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27岁的南京大学有训书院辅导员陈丽敏来说,开展红色文化育人“很有底气”,这缘于她在校期间的一段难忘经历。
当陈丽敏还是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学生时,作为该院“寻访百封红色家书 重温百年壮阔征程”项目的学生负责人,她所在的团队用3年时间跋涉8省10市,搜集1500余封红色家书的往事。
让陈丽敏没想到的是,红色家书成为富于情怀、深意和魅力的奇妙载体,完成歌颂党的百年伟业宏大叙事,如今成为她开展思政育人工作的“活教材”。陈丽敏的故事正是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缩影。
这些年来,该院以“铸魂固本”“立德树人”为本,在融媒体时代,围绕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起“厚植家国情怀、深耕全媒实践、增长本领才干”三位一体的创新性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
“我们要培养的不仅是技术娴熟的工匠,更是有家国情怀、有社会责任、有全球视野的传媒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张红军教授说。
厚植家国情怀
被称为“象征20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迹”之一的成昆铁路,是连接西南地区铁路交通的大动脉,这项成就的背后,是一代铁路建设者不为人知的血汗。
在寻访过程中,陈丽敏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封来自铁路建设者的家书。
“一个革命者应该有着明确的目标,远大的胸怀,蓬勃的朝气,特别是要有为革命事业奋斗到底的坚定意志。作为革命后代,革命重担应该担在肩上……”1968年牺牲前,年仅19岁的铁道兵孙剑明曾通过书信的形式向家人表明内心的信仰。
找到这些感人至深的家书及其背后的故事,陈丽敏与团队成员花了很多心思。7名团队成员分工合作,走南闯北寻访孙剑明烈士的亲属:访谈、拍摄、记录、剪辑……
“这1500余封家书最后要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让学生们没想到的是,老师们从不“抛出观点或是指明答案”,他们引导着学生破解一个又一个问题。
“每一封家书,都像一堂‘生动的党课’。你们寻访的时候是倾听者,呈现、传播的过程中又会变成讲述者,该如何把握身份的转换?”“现代化的通信手段日益更新,书信和文字的感染力何在?是由于情感的联系、真诚的表达、还是有仪式感的情感载体?”……
“这些问题解决的同时,我们感觉自己变强了!”陈丽敏说。
现实中,一些高校育人工作者面临同样的问题:一方面,是一些学生的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意识不足,局限于业务学习,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缺乏政治敏锐性和辨识力;另一方面,是有的老师或者沿用通常的套路,或者“直接灌输”,学生的接受度和认可度不高。
该院原党委书记刘源表示,要从厚植家国情怀入手,解决好立魂铸魂问题,这也是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第一要义。
2019年,该院经过精心策划,创意破茧而出:该院90后的学生党员,与一群年过九旬的“90后”老党员进行一场围绕信仰而展开的特殊对话,并称之为“跨越70年的信仰接力”。从一批“90后”老党员朴实的言谈中,90后学生党员心灵受到极大震撼和深度熏陶。
著名剧作家苏叔阳在为该项目撰写的推荐意见中表示:“最触动人的就是90后学生党员出发于自身围绕信仰确立和坚守的一种自觉探索,最有启发之处就是用年龄相差如此大的两代人对话的方式,展示了一条信仰教育的新路径。”
一名听完该项目全部内容的学生留言说:“真的非常感谢所有的老党员!我全程听下来,热泪盈眶。”
深耕全媒实践
从“新潮”的学生编辑做起,22岁的湖南娄底姑娘伍甜甜经历学生媒体从“自娱自乐”到“专业输出”的蜕变。“新潮”作为该院原创校媒,是提供大学生全媒实践的重要平台之一。也是在“新潮”,伍甜甜与该院白净教授相识,白净会对每一篇学生作品进行把关。
大到文章立意和结构框架,小到引用地图的规范性与制图引注上,白净都给出严格而又细致的意见,“地图一定要从标准地图网站上去找,每一处呈现都要求有其意义和准确性”。伍甜甜撰写的一篇数据新闻几乎被逐字修改。
到了学期末,教师为学生的优秀作品专门定制颁奖词。这种“被看见”的成就感,极大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今天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工作,是在全媒体的现实背景下展开的。”白净说,“深耕全媒实践是我们的必选题。深耕全媒实践的前置性条件是:接触社会、了解国情、理解传媒(全媒体),明确自己未来的责任担当。”
在白净看来,“解决视野局限,是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主要方面”,视野狭隘就无法精准捕捉社会热点,难以产出有深度、有价值的报道。
在该院的培养体系中,理论教学方面,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整合前沿新闻传播理论,融入跨学科知识,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实践教学上,搭建多种实践平台,与头部媒体深度合作,建立多层次多维度的实习基地,开展项目式教学,让学生在实战中提升全媒体实践能力。
为了让学生回归业务实践的第一线接受检验,该院首创“未来编辑部”全链条实训体系,突破传统单一技能训练模式,建立“策划-生产-传播-反馈”全流程闭环管理系统,实现教学场景与行业实践的深度耦合,形成新文科建设特色实践范式。
该课程体系累计培养本科生1200余人,孵化学生自媒体账号15个。“新潮”公众号粉丝量突破10万,成为校园影响力头部平台,年均产出学生作品500余件,其中30%的稿件被主流媒体采用。
增长本领才干
2021年5月,该院组建“九千万分之一:基层党员视觉档案”项目团队来到宁夏毛乌素沙漠,他们此行的任务是寻访基层党员,拍摄治沙模范孙有德。
“养娃娃容易,种树难。”这是当地流行的话,孙有德则用岁月坚守在这里种下了一棵又一棵的绿植。团队成员顶着八级风沙,一行人爬上沙丘。无人机被吹得东倒西歪,孙有德却淡然地伫立在沙海中。团队成员宋文瑾第一次感受到“脚力”的震撼:“只有不在电话里,走出办公室,真正亲临现场,才能和受访对象共情。”
这份新闻实践的触动比航拍的万亩林海来得更有力量,无人机拍摄的珍贵画面也化为挑战杯答辩现场的金句:“九千万分之一不是分母,而是星辰。正是这些在平凡一线的基层党员,用艰苦奋斗的实干换来了岁月静好。”这个项目最后获得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活动全国特等奖。
在本科培养阶段,该院的每名同学都要经历从基础采写到新闻叙述再到深度报道的进阶式训练,“未来编辑部”则能提供新闻生产的全流程体验,大家在发表署名中学会“要对自己的作品负责”。
该院注重“增长本领才干”的培养,在融媒体时代,不仅要学理论,还应在培养学生“四力”上下功夫。
此前,该院经过调研发现,新闻传播学的实训平台往往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为了提升学生的专业自信,我们致力于构建一个系统、全面的实训体系,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实践环境和指导,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增强对自身专业能力的信心。”该院“未来编辑部”负责人王辰瑶教授表示。
如今,以“学界+业界”双轮驱动的模式,该院已构建出协同育人的生态,成果喜人。
从红色家书的字里行间,到全媒体时代的创新表达,该院用将近10年的改革实践证明: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需以信仰铸魂、以实践强基、以创新破局。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超 通讯员 黄麒霖 陆地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