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新闻推荐 >> 正文

应急救援基层行|读懂赤子丹心,收获“革命友谊”

发稿时间:2024-09-15 18:47:00 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8月28日至9月7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和应急管理部新闻宣传司联合主办的“应急救援基层行”网上主题宣传活动顺利开展。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应急管理报等重点媒体及中央新闻网站的30余名骨干记者参加,分2组赴北京、浙江、安徽、福建、河南、甘肃、新疆等地18个应急救援队伍基层点位,开展实地采访,进行融媒体报道,宣传应急救援队伍在各类急难险重任务中奋勇争先、挺膺担当、牺牲奉献、竭诚为民的形象风采。

  部分媒体记者分享了见闻体会。

  读懂赴汤蹈火护民安的赤子丹心

  中国应急管理报 记者李冬

  从甘肃积石山县的废墟重生到新疆禾木村的绿意盎然,从高山林海细致入微的防火巡护到科技创新赋能的智慧消防,记者一路采访,见证着“火焰蓝”的英勇与奉献、淳朴与智慧。

  新疆森林消防总队阿勒泰支队禾木驻防分队进行水泵架设与撤收训练。姜佳煜 摄

  从废墟到重生

  初秋时节,甘肃积石山县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重建图景。去年的6.2级地震让该县满目疮痍,如今工地繁忙,新居与学校在废墟中拔地而起。

  时间回溯到2023年12月18日深夜。当地震发生后,积石山县消防救援大队指战员们没有丝毫犹豫,35分钟后,该大队教导员马通宁带领2车15人的前突小队到达灾情严重的大河家镇,成为第一支抵达震中展开救援的队伍。马通宁说,震后5小时内,队员们成功营救被埋压人员9人,疏散160余人,对接后续增援力量在10小时内搜救51名失联人员。

  抗震救灾,从来就不只是搜救人员这么简单。现场搜救任务结束后,大队指战员们并没有停下脚步。“防寒保暖物资和生活必需品是受灾群众所急需的,早一分钟送达,群众就早一分钟得到保障。”在大队长鲁光平的带领下,指战员们争分夺秒,搜寻搬运取暖火炉,让安置点村民能温暖度过灾后安置第一夜。

  面对灾后复杂的安置情况,该大队主动请缨,承担起大河家镇梅坡村等安置点的消防安全防范和为民服务工作。他们科学选址搭建安置板房,丈量防火间距,确保一旦发生火灾能将损失降到最低。他们还组建了志愿消防队,24小时不间断开展防火巡查,指导群众整改消除身边的火灾隐患,确保灾后重建工作安全有序。大队还设立便民服务点,提供充电、医疗及消防咨询等服务,助力灾区民生恢复。

  如今,学校开学,新居将成,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消防部门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积石山县正迎来新的生机与希望。

  与森林诉说青春的成长

  2004年冬天,新疆森林消防总队阿勒泰支队阿勒泰大队二中队中队长助理白立成从家乡甘肃来到新疆。

  冬天异常寒冷,加上每天高强度训练,让白立成苦不堪言。每当快要坚持不住时,父亲的话就会在他耳畔回响:“你是农民的儿子,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吃得了这份苦。”功夫不负有心人,白立成的各项训练成绩上升至中队第一名,成为身边队友学习的榜样。

  2011年“9·13”灭火作战是白立成入队以来最艰难的一次灭火任务。白立成主动请缨,带领8名队员前往火场一线担负攻险段、打火头任务。

  新疆原始林区地势险峻,多是70度到90度的陡坡,山里的路就连当地经验丰富的牧民都不愿走。白立成带领队员在林区深一脚浅一脚地向火场行进。到达现场时火势已非常迅猛,白立成没有丝毫犹豫,背着风力灭火机第一个冲向火头。这一战最终持续了15个昼夜。灭火战斗结束后,白立成紧绷的心终于放松了下来,看着那些被大火烧毁后光秃秃的山,他更加明白了自己肩上的责任。

  白立成的故事,是无数森林消防员的缩影。他们中,有人像白立成一样,在灭火战斗中历经磨难,不断成长;有人默默坚守在岗位上,用日复一日的巡护守护着这片绿水青山。

  小革新解决大问题

  随着智慧应急不断发展,消防救援队伍中涌现出一批“发明家”,他们不仅冲锋在灭火救援一线,还努力学新技术,开发软件、革新装备,用于解决实战中遇到的问题。采访中,记者认识了其中两位佼佼者——甘肃省森林消防总队训练大队大队长党军、新疆克拉玛依市消防救援支队指挥中心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于建琨。

