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国内 >> 正文

来自西部计划服务新疆专项志愿者的系列故事(之一):有一种情怀难以割舍

发稿时间:2024-10-11 06:28: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青春中最坚定的注脚

  2017年留疆西部计划志愿者 杨晓华

  我毕业于广东工业大学,现任喀什市和谐街道办事处绿水社区党支部书记。3次进疆、两次参加西部计划、一生留疆建设——是西部计划将我带到了这里,留在了这里。

  初遇新疆——坚定选择。刚踏入大学校园我便暗下决心,要投身到西部地区开放发展的伟大事业中去。抱着这样的梦想和初心,我参与了西部计划,成为了千万西部计划志愿者中的一员,被分配到喀什地区伽师县工作。

  这是我与新疆的初次相遇。2018年寒假,正遇村里孩子无人看管、无人教育的问题,我们组织了返乡大学生为孩子们授课。在课堂上,我看着孩子们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和被冻得通红的小脸蛋,毅然决定和孩子们待在一起,留在这里过年。

  课堂不仅为孩子们带来了知识,也点燃了他们的梦想,每当我讲起大学的生活、祖国的繁华,孩子们充满向往,我告诉大家“将来我会在大学等着你们”。针对当地青少年发展我们还做了很多事,如义务辅导功课、开展兴趣培养、组织社会实践等,努力引导更多青少年成长为建设美丽新疆的新力量!这一年,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身边干部的赤诚奉献、乡亲百姓的淳朴善良、实现建设西部地区理想的成就和感动,让我知道,参加西部计划,投身到新疆服务工作,这一步我走对了!

  再遇新疆——传承精神。服务期结束后,我回到学校读研学习,在新疆的经历是我最宝贵的财富,我要把在新疆的成长与感动分享给更多人。宣讲会上,许多同学被西部计划志愿者“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深深感染和吸引,身边也有不少同学告诉我想到新疆来。利用假期,我组建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终于我又回到我魂牵梦萦的新疆了!再遇新疆,我们有了更深的感触——我们与9位不同领域的西部建设者深入交谈,其中有主动发表署名文章维护新疆形象的留疆志愿者冯卓怡、有25年义务辅导2000多名孩子的“拾荒老师”潘玉莲……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扎根边疆、舍家报国的坚守与奉献。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始终在我耳边萦绕。2021年研究生毕业,我决定再次参加西部计划,到广东山区支教一年,第二次参与西部计划,我身上更多了一份特殊的使命感,要把“冯卓怡”们、“潘玉莲”们的精神传承下去。我深知服务边远地区的发展,需要久久为功、接续奋斗,我愿意成为这种精神的继承者与践行者。

  扎根新疆——坚守信念。2022年7月,通过内招生招录,我第三次回到了新疆,5年3次进疆,终于扎根于此,兑现了初遇新疆时“学成归来,建设新疆”的诺言。从第一次踏进这片土地开始,我就已把自己的青春年华与新疆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工作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从基层党建到群团工作,从纪检巡视到社区治理,组织给予了我锻炼成长的平台,在岗位上,我积极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推广普及、社区培训,撰写文字材料等。我的成长离不开组织的培养和关爱,离不开同事的帮助和关心,更离不开万千同路者的共鸣和支持,西部计划已成为我的青春中最坚定的注脚,最无悔的选择。留在新疆、建设新疆的信念也更加坚定。7年前,正是这样的信念支持着我说服家人来到喀什,支撑我一次次投身边疆建设,也正是这样的信念支撑着无数我们这样的“新”疆人留在新疆。他们是把青春留在了沙漠边缘和高原县城的塔什库尔干县干部——2011年志愿者王小刚;是矢志奉献喀什教育事业的小学教师——2006年志愿者房永燕;是驻村7年,带领村民摘下贫困“帽子”的2013年志愿者侯朋;是救助维吾尔族老人,获评“伽师县见义勇为先进分子”的2021年志愿者王钱珍……现在,我所在的喀什地区有2300余名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于各基层岗位,他们像当初的我们一样,怀着服务新疆、建设新疆、扎根新疆的热忱,在各级党委的关注支持和团委的关爱指导下,正在新时代新疆蓬勃发展的广阔天地中奋力生长、积极作为。

