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国内 >> 正文

上海高人气图书馆的“流量密码”

发稿时间:2024-11-26 06:27: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11月12日周二晚上8点,上海市徐汇区图书馆新馆——徐家汇书院内,有人“拍照打卡”,更多的人在自习。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 实习生 俞佳一/摄

  在充满city感的上海市徐汇区中心,以“徐家汇书院”IP形象回归的徐汇区图书馆自去年年初开放以来人气一直很旺:平均每天到馆超过5000人次,周末超过1万人次,今年国庆假期最高达2.2万人次。

  居民、游客喜欢它的原因“始于颜值”——修新如旧的外观与附近景区建筑风格一致,内部的14米挑高空间、约20米长的“海上书桌”和水晶质感的土山湾中国牌楼都适合拍照打卡。而沉浸其中,你会发现这里“忠于才华”——图书馆除了可以阅读、自习外,还具备展览、旅游、夜校、文创、餐饮等多种功能。最令书友们喜爱的是,它把各种古籍的复刻本直接放在展陈书架上,这些珍贵书籍可触摸、可阅读。

  在上海,不少图书馆都通过转型升级获得了持续“热度”,它们是居民15分钟生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可以阅读、休闲、消费的文旅融合空间。近日,记者探访了上海的3座图书馆,解读高人气图书馆背后的“流量密码”。

  老图书馆搬家,变身新“流量入口”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上海的徐家汇,名字来源于明末著名政治家、科学家徐光启,徐家汇一带是徐光启的后人聚居并繁衍开来的地方,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这里,居民、游客可以来一段“阅读”建筑的citywalk,参观徐家汇藏书楼、光启公园、上海气象博物馆、土山湾博物馆等景点。

  徐家汇书院就坐落于这一群景点中间,与周边建筑错落有致、风格统一。徐汇区图书馆副馆长寿颖之告诉记者,成立于1958年的徐家汇图书馆,近年来渐渐无法满足读者多样化的文化需求,需要改造升级,2020年新建筑竣工,它便从南丹东路搬到了此地。

  “我们用全新的理念改造设计图书馆,想要打造一个集阅读、展览、旅游、文创、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开放型文旅空间,营造沉浸式的阅读环境,让图书馆成为市民的‘第二书房’。”寿颖之说。

  经过将近两年的室内装修,徐家汇书院于2023年1月1日正式开放,很快凭借其高颜值成为沪上新的“流量入口”和文化地标。建筑外部由英国著名建筑师大卫·奇普菲尔德设计,看起来像一个由许多细长翅片包裹的米色盒子,具有传统与现代结合、朴素典雅的风格;内部空间由负责上海书城升级改造的上海建筑师俞挺设计。

  书院地下二层、地上三层共有近800个阅览坐席,分布在底层长桌、自习室、少儿阅读区、盲文阅读区、阅览观景台等区域,室外还有自助借还机和20个左右24小时开放的阅读座位。到访者如果是从徐家汇地铁站到书院,就会穿过名为“东西公园”的两层咖啡文创空间,可以在这里买文创、看展览、喝咖啡。

  图书馆成“青年聚集地”

  据了解,上海目前共有公共图书馆239家,除市级、区级图书馆外,还有约220家遍布全市各街镇。一张简单的桌子,一处“养眼”的场景,对很多人来说,就是“心灵的港湾”。

  在上海市静安区临汾路街道,这里的街道活动中心无论工作日还是休息日,总是人来人往。街道办主任吴佳妮告诉记者,这里最受欢迎的当属二楼图书馆的自习空间,大大的落地窗,看出去就是一个小区的中心花园,“年轻人最喜欢这里,可以看书,也可以办公,很舒服”。

  工作日晚上8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探访徐家汇书院发现,这里的自习空间座无虚席。散布在这家图书馆各个角落的自习座位,都坐满了人,大多是戴着耳机的年轻人。

  在二楼自习室看书的冯重(化名)家住附近,正在准备考研,最近每天来这里复习,“自习室一人一个小隔间,有插座、灯光充足,很适合自习”。冯重每天早上9点开馆就过来,一直坐到晚上9点闭馆,“这间屋子相对安静,20多个位子先到先得,几乎每天都坐满,尤其是周末比较难‘抢’”。