  面对实战中的需求,于建琨利用自己的技术专长进行装备革新。在一次民房火灾处置中,他深感现场指挥的困难,便研发出4G图传(指挥)头盔,实现了灾害现场画面的实时回传,提高了指挥效率。此后,他对头盔进行多次迭代升级,使其具备隔热、防水、重量轻、易操作等特点,在多次实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还研发了“多功能模块化消防机器人”“火蓝先锋智慧管理云平台”等。

  党军则凭借自学的计算机编程技能,设计出《地图编号查询辅助决策系统》,填补了军事地图幅编号计算信息化领域的空白,提高了救援行动中的地图查询效率。他研发出森林消防训练助手、防灭火培训平台等软件,为队伍训练、执勤等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化支撑。在装备研发方面,党军同样不遗余力。他先后革新了10余种简便实用的应急救援器材,包括横向索绳架设支架、液基分离式灭火弹、折叠式独轮装备运输车等。

  从内地到边疆,从林区到高山,这些基层指战员的故事像点点星光,在祖国的大地上闪耀。他们用青春和热血书写着忠诚与奉献,用实际行动守护着人民群众的岁月静好。

  守护者之光

  中国应急管理报 记者陈欣

  记者辗转安徽、浙江、福建三省,用心用情记录下应急救援人员的感人故事。徐长青、王俊杰、谢海……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但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守护者。他们守护的不仅仅是脚下的一方土地、一座城市,更是人民的平安与幸福。

  一种信念 一种使命

  安徽省金寨县消防救援大队教导员欧阳洋博说:“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我们服务的身影;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是我们服务的半径。”在这支平均年龄只有26岁、规模近百、功劳无数的消防救援队伍中,红色信仰已如映山红般在这片土地深深扎根。近年来,该大队用热血、青春和汗水为68万老区百姓的安居乐业日夜守护。

  在福建,福州市鼓楼区三坊七巷消防救援站,以其特有的“楼下战斗服,楼上礼宾服”的方式,维护着国旗的尊严,也守护着人民的安宁。34年间超过2万次升旗仪式,无一失误。队伍中的军刀手刘兴宇说:“不出警的话,我们每天站军姿一般在4个小时以上,军刀手要求手要稳,会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比如加挂一个水壶,训练手的稳定性。”

  该站副站长蔡杰通过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将日常工作中的点滴感动汇集成一本书《千年坊巷熠熠蓝》。书中“熠熠蓝”象征着街巷中身着“火焰蓝”制服的消防员们闪耀的光辉。

  内敛,是记者对浙江省温州市消防救援支队特勤大队二站班长王俊杰的第一印象。到了救援现场,他却像换了一个人,果断勇敢,冲锋在前。他共参与900多次灭火救援行动,疏散和营救400余名遇险群众,无论是在援赣抗洪抢险救灾中,还是在抗击“利奇马”“黑格比”台风等任务中,他都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火焰蓝”的责任与担当。

  一种力量 一种精神

  在浙江宁波,鄞州区首南消防救援站消防员张方军,经过18年的历练,成长为拥有多项技能的“六边形战士”。危急时刻,他总是冲在最前线。

  张方军和队友研发的“综合训练架”,集成吸水管训练、防盗门破拆、卷帘门破拆等12种训练模式,大大提升了消防员的训练效率。陈欣 摄

  与张方军相识十几年的该站站长助理李春林说:“他到火场转一转,就知道火灾的蔓延方向,重点是跑哪一边,主要危险点在哪儿,我们应该先做什么。”

  2007年加入福建省森林消防队伍的谢海,风里来、雨里去,闯火海、战台风,参加过森林灭火作战上百次,解救被困群众百余人。他常对队友说:“刀子要常磨,尖子要常练,要想保持‘尖刃’的锋芒,就必须经常出来赛一赛!”2020年8月,谢海带领驻防分队首次进驻厦门,补齐了厦门市应急救援体系短板,成为“鹭岛守护人”。厦门市应急管理局火灾防治管理处处长杨保卫说,“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驻防分队的身影,有他们在,人民群众就放心”。

  “一定要当个好兵”,是安徽省宣城市消防救援支队支队长徐长青最初加入消防队伍时对自己的期许。加入消防救援队伍27年来,从训练场到救援现场,他始终坚守信念,在生与死的考验中书写着基层消防指战员平凡而壮丽的人生。

  徐长青随身的公文包里还时刻装着一个“大砖块”。该支队政治处主任疏礼许表示,为了及时收到险情消息,这个对讲机,他们支队长24小时带着。“火一半,水一半,冷一半,热一半,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发理了一半,饭吃了一半,澡洗了一半,梦做了一半,这就是我们的生活。”徐长青说。

