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国内 >> 正文

护理麻风病30年、当村医25年……这些奋斗医者荣获“白求恩奖章”

发稿时间:2025-04-22 21:22: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昶荣

  19岁的邢少云从卫校毕业后,被分配到海南省皮肤性病防治中心麻风病区工作。刚到病区,面对200多位麻风病患者,邢少云的心里很害怕。

  “随着与麻风病人的接触,我发现他们会刻意避免与我们正面接触,比如示意我们将药品放在病房的门口,等我们走远以后他们才出来拿,因为担心把病传染给我们。他们是一群非常善良的人。”邢少云说。

邢少云正在护理病人。受访者供图

  后来,邢少云有机会选择是否留在麻风病区继续工作时,她选择了留下来。没想到,这一留就是30年。

  30年后,今年3月,已经是海南省第五人民医院皮肤康复科主管护师的邢少云荣获“白求恩奖章”。4月22日,国新办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邢少云和另外两位“白求恩奖章”获得者,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集体代表、先进工作者代表参会。这五位医者围绕“践行医者仁心 护佑人民健康”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

  仁心底色

  麻风畸残对于麻风患者而言,是一道难题,如果伤口没有给予及时干预,那么患者有可能会截肢。

  邢少云印象最深的一个患者,刚住院的时候,双下肢多处溃疡,血供非常差。患者刚到医院时,6个大创面显露骨膜。他当时找到邢少云,恳切地说:“我这腿不能截,我还要上山割橡胶,老妈和女儿还等着我照顾”。

  邢少云暗下决心,一定要想办法保住他的腿。于是,邢少云认真向专家和同行请教,带领着团队运用创疡再生医疗技术,开启了帮助这位患者的治疗之路。

  每天给患者换药两次,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密切观察伤口的病况。终于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患者的伤口治愈了。他激动地说:“你们保住我的腿,就是救了我们全家”。“那一刻,我所有的艰辛都化为了欣慰以及满足。”邢少云说。

  杨世霞正在为村民量血压。受访者供图

  “白求恩医生是国际主义战士,是一个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医生,是我们永远学习和追寻的榜样。”另一位“白求恩奖章”获得者杨世霞说。

  杨世霞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碧波镇白秧坪村卫生室乡村医生。一个药箱、一把雨伞、一双雨鞋、一只手电筒,就是杨世霞出诊的全部装备。25年来,她跑遍了白秧坪村及周边6个村的每一条乡间小道,累计出诊行程达一万多公里。乡亲们对杨世霞的称呼从“妹儿”“大嫂”变成了如今的“伯母”。

  杨世霞说,农村的医疗条件比不上大城市,缺少先进的设备,部分药品也没有那么齐全。“可这就像爬山一样,虽然道路艰难,只要我有决心,一步一个脚印,总能爬到山的顶峰。老百姓的健康平安就是我最大的快乐。”

  奋斗的医者

  为了让更多麻风病患者受益,邢少云团队将创疡再生医疗技术广泛推广应用,仅用3年的时间,就把病区建设成为基本没有溃疡伤口的病区。

  随着对麻风病病理知识的不断学习,邢少云认识到麻风病本身并没有那么可怕。为了将这些护理知识传授给海南更多的基层医护人员,邢少云脱去了隔离衣,到各个市县去跟麻风病人直接接触,培训基层医护人员并指导提升了全省的麻风病防治能力,更推动了全省麻风病防治模式的转变。“麻风病可防可控不可怕”,不再是一句口号。

  “患者的幸福就是我们医生最大的快乐,我想这就是白求恩精神的最大体现,是患者生命至上、健康至上。”荣获“白求恩奖章”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江涛说。

  江涛正在看患者的影像资料。受访者供图

  江涛所从事的领域是神经外科最难治的疾病——脑胶质瘤,脑胶质瘤主要发生于大脑,恶性脑胶质瘤平均存活期短。江涛带领团队,为了攻克这个疾病,奋斗了37年。

  大脑是人体最精密、最复杂的器官。手术中,毫米偏差可能会给患者带来痛苦、比如失语或者导致运动障碍。所以,作为神经外科医生,江涛认为精益求精能更好地体现白求恩精神,这也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

