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国内 >> 正文

专注自己的事 就能干成事

发稿时间:2025-04-16 06:18:00 作者:邱晨辉 来源: 中国青年报

  这群青年真提气!

  4月15日,全球首个地月空间大尺度三星星座建成的消息公布。让人心头一热的,不只是117万公里星间链路打破世界纪录的“硬核操作”、120多天“逆风翻盘”的惊心动魄,更是干成这件事的主角——一支平均年龄不到34岁的科研团队,如此年轻,又如此有担当。

  发射异常,出师不利,卫星如同断线风筝般在太空中翻滚,原计划近乎崩盘。这群年轻人不轻言放弃,一次次努力带着“负伤”的卫星跨越“死亡线”、“加速”奔月,完成了“教科书式的救援”。

  这场景眼熟吗?像极了“胖五”长征五号运载火箭蛰伏908天后的一飞冲天,像极了北斗用国产原子钟打破技术封锁的背水一战。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中国科技突围史里没有一蹴而就,只有一代代青年攥着“专注”这把铁锹,一铲一铲挖通山路。

  这次地月救援过程中,全球航天界的目光复杂交织。但这帮年轻人仿佛自带“信息屏蔽罩”,愣是把压力拧成了创造力。

  团队里有人回忆:“那时候脑子里就剩两字——解题。”在这个信息爆炸、充满诱惑的时代,中国青年科技团队展现出惊人的定力。“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团队平均年龄32岁,历时10年突破7000米深潜技术,焊接精度达头发丝的1/10;“中国天眼”FAST团队平均年龄仅30岁,借助自动化摄影测量系统校准4450块反射面板,将人类“视界”延伸到百亿光年之外。

  这份专注,是对关键核心技术买不来讨不来的清醒认知。面对国际空间站“俱乐部”一度紧闭的大门,中国载人航天拿出独立自主的“三步走”战略;北斗导航系统1994年立项时遭遇技术封锁,倒逼核心部件实现100%国产化。历史总在重复一个道理:求人不如求己,讨饭不如种粮。

  这份专注,是对探索未知的渴望与敢为天下先的锐气。几年前嫦娥四号团队放弃成熟路线,选择挑战月球背面登陆,成为人类探月史上首个踏足月背的探测器。今天这群青年去“闯”地月空间也是一样,那里是人类拓展活动空间的下一个疆域,此前尚无人类航天器在此长期驻留。

  这份专注,是对科研长期主义和“十年磨一剑”的坚守。允许失败,但拒绝浮躁,以“慢变量”积累浇灌成功之花。《庄子》有言:“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当短视频裹挟即时快感汹涌而来,中国青年科技团队“甘坐冷板凳”,在科技高原凿出攀登之路。从“东方红一号”的手摇计算机到DRO卫星的远距离星间通信,变的是日新月异的科技,不变的是那份“做好自己的事”的专注。

  这份专注,还是国家铺就广阔舞台给予的底气。美国宇航局前局长感慨的一句话流传甚广:“中国航天最厉害的,不是它取得的像载人航天工程这样的巨大成就,而在于它所拥有的一大批年轻科学家和工程师。”中国科技领域呈现出的年轻化现象,并非仅凭个人热血所能成就。探月工程一位青年设计师曾直言:没有国家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的系统性布局,33岁的团队根本不可能接下“嫦娥”的接力棒。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稳步增长,这是国家战略的铿锵落地:年轻人只管放手一搏,国家给你们兜着底。

  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从“蛟龙下海”到“量子科技”,再到如今的“地月星座”,中国科技的每一次飞跃,都有国运与青春的交响。今年以来,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的变化让人欣喜,深度求索(DeepSeek)团队中90后占比超75%,95后超一半;宇树机器人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0岁,00后崭露头角,中国科技的“青年图谱”正加速迭代,与国家的未来布局形成战略共振。

  国家以战略远见搭建舞台,用真金白银筑牢保障;青年以纯粹专注回报信任,用硬核成果定义时代。当38万公里外的太空“灯塔”指引地月航程,当大洋深处的“蛟龙”破译深海密码,当贵州山坳的“天眼”聆听宇宙脉搏,世界终将明白——中国青年最浪漫的誓言,不是豪言壮语,而是实验室长明的灯光,是代码中跃动的灵思,是一次次挫折磨难后依然敢对深空说——“再来”!

  邱晨辉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4月16日 05版

责任编辑:高秀木
首页 | 上一页 1 下一页 |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