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新闻推荐 >> 正文

“原拆原建+小空间改造”按下城市更新“加速键” 百姓幸福感“原地升级”

发稿时间:2025-03-26 16:12:00 来源: 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城市更新关系城市面貌和居住品质的提升,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各地政策也在不断加力。其中,小区“原拆原建”这种改造模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近期,在上海,作为非成套原拆原建改造规模最大、难度最高的项目,彭一小区的改造进入最后阶段,小区居民即将搬入新家。

  90岁的俞梅香和女儿现在暂住在彭七小区。可她们为什么要对隔一条马路对面的房子念念不忘呢?因为对面这个新小区正是她们生活了60多年的地方,经过原拆原建后,预计今年6月份俞女士可以搬进新家。

  

  

  寻找政策依据难、改造设计难、项目审批协调难、动员居民签约难、组织搬迁过渡难、居民回搬选房难、群众矛盾调节难、领导决心决策难,这就是“改造八难”。面对困难,街道探索出了“改扩建”“加层扩建”“拆除重建”等多种改造模式,让每户原住民都可以在新小区安家。

  

  记者手里的这本沉甸甸地像书一样厚的就是彭浦新村街道彭一小区的住房安置方案。从最开始的设计到最终的定稿经过了一年多的时间,从原来的280多种户型缩减到96种户型。

  

  记者了解到,拆除重建的彭一小区新建有17幢高层电梯住宅,并配套建设了1600多个地下停车位、172个床位的公办养老院以及社区服务中心。原先没有产权的部分居民还可以享受房改政策,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房子。目前前期摇号选房工作已经完成,正在进行最后阶段的水电施工。此外,80多棵原小区的老树也已经先居民一步回到了小区,最高树龄超过50年。

  小空间里的大门道 老旧小区“螺蛳壳里做道场”

  除了原拆原建这种模式,不少小区并没有选择大规模拆建,而是在小空间里改造升级,在“螺蛳壳里做足道场”,这也不失为一种“改造的智慧”,继续来看。

  位于上海市黄浦区的山北小区是上世纪80年代的老小区,因为空间有限,之前孩子们放了学,只能在小区里一条长约120米、宽约3米的小路上活动。如今小区改造要安装电梯,这让本就狭窄的活动空间变得更加拥挤。

  

  既要人车分流,还要活动空间,一条走廊能做的改造终究有限。社区负责人表示,老小区改造几乎就是要在几平方米、几十平方米里重建一方天地。最终,小区在权衡之后,决定将电动车充电的区域移到地下,释放出更多的地面活动空间。

  

  而在上海普陀区的合阳社区,原先的居民活动室被改成一个适合全年龄段活动的场所,白天居民议事,放学儿童活动。户外的活动广场也进行了重新设计,“一老一小”分别拥有了专属的活动区域。

  

  城市微空间的改造既需要理念更新,也需要切换视角。一米的视角里,儿童是不是也有停车难题呢?位于浙江嘉兴的穆河社区就利用闲置公共空间,为萌娃们开辟了一块专属停车场,曾经堆放在楼道平台的童车有了专属的车位。

责任编辑:hz
首页 | 上一页 1 下一页 |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