  ---------------

  边境线上也有家的温暖

  2023年西部计划志愿者 高潮

  大学毕业后,我和各位志友们在“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呼唤中,坚定选择,踏上征途,来到新疆。在岗前培训后,我来到了祖国边境一线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哈拉峻乡谢依特小学。

  校门前的一行字吸引着我的注意——“克州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包校试点学校”。原来,2022年谢依特小学已成为克州首所由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包校支教的试点学校,全校教育教学任务由西部计划志愿者接管。那一刻,青春的力量在我心中具象化了,很荣幸我也即将融入并成为他们。

  随着时间推移,我慢慢了解了谢依特这片荒凉而光荣的土地。我在村里听到最多的故事是“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守边防”。村里一个个护边员在海拔4000多米的中吉边境线上巡逻踏查、卫国戍边,而我有幸为这些无名英雄的后代传道授业。我时刻激励自己,护边员能够始终不渝坚守在祖国最偏远的边境线上,我也要坚守在祖国最基层的教育事业上。

  第一次站上讲台时的场景和细节仍历历在目,二年级的孩子们乖巧地端坐在课桌前,一双双好奇和求知的眼睛静静地望着我,我深深感受到孩子们对我的需要和信任。决心催生压力,压力化为动力,讲好每一堂课成为我的小目标。我和小伙伴们主动联系优秀教师讨教经验,加班加点进行教案设计,开展公开课讲课评课,最终找到了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

  为了丰富课外活动,我们充分发挥志愿者老师们的专业能力和个人特长,开办了数学竞赛、鼓号队、足球等兴趣班;为了满足学生节假日的求知欲,我们开创了预约授课机制,部分学生在周末都会自愿来校和我们一同学习;为了转变平时工作繁忙的戍边员家长们的认识,学校和村委会通过家访、成立学校家长委员会等措施,使家长们进一步重视子女教育,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们对我们的工作也愈加肯定和支持,穿在我们身上的志愿红成为他们最熟悉的符号,总是远远地就唤我们一起去家里吃饭,在边境线我们也有了家人,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在包校支教工作开展两年后,学校学生成绩在我们的努力下有了质的飞跃,学生成绩优秀率、及格率、准点到校率以及校内使用国家通用语言交流覆盖率大幅提升,多个班级成绩进入全市前十,实现了考取内初班从无到有的突破。这所试点学校的变化受到更多人关注,同时,在我们的影响下,克州相继又有14所学校成为西部计划志愿者包校支教的学校,现在全州共有372名西部计划志愿者在校服务。

  目前谢依特小学有16名西部计划志愿者选择继续服务第二年,甚至是第三年。今年7月结束服务的学长学姐们,在离开时的不舍我都看在眼里。我现在所带班级是三年级,我多么希望能够陪伴他们到毕业,和他们分享考上目标学校的欢喜。刘慈欣在《乡村教师》中写道“我们也愿以真知灼见贡献社会,至于力量大小,我们暂且不论,或深或浅,唤醒也好、改变也罢,总是会雁过留声的。”我们都很愿意扎根在新疆这片土地,希望我们这群飞雁能在这广阔天空留下更多“回声”。

  巡边者日夜踏查,代代坚守;教书者日夜伏案,新旧传承。祖国边境线需要人民的守护,这里的孩子们也需要良好的教育去展望更美好的未来,我愿用微薄但源源不断的力量,用爱和知识照亮孩子们的成长之路,为我们的边疆教育事业奉献青春、贡献力量!

