一些白杨树,为边防增添一点绿色,马春兴是第一批参加的人。当时这里大部分是盐碱地,并不适宜树木生长,种树计划刚开始就遇到了难题。
官兵们集思广益,想出一个搬运泥土的办法。他们从山上运来泥土,铺在砂石上,自己“造”出了一片可以种树的土壤。
土来了,希望也就来了。官兵们齐心协力,挖土、栽树、浇水,每一道工序都一丝不苟。在他们心中,种树不仅仅是为了美化环境,更是为了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留下生命的痕迹。
但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因为海拔高、气候干燥等原因,刚种好的树苗很快就一棵接一棵地枯萎,最终成活下来的不足10棵。马春兴的那棵树是全连长势最好的,小树苗逐渐生根发芽,枝干长得笔直粗壮,一派勃勃生机景象。
在马春兴的精心照料下,一年后,这棵小白杨长高了两米多。马春兴用刻刀在树干上刻下“坚强”两个字,并用画笔描红。从此,这棵树成了全连的“坚强树”,也变成官兵们克服艰苦条件,驻守边关一往无前的精神寄托。
小白杨的茁壮生长让马春兴看到了希望,他期盼看到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英阿特,鼓励大家继续植树造林。后来,连队党支部也决定将一年一次的植树计划增加到3次,越来越多的官兵加入到种树的行列中来。
为了提高树木成活率,官兵们自发联系园林工人请教学习,连队也组织战士进行专业的种植培训。渐渐地,营区边的一棵小白杨变成了一片小树林,戈壁滩上的边防连被包围在绿意中。
如今,已是老兵的马春兴最喜欢讲的就是在连队种树的故事。每一茬新兵来了,他都会带大家去参观那棵亲手种下的白杨。
马春兴说,他希望能借此激励新战士,告诉他们要像这棵白杨一样,“每个人都可以在军营中扎根成长,为边防贡献自己的力量。”
团结
2016年,当地理雅·买木提里从新疆博乐的一个小村子来到英阿特边防连时,他惊奇地发现,同为戈壁滩,英阿特居然有着与家乡不同的颜色。
这里绿意盎然,一排排笔直的白杨就像一个个挺立的哨兵,和官兵们一起守护着这个坐落在边境线上的小山村。
为了让更多村民参与到植树中来,地理雅自觉充当起官兵与村民沟通的翻译。他不仅帮助官兵向村民们解释植树的意义,还积极协调村民们参与植树的时间与方式。
在他的努力下,村民和官兵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了。受到连队官兵的感染,大家开始自发地参与到植树造林的行动中来,男人协助劳动,女人带粮油帮炊事班一起做饭,小孩子们则在旁边兴奋地加油助威。很快,一片郁郁葱葱的“双拥林”便铺展开来。
套改军士后,地理雅又接手了与村子间的联系工作。他常到村民家中走访,了解他们的生活需求和困难,同时也将边防连的情况介绍给村民们,引导大家更加理解和支持官兵们的工作。
一次,与护边员联合巡逻过程中,地理雅结识了护边员阿卜来提。得知他家庭情况困难,两个孩子都在上大学,地理雅便主动提出帮助他。此后的6年时间里,地理雅每个月向阿卜来提家捐赠500-1000元的助学金。
“边防连的官兵们不仅为我们守护边境,还帮助我们解决困难。”如今,阿卜来提逢人便说,“他们是我们的亲人啊!”
见证了军民一家亲的“双拥林”里,除了白杨,还有一片茂盛的果树,那是战士文添带领战友们种下的。7年前,文添来到英阿特边防连,看到成片的白杨林,就琢磨着要再种些不一样的。
他找来一群志同道合的战友,共同探讨研究,查阅果树种植资料,最终决定种植能够适应当地环境的海棠树、沙棘树和杏树。
果树需要更加精细的照料和管理,从挖坑、栽树、浇水,到施肥、修剪、防虫,每一个环节他们都尽心尽力。经过几年的辛勤耕耘,双拥林中的果树逐渐长成了枝繁叶茂、果实累累的样子。
如今,每到果实成熟时,官兵们就会邀请村民一起来品尝果实,还会制作沙棘饮料送给大家。果树下,大家其乐融融,围坐在一起,在欢声笑语中不断续写着属于英阿特的军民鱼水情。
传承
“爸,您看,我种下的那棵樱花树已经长得比我还要高了!”营区外,上等兵曾智鹏兴奋地拿起手机,通过视频画面展示着自己亲手栽植的樱花树。
这是去年春天,新兵曾智鹏带给英阿特边防连的新树种。曾智鹏的爷爷曾是一名海军战士,爸爸也当过民兵。受家人的感召,曾智鹏来到军营,立志要干出一番成绩。
但很快,现实给了曾智鹏不小的打击。一项接一项课目的不合格,让他一度对未来的军旅生涯失去信心。看出曾智鹏的迷茫,班长崔育静带他来到了营区外的林地。
“初到部队时,我也曾感到迷茫,但当连队安排我参加种植培训,目睹了战友们充满期待的眼神,我意识到自己也能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崔育静边说着,边向他介绍每棵树的由来。
“这棵杏树是李秀文在2019年栽种的,今年终于迎来了它的第一批果实”“这棵柳树是刘晓雨在2021年种植的,他给它取名‘戍边柳’,希望能在部队长期服役……”崔育静坚定地告诉曾智鹏,“我们就像这些树一样,只要坚持不懈,没有闯不过的难关、过不去的坎儿。”
依照惯例,每年新兵下连后,连队都要进行种树活动,象征着年轻的战士从此扎根边疆,与树木一同成长。曾智鹏请父亲寄来了一棵全家人都喜欢的樱花树苗,决定把它种在这片戈壁滩。
从那时起,樱花树成了曾智鹏在边防连的“另一名战友”。伴随着树木生长,曾智鹏也在一点点进步。他每天坚持早起晚睡,有空就到训练场上加练,还利用闲暇时间学习了摄影摄像技术,希望将来能像班长崔育静那样,自己用相机记录下每棵树木的发芽、成长、结果。
几个月后,在曾智鹏的照顾下,樱花树从20厘米的小树苗长到两米高,枝头生出嫩芽,曾智鹏也成了连队的训练标兵。
在英阿特边防连待久了,曾智鹏爱上了种树。他主动向崔育静请教种植技术,学习识别土壤质地、选择合适树种、修剪树枝等种植技巧。如今,他还主动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帮助崔育静管理营区外的林子,还组织战友们一起植树,呼吁更多人加入到这项传统活动中来。
英阿特的环境在一天天变好,边防线上,曾智鹏看到了更多的黄羊、雪鸮等国家保护动物,也更加坚定了驻守边防的决心。
他计划着继续深造摄影摄像技术,用镜头记录下连队官兵们的生活点滴和这片土地的美丽风光,以此让更多的人了解边防、关注边防。曾智鹏要告诉他们,在英阿特边防连,有一群官兵像他的那棵樱花树一样,经历了风雨的洗礼,绽放着最美丽的花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郑天然 通讯员 屈旭文 王军强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