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国内 >> 正文

江西百名少先队员寻“源”祭英烈:让红色基因看得见、摸得着、记得住

发稿时间:2025-04-09 06:22: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4月1日,“红领巾诞生地”江西萍乡安源黄静源烈士殉难处纪念碑前排起长队,宜春、新余、萍乡百余名少先队员来到这里,为烈士敬献鲜花。一同进行的还有一场授旗仪式:安源红领巾学校“黄静源中队”辅导员江华将象征薪火传承的“黄静源中队”旗帜,授予了三地新创建的5个少先队中队。

  在黄静源烈士殉难处纪念碑前,少先队员为烈士敬献鲜花。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卓琼/摄

  队伍中的少先队员大都知道这样一个故事:1925年,安源工人运动的先驱、共产党员黄静源英勇牺牲,儿童团员王耀南将他的血衣撕成布条,分给大家系在脖子上,以示缅怀先烈、继承遗志,这也是少先队员胸前佩戴的红领巾所承载的深厚历史。

  萍乡市安源红领巾学校少先队员黄雨晨对这个故事再熟悉不过,这两年她在各种场合给游客、少先队员讲和曾祖父黄静源有关的故事,纪念碑前的这片空地是她宣讲的主战场。

  早在2021年,安源红领巾学校就创建了“黄静源中队”,这是这所学校创建的6个英雄中队之一,建队之初队员们就抱有使命:传承弘扬安源儿童团精神,把“第一条红领巾”的故事讲给全国青少年听。

  黄雨晨也是中队的一员。校长陈琳说,由烈士后代来讲述烈士的故事,是“黄静源中队”最特别的地方。这些年,学校一直保留着一个传统,每一名新队员入队除了要闯关,还要听黄雨晨讲“第一条红领巾”的故事。

  当天下午,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内,黄静源烈士生前的影像和声音通过AI技术重现。站在烈士曾经工作和被捕的俱乐部里,黄雨晨和一众少先队员注视着屏幕中“走来”的黄静源,聆听他的谆谆教诲。

  黄静源生前没留下一张照片,根据他的画像,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宣教科科长段志能用AI技术,制作了这段动态影像。

  “我会用最真挚的方式,让听故事的人能感受到,这份精神不是遥远的过去,而是照亮未来的火种。”黄雨晨说,传承不是简单重复历史,而是要让先烈的故事与今天的生活产生共鸣。

  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李季认为,以黄静源烈士的姓名命名中队,就是要让红色基因看得见、摸得着、记得住。未来,新创建的三地5个“黄静源中队”将建立长效共建机制,定期开展红色研学、志愿服务等活动,把红色阵地真正地建在队员身边。

  萍乡市少先队工作学会会长邱耀明说,创建英雄中队,首先要学习、了解英雄事迹,对少先队员来说,这是一个从认知、认同到践行的过程,把红色基因根植在每个孩子的心中。

  陈琳介绍,这几年,学校通过“六个一”即一台剧、一首歌、一套操、一本书、一支舞、一个队推进英雄中队建设,用舞台剧、红领巾操、红色歌曲等活动载体,吸引学生参与、感悟红色文化。

  “要让红色文化直抵人心,就要不断丰富育人载体。”团江西省委副书记李冻生表示,近年来,团江西省委坚持以思想引领为主线,致力于打造红色宣传教育、文化创作和实践育人品牌,多管齐下构建起青少年教育“红色矩阵”,不断提升青少年红色教育的凝聚力。

  一方面,实地探访高虎脑战役旧址等省内“小众但宝藏”的红色遗址,制作6期《寻迹江西》主题视频,深挖赣鄱大地上丰富的红色资源,并面向少年儿童,打造“红领巾号”列车、省市两级150所少年军校等阵地,拓展校内外实践品牌。另一方面,在全省学校共青团“微团课”大赛创新增设话剧团课赛道,征集、打造可复制、推广的话剧团课作品库,开展弘扬长征精神主题话剧团课作品展演,把话剧团课送进基层一线。还利用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契机,将升国旗仪式、入党入团入队仪式、榜样教育等融入红色文化教育活动中。连续5年,广泛发动全省各级团、队组织开展“向国旗敬礼——青春致敬祖国”红色文化主题宣传教育活动。

  今年清明节前后,江西共青团组织开展“清明祭英烈”“向英烈致敬”等主题活动,引导团员青年和少先队员就近就便走进烈士纪念场馆、革命遗址遗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瞻仰、敬献鲜花,推出AI双语海报,策划“清明祭英烈”献花H5产品,发起“最令你感动的英烈事迹”“最想对烈士说的一句话”“烈士信件诗抄传诵”互动讨论,参与量达到10万人次。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卓琼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4月09日 08版

责任编辑:张毅
首页 | 上一页 1 下一页 |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