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国内 >> 正文

完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社会保障和服务政策

发稿时间:2025-04-13 06:21:00 作者:陈光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对社会经济而言,新就业形态能够显著激发市场活力,不仅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加灵活的用工方式,降低了用工成本,还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效率提升。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更大力度稳定和扩大就业”“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完善社会保障和服务政策”。

  对社会经济而言,新就业形态能够显著激发市场活力,不仅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加灵活的用工方式,降低了用工成本,还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效率提升。此外,新就业形态的兴起也催生了许多新兴行业和商业模式,不仅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还推动了消费升级和经济增长。随着数字技术的进一步普及和应用,新业态的规模会逐渐扩大,其多元化发展也将推动经济形态的进一步创新,并衍生出更多的商业模式,例如,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可能会催生出全新的职业类型和工作方式。

  不过,新就业形态也面临一些现实挑战,比如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方面的缺失,以及劳动关系的不明确等,需要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从政策法规、保障机制、服务生态等方面持续优化调整。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劳动关系界定。一是推动劳动法适应性修订。针对新就业形态“平台-个人”模式特点,探索建立介于传统劳动关系与民事关系之间的“第三类用工关系”,明确平台、劳动者、需求方三方的权责边界。参考浙江、广东等地试点经验,建立以“不完全劳动关系”为基础的权益保障框架,涵盖最低工资保障、工作时长限制及争议解决机制。二是强化跨部门协同监管。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牵头,联合工业和信息化、市场监管等部门建立新就业形态联合治理机制,重点打击恶意欠薪、算法歧视、违规数据采集等行为。同时,推动平台企业签订《新就业形态社会责任公约》,明确平台需公开算法规则、保障劳动者知情权。

  创新社会保障机制,破解“去劳动关系化”困局。一是试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社保积分制”。允许劳动者在不同平台的工作时长、收入数据转化为社保积分,积分可用于兑换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权益。探索建立全国统一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社保信息平台,实现跨地区、跨平台权益累计。二是完善职业伤害保障制度。在快递、外卖等高风险领域强制推行商业意外险,保费由平台、劳动者按特定比例分担。建立政府兜底的职业伤害救助基金,对不符合工伤保险条件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应急保障。

  优化就业服务生态,促进供需精准匹配。一是建设智能化的新就业形态市场基础设施。在地级市以上城市推广“新业态服务站”,集成岗位发布、合同签订、法律援助等功能。运用大数据分析区域新就业形态供需热点,定期发布《新就业形态景气指数报告》,引导劳动者有序流动。二是培育专业化的新就业形态服务机构。依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下属事业单位或委托专业劳务公司,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档案托管、职称评定等“全生命周期”服务。支持金融机构开发新就业形态专属金融产品,如“接单贷”“技能提升贷”等。

  新就业形态为传统产业注入创新动能,也倒逼产业链向高附加值环节攀升,有助于推动以新就业形态为中心,形成“需求牵引-能力供给-动态优化”的科学体系。

  推动新就业形态与产业升级深度融合。一是引导新业态平台向技能化转型。鼓励头部平台开设“技能交易所”,将设计、编程、咨询等高端“零工”服务产品化。对承接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项目的专业团队,给予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二是打造“新就业形态+”产业生态圈。在数字经济示范区试点“新业态产业园”,吸引新就业形态服务机构、云办公技术支持企业集聚。支持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通过“虚拟产业集群”参与国内外项目协作,提升全国乃至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构建多层次技能培训体系,提升劳动者竞争力。一是建立“政府主导+平台参与”的培训模式。将新就业形态技能培训纳入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开发针对外卖配送、直播电商、网约车服务等领域的标准化课程。鼓励平台企业联合职业院校开设“新就业形态微专业”,通过“学分银行”制度实现培训成果与学历教育衔接。二是推动技能认证市场化。支持行业协会制定新就业形态领域技能等级标准,如短视频剪辑师、智能客服训练师等新兴职业资格认证,并与薪酬体系挂钩。对通过认证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给予社保补贴、税收减免等激励。

  加强数据治理与统计监测,夯实政策决策基础。一是建立新就业形态统计核算体系。在国家统计局现行就业统计框架中增设“新就业形态”类别,将相关劳动者纳入统计范围。联合平台企业建立就业数据共享机制,实时监测新就业形态市场规模、收入分布等关键指标。二是开展新就业形态影响评估。在有条件、有规模的省份先行试点设立省级新就业形态研究基地,逐步推广普及并成立国家级研究基地,定期评估域内新就业形态对GDP贡献、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体系的综合影响。鼓励针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聚集的都市圈、县域特色产业带,制定差异化的区域扶持政策。

  (作者系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民盟陕西省委社会委委员)

  陈光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4月13日 03版

责任编辑:高秀木
首页 | 上一页 1 下一页 |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