  江涛有一个患者是美术学院毕业的,在大学三年级时感觉画画时右手有点不灵,磁共振检查发现大脑长了个胶质瘤,属于低级别,这类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可以长期存活。但不幸的是,这个肿瘤长在大脑运动区上,导致他的手活动发生障碍,可能会影响他的专业和生活质量。

  在江涛及其团队建立的脑功能精准图谱指导下,江涛给这位患者的肿瘤进行了手术切除,获得了完好的功能保留。后来患者娶妻生子,但3年之后肿瘤复发又长大了,他的家人来到江涛的诊室,带着满脸的焦虑和期望。江涛坦言:“这时候我们是有压力的,因为肿瘤对功能区的影响更多了一些。”

  幸运的是,再次在精准图谱指导下,江涛精准切除了肿瘤,患者术后仍然得到功能保留。2024年10月,患者再次复发。经过20年研究,江涛及其团队研发了一种专门针对这种脑胶质瘤复发患者的药物,这位患者口服药物两个月之后,症状明显减轻。

  “患者一家人来到我们诊室,我们看到患者的状态,感觉非常非常欣慰。作为医生,哪怕只有1%的希望,我们也一定会进行100%的努力。”江涛说。

  医者传承

  今年同时荣获“白求恩奖章”的还有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主任中医师郜洁。

  在郜洁成为岭南罗氏妇科传承人的那个春天,她接诊了一位非常特殊的患者,这位患者虽然很年轻,但是饱受反复流产的折磨。郜洁耐心地给患者找到原因,并对其进行了系统的治疗,终于等到了患者的胎心搏动。

  郜洁(左二)在和学生交流。受访者供图

  患者出院的时候,她的母亲找到郜洁,拿着一张泛黄的照片,很激动地对郜洁说:“30年前,就是你的老师罗颂平医生帮我安胎成功,让我顺利生下了女儿,而今天你又为我的女儿保驾护航,真是恩情再造。”

  郜洁说:“当时我非常感动。那一刻我深深体会到了,我传承的不仅仅是两代人精湛的技艺,更是我们护佑女性健康的责任和使命,这也同样是一代代中医人执着坚守的原因。”

  如今,邢少云团队中最年轻的护士33岁。邢少云看到年轻护士工作中的热忱,也看到有时他们对未来的困惑。如何让年轻人在这份特殊的职业中找到荣誉感和价值感,这也是邢少云的重要工作之一。

  邢少云说,对于年轻的护理人员,让他们领悟到麻风防治的远大意义,是第一步。邢少云常跟他们讲那些经过救治改变人生的患者故事,“虽然我们力量微薄,但只要我们努力了,照样可以让身边的老人因我们而改变,这就是我们工作的价值。”

  在工作上,邢少云积极引进各种新技术,言传身教,规范整个病区的护理操作,不断提高护理质量。麻风病患者红眼消失了,手上的龟裂不见了,脚底的伤口变小了,脸上也出现了笑容。

  “我们病区所有的护士都在一起见证着这些变化,感受着麻风康复对病人的意义。职业荣誉感就在他们心中逐渐生根发芽。”邢少云说。

  杨世霞的爷爷奶奶和父亲,在她小时候因病而逝。亲人的病逝,让杨世霞早早地意识到病魔的无情和医生的重要。当村医的25年来,杨世霞用她所学的医学知识,医治好了很多病人,也得到了他们的信任和依赖。

  如今,让杨世霞更欣慰的是,在她身边长大的侄儿侄女,受她的影响都选择了行医之路。在杨世霞的建议下,一个侄女也当了乡村医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希望他们能够像我一样,认真做好自己热爱的事业。”杨世霞说。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4月22日电

责任编辑:纪佳琦
首页 | 上一页 1 下一页 |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