  寿颖之介绍,每天早上,都有许多年轻人来书院自习,尤其是周末、寒暑假,以大学生居多。开馆前门口就会排起长队;下午,还会有不少放了学的小学生来看书、做功课。为了尽可能满足读者需求,少儿阅读区在暑假期间从下午5点延长开放至晚上8点。截至11月12日,今年图书借还已有约30万人次。

  11月16日周六下午两点多,记者在位于中环外的上海市虹口区图书馆里看到,这里的自习室也已经一座难求。带着孩子一起来自习的林女士告诉记者,这里灯光优质且氛围安静,“孩子每周都要在这个图书馆附近上补习班,两堂课之间有3个小时的空闲时间,回家太远,图书馆是最佳中转点”。

  如何让图书馆长期“保持热度”

  11月15日下午1点多,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学生夏新淋在距离轮转医院约两站地铁的上海图书馆网文阅读区自习。她做一会儿医学类学科笔记,看半小时网文小说,“学习一会儿放松一会儿。这些网文原著上网看要付费,这里免费,挺好的。”

  近年来,上海图书馆开始收藏网络文学书籍,在2019年设立了全国首个“中国网络文学专藏库”,收藏了《庆余年》《赘婿》《斗破苍穹》等作品。最近,为满足读者阅读需求,上海图书馆又开启了“数字阅读周”,通过展出艺术装置、动漫手办、作家手稿等,让读者了解相关作品的创作历程,重温热门网络小说的“名场面”。

  上海图书馆阅读推广中心主任夏磊介绍,未来,图书馆还将开发创作工坊、网文IP创意课堂等新形式,引入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技术,为读者呈现沉浸式的阅读体验。

  图书馆,正在为适应青年需求而改变。

  11月12日晚,徐家汇书院三楼上演“文明夜课”。上海音乐学院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肖阳为听众梳理百年中国小提琴故事,该校学生演奏了《梁祝》片段和《爱的致敬》,由各行各业爱好弦乐的青年组成的“周末面包乐团”则带来了莫扎特《G大调弦乐小夜曲》片段演出。

  类似这样的活动每周都会进行。除了“文明夜课”,还有市民夜校课程、纪录片放映、系列论坛讲座、儿童读书会等,主题涉及音乐、美术、文学、历史、健康等多个领域。有的活动由团徐汇区委、徐汇区文明办、上海社科院、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中国中福会出版社等单位与徐汇区图书馆共同举办。

  在书院内部,每天还有一到两场“丈量书院”免费导览活动,游客在工作人员带领下了解徐家汇的历史文化和徐光启的科学成就。例如,徐光启对天体运动进行过系统观测和研究,发明了天行仪和日影图等天文仪器,在编译《崇祯历书》时介绍了圆形地球和经纬度的概念。游客可以一边聆听讲解,一边翻阅与徐光启相关的善本图书、观赏徐光启于1634年主持测绘的《赤道南北两总星图》复制图。

  寿颖之介绍,随着居民文化需求的增长变化、文旅行业的发展,图书馆也“卷”了起来,不断推陈出新,举办各种文旅融合活动。

  例如,上海书展期间,作为徐汇分会场的徐家汇书院把“海上第一长桌”收起来,举办“寻光之夜”阅读嘉年华,有越剧演出、汉服体验、读书沙龙等活动;在世界读书日、上海书展和上海旅游节期间,书院外面的广场上搭起文创集市,促进周边商圈消费;今年11月底,还将举办上海国际诗歌节。

  与此同时,徐汇区图书馆正在不断融入周边居民的15分钟生活圈,努力打通居民文化生活的“最后一公里”。在书院一楼的智慧屏幕,可以查看徐汇区的历史建筑介绍;区图书馆与徐汇区13个街道的图书馆“一卡通”,读者可以在网上查好书目,快递到付送上门,读完后在任意一家图书馆归还;徐汇区的11个儿童友好阅读城市新空间,都可以收到区图书馆配送的图书和设备。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魏其濛 王烨捷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杨逸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