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国内 >> 正文

供销社,在时代的浪潮中扬帆远航

发稿时间:2024-12-23 06:34:00 来源: 光明日报

  安徽六安市舒城县孔堰供销合作社有限公司的工人在将收割的水稻装车。陈力摄/光明图片

  西藏申扎县供销合作社员工将果蔬搬上货车,配送到拉萨的偏远乡镇。新华社发

  山西临汾市浮山县寨圪塔供销社。 资料图片

  游客在黑龙江漠河市北极村景区内的“最北供销社”购物。新华社发

  在黑龙江哈尔滨市方正县,农机在稻田中作业。 新华社发

   【编者按】

   在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成立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70年来,供销合作社始终围绕党的中心任务,主动服务大局,在服务城乡群众、繁荣农村经济、助力脱贫攻坚、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供销合作社,一个对农民来说熟悉又亲切的词。从日用消费品流通到创办专业合作社,从农资供应到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从土地托管到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走过70年的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正通过不断改革发展,焕发出新的时代生机。

   今天的供销社长啥样?供销社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强国建设中发挥着怎样的优势和作用?让我们倾听来自基层供销社和专家的声音。

   【一线讲述】

  小小供销社 用上大数据

  讲述人:山西省临汾市浮山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主任 崔田平

   “艰苦创业、勤俭办社、一心为民、开拓创新”,是“扁担精神”的灵魂与内涵,而山西省临汾市浮山县寨圪塔供销社正是这一精神的发源地之一。

   浮山县寨圪塔乡地处太岳山余脉,这里山峦连绵,沟壑纵横,山道崎岖,地广人稀。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刘荣升、张作武、李永祥为代表的供销社职工以“一条扁担、两只箩筐”,挑起了连接党群、沟通城乡的担子,将百姓与外界深深地联结在一起。

   70多年来,供销社职工沿着前辈们的足迹,为百姓担物资、销山货、造地修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带领农民脱贫致富。他们多年如一日,与农民同呼吸,与农村共命运,为山区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书写了闻名全国的“扁担精神”。

   我从2022年开始担任供销社联合社主任,深入了解供销文化与精神后,我备受激励。随着时代发展,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和农村发展需求不断变化,我们供销社确立了“数字供销,智慧农业,绿色发展”的目标,开始了数字化改革之路。

   浮山县人口少,很多青壮年劳动力早早离开了家乡,导致很多土地无人耕种,还有一些小农户由于缺乏种植经验造成土地低产与浪费。对此,我们创立线上“地管家”业务,对无人管、管不好的土地进行托管。截至目前,浮山县托管的土地已有3万多亩。

   针对农村商品流通慢、小卖部商品滞销的问题,我们创新流通体系,实行“流动售货”模式,货车有计划、按路线进入各村各户,让农户自行选择所需用品,再将他们生产有余的东西收购。

   这些产品收购后销售到哪里?如何销售?我们采用数字供销的模式,利用数据的计算力以及平台的连接力,打通农村产品销售渠道。今年,我们打造了数字化平台,其中配备6个服务场景,满足买卖双方多元化需求,推动特色农副产品走出浮山,走向全国。

   前不久,我们与福建、新疆、北京等地的供销社合作,销售各地特色产品,进行地区间差异化经营。从今年开始,我们陆续建立了多个平台账号,开展直播带货,策划公益直播。

   供销社的发展,要与农村农民农业的发展需求相结合,产业发展到哪里,农业生产需求到哪里,供销社的供应与服务就做到哪里。我们一直在行动中践行着“扁担精神”,虽然“扁担”的模样一直在变,但“一心为民、开拓创新”的“扁担精神”却经久不衰、历久弥新。

  “扁担精神”成为助农致富的金钥匙

  讲述人:河南省林州市石板岩供销合作社主任 杨安兴

   石板岩供销社位于河南安阳林州市南太行深山峡谷之中,1946年由山里的四名汉子筹集1821元冀南币(折合人民币18.21元)兴办。前辈们每天一根扁担两个篓,肩挑货担绕山走,为山里的百姓送日用品,再把农民要卖到山外的农副产品挑下山,逐渐形成了“艰苦创业、勤俭办社、一心为民、开拓创新”的“扁担精神”。

   “宁愿自己千辛万苦,不让群众一时为难;宁愿自己多跑十里,不让群众多走一里。”这是我们世代相传的口头禅。数十年来,面对石板岩山高沟深、交通不便的困难,我们坚持送货上门、送服务到家,为深山里的农民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困难,因此我们供销社被亲切地称为“山里人心上的供销社”。