  一种专业 一种传承

  中国安能集团,由原武警水电部队转隶组建。从“橄榄绿”到“救援红”,他们的战场更广,责任更大。近年来,中国安能集团合肥分公司先后参与2021年河南特大暴雨灾害救援、2023年京津冀特大暴雨灾害抢险救援、安徽歙县抗洪抢险、安徽六安决口封堵、湖南华容特大决口封堵等多项急难险重任务。

  合肥分公司党委常委、纪委书记王维伟抗灾救险工作12年,是救险战线上的老兵。唐家山堰塞湖抢险、四川雅安芦山地震救援……危急时刻,他和队友选择一次次重装逆行。山崩地裂、滑坡、崩塌、洪涝、重机械的救援现场,受伤是家常便饭,因常年身在爆震现场,王维伟现在时常困扰于间歇性发作的神经性耳聋。用他的话就是:“只要不死,其他都是小事。”

  浙江省舟山岙山岛面积仅有5.4平方公里,不产一滴石油,却有着全球最大单体“石油岛”的称号。为确保石油储存安全,有一支应急救援铁军——国家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中化舟山队,常年驻扎此地,守护国家能源安全。自组建以来,中化舟山队成功完成“8·20”长江口油轮火灾、5·25“瑞运25”海上加油轮火灾的救援任务,完成超强台风“利奇马”“烟花”等抗台排涝救援任务。中化舟山队支队长孙洪涛表示,未来将继续全面提升队伍“一专多能、一队多用”救援能力,全力打造国家危化救援的尖刀和拳头力量。

  采访虽已结束,但这些守护者的故事仍在记者心中不断激起层层涟漪。

  看见坚守背后的人与情

  中国应急管理报 记者白慧玲

  近日,记者深入北京市、河南省应急救援队伍基层一线实地采访。在采访中,记者见到了一批不断进取的先锋、一群默默无闻的英雄,以及他们在应急救援基层一线的生动实践。

  锤炼精兵 服务基层

  面向基层,坚守有声。

  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以下简称搜救中心)是中国国际救援队、中国救援队的重要组成单位。在多次救援行动中,搜救中心承担着现场搜救、技术支撑和通信、装备、后勤保障工作。搜救中心不仅打造了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为救援队提供专业培训,还面向基层开展了“应急救援第一响应人”培训。

  “以地震为例,在地震发生后的24小时内,80%到90%的人是由当地人自己救出来的。”搜救中心国际救援与合作部部门负责人李立介绍。如今,集理论与实践、课堂讲授与演练体验为一体的“应急救援第一响应人”课程已在国内推广14年,累计培训近万人次。

  而对于河南省洛阳市消防救援支队特勤大队二站的装备技师李闯来说,基层群众的需求可能是一次车祸事故救援,或者是取出被戒指、水槽等各种东西卡住的手指。

  李闯的训练项目之一,是手动组装好双轮异向切割锯,再手持约30斤重的设备割开只有约0.3毫米厚的鸡蛋壳,且不能伤及蛋白。这一要求就是为了确保救援人员操作的精确性,避免在救援过程中伤人。

  作为全国首届消防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消防装备维护员竞赛项目的冠军,在集训备赛过程中,李闯要将这些组装、切割等动作反复进行上千次,做到对每一处细节、每一个零件都了然于心。

  义无反顾 默默逆行

  迎难而上,坚守无声。

  周延涛是河南省鹤壁市浚县消防救援大队云溪路消防站的一名二级消防士。2021年7月,浚县发生严重汛情,他转移群众、装运沙袋、稳固堤坝,始终冲在抗洪抢险救灾一线。在情况最严重的牛村,面对约1.5米深的湍急水流,周延涛说自己“确实有点害怕”,但还是蹚入水中,和队友成功营救出20多名被困群众。在这次救援中,为了安置一位带着婴儿的产妇,周延涛和妻子还主动把自己的婚房改为安置点,让对方一家入住。

  在鹤壁市西南的“中原煤都”平顶山市,驻守着113支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之一的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平顶山队。

  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平顶山队完成煤矿事故救援任务后升井。胡文豪 摄

  在一次煤矿事故救援行动中,由于通信中断,井下情况不明,被困人员不详,矿井救援入口处的瓦斯浓度已经达到了爆炸界限。但时间就是生命,冒着瓦斯爆炸的危险,平顶山队救援人员继续行进,展开侦察和救援。在9天的救援时间里,平顶山队累计下井346人次,先后救出了27名遇险人员。

  当被问及为什么选择这个职业时,平顶山队救援人员王铮告诉记者:“我觉得这个职业非常光荣。当事故发生时,别人都是往外退,只有我们是逆行者。我们是带着被困矿工家属的所有期望进去的,救出遇险人员的那一刹那,那种自豪感,我至今都无法遗忘。”

  在我们看得见或看不见的地方,无数位应急救援人员或奋战一线,或保障后方,坚守着自己的初心与使命。

  收获了一段段 “革命友谊”

  新京报 记者展圣洁

  这次“应急救援基层行”网上主题宣传活动中,我作为新京报记者,参加了甘肃和新疆的点位采访。尽管本身就是应急线口的记者,但也是第一次有机会能够和守卫边疆林海、大漠孤烟的消防员们面对面交流。出发之前,我对他们的生活充满好奇:他们日常工作是怎样的?生活环境如何?

