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国内 >> 正文

生态环境部:一条虚假的数据,比没有数据更可怕

发稿时间:2025-03-26 16:55: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3月26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一条虚假的数据,比没有数据更可怕!”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司长蒋火华今天在该部发布会上重申:“数据质量是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生命线’”。

  蒋火华说,监测数据是客观评价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反映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成效、实施生态环境管理与决策的基本依据。“如果采用了虚假数据,则一定会误导决策!从这个意义上讲,虚假的数据,比没有数据更可怕!对监测数据弄虚作假,我们始终‘零容忍’,发现一起,坚决查处一起,决不姑息,决不搞下不为例!”

  3月26日,生态环境部举办发布会。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摄

  第三方环境监测机构数据造假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关注。蒋火华表示,当前造假问题的主要矛盾点在于排污单位。在自动监测方面,一些排污单位为逃避监管,伙同或指使设备运维方造假;在手工监测方面,在排污单位暗示、默许下,一些第三方监测机构为抢占市场或节省成本而造假。

  此前,中青报曾报道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政协委员指出,第三方机构为抢占市场造假的问题,建议加大处罚力度,并将得利的委托方,即排污单位也纳入处罚范围。

  近年来,生态环境部联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开展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问题专项整治。2024年,陕西某公司以“包合格”承揽环境监测业务,出具虚假报告222份,获利76万余元,陕西法院以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对该公司和责任人员定罪判刑,并发出司法建议促推治理。这一案例也被写进今年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蒋火华表示,目前看,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数据是可靠、可信的。

  当前,生态环境部正在全力推进《生态环境监测条例》出台。生态环境监测事业自上世纪70年代初起步,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相关法律规定零散分布在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以及水、大气、土壤、固体废物、噪声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生态环境法律法规中,不够全面系统集成,难以充分保障工作依法开展,难以有效应对当前生态环境监测面临的一系列困境和问题。

  蒋火华说,条例尤其对提高监测数据质量,严厉打击监测数据弄虚作假提出了一系列法规制度设计,依法压实排污单位、第三方监测机构等各自法律责任,让法律“长出牙齿”。

  他表示,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继续联合各单位,持之以恒严厉打击弄虚作假行为,以高压震慑加快实现“不敢假”;建立基于数智化技术防控理念的“源头约束―过程穿透”技术体系,力争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不能假”;加强基层生态环境队伍建设,确保污染源监测监管事有人管、责有人负,加快遏制并扭转监测造假态势。

  “欢迎记者朋友们监督。”蒋火华说。

责任编辑:纪佳琦
首页 | 上一页 1 下一页 |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