  ---------------

  有志者奋斗无悔

  2024年西部计划志愿者 杨晓亮

  好儿女志在四方,有志者奋斗无悔。研究生入学后,我主动申请暂停学业,毅然报名了北京大学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只因为我一直记得“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这句话就像一颗种子,一直种在了我心底。终于,这颗种子萌发了,我踏上一路向西的火车,经过4200多公里的跋涉,最终抵达兵团第十四师昆玉市。

  我每天面临的是紧张忙碌的机关工作,除了撰写材料,还会做一些公文流转、调度推进、总结汇报等方面的工作。这份工作看似件件枯燥乏味,实则攸关民生。深究工作脉络,我看到的是兵团人身上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探究兵团历史,我感悟到的是兵团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光荣传统。

  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岗前培训参观沙海老兵精神纪念馆时,那生动鲜活的口述史,“因为一道特殊的命令,这些刚从战争硝烟中走出来的军人,征尘未洗又向荒原挺进,就地转业屯垦戍边,把根深深扎在昆仑山下、大漠腹地,把一生献给了祖国边疆……”老一辈兵团人像大漠胡杨一样把根深深地扎在这里,一辈子默默守护着我们脚下这片热土、把曾经的茫茫沙海变成了军垦新城,老军垦们的事迹也让我对“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扎根新疆、热爱新疆、屯垦戍边”的老兵精神的时代内涵和强大力量有了具象化的认识。

  站在历史面前,我不禁思考,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是选择“安逸”“躺平”碌碌无为终其一生,看着先辈们的“功劳簿”无动于衷?还是选择继承先辈革命意志,勇挑历史重任,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

  这个答案,我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中找到了。在《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一书中总书记用“过来人”的经历经验,倡导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

  他说:“无数人生成功的事实表明,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

  在十四师的这两个月里,总书记的教诲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我,鞭策、激励着我努力前行。

  与此同时,在兵团精神和胡杨精神、老兵精神的熏陶下,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刻体悟到中国青年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更加坚定了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和决心。

  作为新时代志愿西部、奔赴边疆、卫国戍边的热血青年,不管是十四师709名“沙海新兵”,还是全体6093名在岗兵团西部计划志愿者,我们要始终向革命先辈、时代英雄们致敬看齐,以实际行动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投身到中国式现代化兵团实践中去。

  3年后,我也将选择再次奔赴边疆,用自己的知识和才华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青春力量,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属于自己的别样人生!

  ---------------

  实现梦想的同时竟然也收获良缘

  2022年西部计划志愿者 徐灿

  我是2022年西部计划志愿者徐灿,现服务于皮山县。2022年7月,当我终于有机会能够实现高中时就立下的要去偏远山区志愿帮扶的梦想时,我告别了父母与师长,来到了新疆,渴望一睹“长河落日圆”的壮美。但初到皮山,瞬间把我拉回现实。对于一个从小一直生活在江南水乡——安徽无为的我,之前去到最远的地方也是在省内。在新疆,刚开始遇到了很多困难,饮食不习惯,气候不适应,甚至简单的走访入户,也因为语言问题,都没办法沟通,用安徽方言表达我当时的心情,就是“我搞伤的了”。

  当组织交给我一项负责皮山县100名少数民族青年农牧民的国家通用语言(以下简称“国通语”)培训的任务时,我是困惑和不解的,国通语难道不是我们每个人从小开始就会的吗?但直到我从这些学员口中听到堪比安徽方言还难听懂的国通语时,我意识到,对于这些少数民族青年农牧民来说,掌握国通语,不仅意味着他们能够更顺畅地沟通交流,更意味着他们拥有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去改变自己的命运,去点亮自己的未来。

  我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培训工作中,从普通话拼音的基础教学到日常会话的实践,8个月的国通语教学,我见证了越来越多的学员成长与进步,有的学员成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带领乡亲们共同走上了富裕的道路,还有的学员成为村级国通语志愿老师。

  让我印象最为深刻与感动的,是皮山县赛图拉镇的一名护边员,那天他拿着一个崭新的记事本,对我说:“老师,能不能帮我看一下我这几个字写得规范吗?”我看见记事本扉页赫然写着“国在哪里,家就在哪里”这9个大字。那一刻,我的心被深深触动。这名护边员家里三代都从事护边工作,守护的正是当年陈祥榕、肖思远等4名烈士英勇牺牲的地方。