   近年来,我们与时俱进,打造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加快供销网点的升级改造,成立了兴民林果药材专业合作社,建设电子商务服务站和物流快递代理站点,打造出了供销服务新体系,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扁担精神”为石板岩供销社的“山扁担”等品牌注入了强大生命力,打开了知名度,成为助农致富的金钥匙。我们每年为山区农民推销各种干鲜果品810余吨、中药材230余吨。下一步,我们将更好地服务山区农产品“上行”,拓宽销路,将“扁担精神”融入产业发展,注册打造土特产品牌,对本地的核桃、花椒、香菇等多个特产品种进行精细加工包装,让这些农产品通过线上线下走出深山,销往全国各地。

   今后,我们石板岩供销社干部职工将争当“扁担精神”传人,扎根农村,服务农民,在连接城乡、搞活流通、繁荣市场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让“扁担精神”在新时代愈加闪耀。

  当好为农民服务的“勤务员”

  讲述人: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汤原县鹤立供销合作社主任 李佳音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吃的穿的用的,想要的东西都能在供销社买到,价格还不贵。我父亲就在供销社工作,这让我成为村里孩子们羡慕的对象。

   我上班后,也成了供销社人。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供销社经历过一段低潮。很多城里的朋友都以为供销社已经不存在了。但我们对于供销社有着深厚的感情,也有着由衷的信赖。作为新一代供销社人,让供销社更加发光发热,是我们的责任。

   鹤立供销社是基层社,贴近农民的生活,也了解农民的需求。我们在村子里开设网点,建立微信群,村民有什么需求就在群里提。大家需求高的物品,我们就想办法引进来。现在村级供销连锁店已经发展到11个,镇上还有为农服务中心、供销百货商店、农副产品采购部。我们不但开了商场,还有餐饮中心,添置了冷库、小型冷藏车等。不管是日常生活用品,还是文化用品、农机产品,都能在这里找到。

   12月正是化肥集中采购的时间,“在供销社买农资,质量有保证,价格更合理”,这是村民对我们的评价。农资的集采集配是我们服务农民的重点内容,每年到一定时节,我们就会在微信群里发布信息,村民有需要,我们就集中采购,来年开春直接送到他们的地头上。这样不仅省事,还能保证我们鹤立和周边地区农资货源充足、价格稳定。

   这两年,我们还和石油企业合作,开展“送油下乡进村入户”,带着农技人员到田间地头给他们指导培训,带着农资企业上门给农民收粮食、提供服务。

   今后,我们将继续当好为农民服务的“勤务员”,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更大贡献。

  将“三农”需求作为服务风向标

  讲述人:江苏省东台市时堰供销合作社主任 于卫国

   我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从小就很向往供销社,长大后如愿考取了供销学校。参加工作后,我经历了很多:供销社从顶峰跌入谷底,然后是艰难地爬坡过坎,后来又重整旗鼓,再创辉煌。

   时堰供销社成立于1954年,最艰难的时候几乎濒临破产。面对几代供销社人创立的基业和职工无助的目光,不舍之情支撑着我们重新振作起来。这些年,我们始终坚定信念,以“三农”需求为风向标,凝心聚力谋事创业。

   在时堰集镇的核心地段,有“供销半条街”,曾经因为破旧而特别刺眼,甚至成了城镇建设的老大难。思路调整后,我们克服重重困难,不到一年时间就完成了近12000平方米的拆迁改建任务。现在的4幢综合营业大楼,汇聚了4类大卖场、46家特色专卖店和1家5000平方米的综合超市。

   我们同步加快村级网点优化布局,建成综合服务社29家,覆盖所有行政村。村级网点全面对接集镇综合超市、市农资公司、农服公司等,建成1.5公里服务圈,极大方便了农民的生产生活。

   时堰镇耕地面积近9万亩,虽然适度规模经营有了较快发展,但小农户仍多达5900多户。为解决耕种管收等环节服务不充分、不匹配问题,我们先后控股主办农机、植保等专业合作社,联合农投公司兴办粮食收烘项目。我们还承接政府免费物资发放、农药零差率配供、废弃包装回收以及化肥集采分销等专项职能,参与建立地力数据库,大力促进测土配肥。

   此外,我们进一步发挥优势,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联合镇农业部门,打造了江苏省首家综合性为农服务组织——东时为农服务合作联社,吸纳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村级组织、社会能人参股入社,50家成员单位抱团服务“三农”。目前,全镇90%以上的粮食生产由我们提供社会化服务,初步估算,每亩每季节约农民成本25元、增产10%、增收100元左右。

   明年,我们将进一步深化与农业、环保等部门的合作,为促进农业生态和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多作贡献;进一步加强适用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逐步壮大相对稳定的为农服务工作队,不断谱写供销合作事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方莉、杨珏、李建斌、王胜昔、张士英、苏雁 本报通讯员 展诗琪、李涛、潘蕾)

责任编辑:高秀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