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电商购物节的活动,我给奶奶老家的客厅里安了一个摄像头,这样我们就能随时了解她在家里的情况,时不时陪她“云吃饭”,不用再因打不通电话而心急了。
奶奶“手速”没那么快,多数情况下,我们拨两次电话她才能接到。有几次她外出串门,忘带手机或手机没电了,电话这头的我们心急如焚,只能一遍遍地连续拨打。有一次,全家人一起打了两个小时,都是无人接听。爸爸一边开车往回赶,一边请邻居帮忙敲门,到家的时候发现奶奶正闲适地在村口聊天,手机则在家充电,真是有惊无险,让人又气又急。
爷爷去世以后,奶奶坚决拒绝和我们同住,只提出让我们每周末轮流回去陪陪她。虽然一个人生活确实清静,但孤独感也紧紧地笼罩了这个家。爷爷生前打理的花慢慢枯萎了,原本码得高高的柴火垛渐渐矮了下去,从前亮晶晶的茶杯和零食罐上,也开始蒙上薄薄的一层灰。奶奶正在独自倔强又无奈地承受着老年生活的孤独和寂寥。我们能感受到:她的幸福感,越来越寄托在每个周末以及对周末的期盼里。
虽然衰老不会发生在一瞬间,但变老从不停歇。终究有一天,我们也会像祖辈父辈一样老去。那时候,我们该如何面对苍老的身体,以及越来越空荡的情感世界?
老去并不是一件优雅的事情,需要足够的物质保障才能维持老年生活的尊严。养老完全可以未雨绸缪,不少年轻人已然开始启动养老存钱计划。在他们看来,这些筹备工作,不仅能增强此后步入老年生活的信心,也是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生活变动的底气。
父辈一代,大多经历过生活的贫乏。在不少人的观念中,相较于个人的怡然自得,“含饴弄孙”是他们对幸福更具体的想象。但是,除了天伦之乐,老年生活还应该有更多元的模样。我注意到,现在已经兴起了一种更新潮的抱团养老:刚刚退休的阿姨和闺蜜们一起,去乡村诗意地栖居,开着房车旅居四方,平日里一起分担家务。
找到自己的精神寄托,在精神世界里不断探索,这是长达一生的重要命题,也是我们迈向老年生活的必要精神准备。读书、旅游、社交……对年轻人来说,未来,我们或许不会再满足于传统的、以家庭为支撑的依赖性养老,而应追求更加独立、自主、有质量的老年生活。在物资充裕的当下,我们可能不再需要过度害怕变老这件事,而更应该关注如何“更好地老去”。
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人工智能的普及,将在可预见的未来为我们构建“智慧养老”的世界。如何在技能上适应、心理上接纳新技术的发展,也是很重要的养老命题。就像现在,很多老年人由于不熟悉移动支付,依旧每月按时去银行排队取现金;因为不会使用打车软件,仍旧习惯在路边等出租车。我也不禁想:将来,我们是否会无法适应更加智能的生活方式?
上野千鹤子在《一个人最后的旅程》中写道:“老人既非‘将死之人’,亦非‘等死之人’,而是‘继续活着的人’。”年轻一代未老先忧,是他们未雨绸缪、增强对未来生活掌控感的体现。衰老或许是不可抵挡、自然降临的,但步入老年后的生活状态如何、心境如何,却可以被当下的计划和行动所影响。
玛奇朵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3月30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