  落地甘肃的第一站是临夏,我们到的第一个地方便是积石山县消防救援大队。车子从高速收费站通过,看到“积石山”那醒目的三个字,我想对于很多人来说,灾难的痛苦记忆夹杂着一幕幕的感动都会浮上心头。走到积石山县消防救援大队,院子里还有未拆的板房,那是地震时消防员临时居住的场所。沿着楼梯一路向上,看到墙上的一道道裂缝,消防员告诉我们,这是地震来时留下的痕迹。在会议室里,教导员向我们讲述了那一段段惊心动魄的经历,他们在掉落渣土的隧道中赶往灾区,在救护车到来之前把伤员送到医生手中,还有亲人逝去依然强忍悲痛拯救灾民的队员的故事。

  我记得,我们在海拔3500米的美仁草原,奔跑得喘不过气,消防员淡定从容地巡逻,背后是茫茫大山;在海拔2800米的云霄峰上,天空飘起了零星的雪花,刺骨的冷风仿佛要把人吹透,一位游客很自然地摸了摸消防员单薄的衣服,问他冷不冷;在库车,“中国好人”李运飞在水果批发店前,与他帮助过的一家人跳起新疆舞,现场热烈的氛围吸引了路人的加入;在天池边,消防员们围坐在一起,弹唱起他们的原创歌曲,诉说着他们对森林的热爱,身旁的风似乎都变得温柔起来……

  当然,一路也有辛苦,祖国的西部地域辽阔,有时一天赶路都要花上五六个小时,甚至日行千里,在一个地方待不到二十四个小时,就匆匆赶往下一站。同行记者的敬业精神令我钦佩,尽管有赶路的疲惫、高海拔的不适,但大家都积极采访,力图把最好的故事呈现给读者。也正是有了大家的陪伴,才让路途充实而有意义,我们也收获了一段段“革命友谊”。

  十天之后,回归日常工作,我仍无法忘记见过的边疆之美,那一张张真诚淳朴的脸庞,也无法忘记那个虽路途辛苦但不轻言放弃的自己。它使我更加了解自己工作的意义,也更有勇气面对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以后的我,依然会更努力做好一名应急记者,用手中的笔记录真诚、亲切的消防员朋友。

  深切感受到平凡中的伟大

  中国青年网 记者郭文静

  从8月28日至9月7日,记者有幸随“应急救援基层行”网上主题宣传活动,深入到各地的应急救援队伍中,亲耳聆听他们的故事。这是一次跨越十座城市的旅程,从安徽六安的山川到福建厦门的海岸,我们行走在路上,用笔记录下他们的点点滴滴,用心去感悟他们所传递的精神。

  在大别山深处,被誉为“将军县”的安徽金寨,我们遇到了一支充满活力的消防救援队伍。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20多岁,却将大别山精神融入到血液中,日复一日地坚守在革命老区的安全线上。他们不仅是消防员,更是守护者,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每一个了解他们的人。

  在合肥,我们见证了中国安能集团合肥分公司的辛劳。他们立足安徽,辐射长三角地区,为自然灾害工程救援提供了坚强的保障。在他们的努力下,无数的生命财产得到了保护,他们的付出是无声的,却是最有力的。

  在浙江岙山岛,国家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中化舟山队的队员们夜以继日地守护着国家能源安全。他们面对的是危险化学品,每一次出警都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与危险的较量。他们的坚守和付出,确保了国家能源安全,保障了航道的正常运行。

  在福建福州的三坊七巷,我们看到了“国旗下的消防卫士”如何忠诚守护着千年古巷的安宁。他们不仅是历史的守护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对职责的尊重和对使命的坚守。

  无论是“70后”的徐长青,“80后”的张方军、乔巍然、谢海,还是“90后”的王俊杰,他们身上都涌动着一股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担当。

  深入基层采访调研,我发现每一支队伍、每一个个体都拥有独特而又相似的奋斗故事。他们是国家应急救援队伍中无数拼搏者的代表。这些普通的身影用坚守铸就平安,用奋斗谱写青春的华章。从他们身上,我深切感受到平凡中的伟大,体会到坚守的力量和奋斗的价值。

 

责任编辑:杨逸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