  随着培训圆满结束,紧接着第三届新疆南疆社会面青年国通语大赛筹备工作开始了,我一边动员之前培训班的学员们积极报名,一边在各处“招贤纳士”,寻找国通语好的青年参赛。这时,我遇到了古丽苏姆。她在村中用流利的国通语向即将步入大学的皮山县学子们宣讲党的助学政策,这一幕让我难以忘怀。当得知她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后,我当即邀请她成为我们参赛队伍的指导老师,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我们在一起熬夜给选手改稿子,一起讨论着新疆会越来越美好的话题,而我们的队伍也不负众望赢得了大赛的“双冠王”。日久生情,我们彼此产生好感,我也拿出教授大家国通语的劲头开始勇敢地追求她。如今的我们,在双方家长的共同见证下,已经幸福地订婚了,成为当地民族团结的佳话。她还给我取了一个维吾尔语名字——“伊尔凡江”,寓意着智慧与学识。

  我很珍惜这个名字,它如同我在这片土地上播撒的希望与梦想,也是我与当地青年朋友们深厚感情的美好见证。而我也给古丽苏姆起了个名字“美盼”,取自《诗经》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更寓意美好之期盼。

  如果没有西部计划,我不会来到新疆,如果没有国通语培训和大赛,我更不会认识古丽苏姆,也不会有这段美好的姻缘。语言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不同的文化和心灵;它像一把钥匙,开启着通往更广阔世界的大门。希望今后我们越来越多的西部计划志愿者都参与到新疆推广国通语的工作中,让更多的新疆青年朋友能借助语言的桥梁走出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希望越来越多像我一样来到这里的青年,通过新疆各界“筑巢引凤”政策支持,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

  ---------------

  “育人”也是“育己”

  2024年西部计划志愿者、北京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新疆分团团长 钱龙

  我现在服务于乌鲁木齐县庙尔沟中学。

  参加研支团,是一场青春的接力赛,更是一次坚定而无悔的选择。新疆分团是北大研支团的招牌,听闻了学长学姐们支教新疆、服务西部的故事后,我深受触动,心中也埋下了一颗赴疆支教的种子。今年7月,我和5位队员接过研支团的旗帜,来到乌鲁木齐,成为庙尔沟中学的支教老师。

  对我们而言,这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次服务基层教育、感受祖国发展的契机。在这里,孩子的向往、家庭的期盼,以及北大的教育,让我们意识到,支教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光荣与责任,也是我们坚定无悔的选择。

  参加研支团,是一次深化校地合作、传承北大精神的生动实践。庙尔沟中学的学生多来自农牧民家庭,家庭对孩子的帮助有限。一位哈萨克族父亲曾对我说,“我们没有能力,只能让孩子长大。孩子的未来,只能靠她自己。”我们一直在思考,研支团能做些什么?改变些什么?为此,我们将北大资源引入中学,创办了一系列品牌活动,得到学生和家长的广泛认可。比如说,我们创新开办“南山新燕”家庭教育论坛,引导家长重视孩子的教育成长,每期超500户家庭参与其中;创办校刊《松韵·燕语》,组建校园志愿服务队,培养学生的创作兴趣和志愿精神。

  在这些活动的影响下,家长们更加关心孩子的成长,学生们也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焕发出了别样的学习热情。一名学生对我说:“老师,我以后一定要考到北大。”他们的梦想已定,而我们,要给梦想插上腾飞的翅膀。

  然而,一年时间太短,我们也希望能够更深入地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之中。为此,我们联合北大教育学院的专家教授,走访考察学校,对学生的成长实施长期跟踪调研,寻找适合孩子的教学方法,探索当地的实际教育规律,力图为庙尔沟中学乃至更多的乡村学校提供有益的帮助。

  参加研支团,是“育人”也是“育己”,是一堂教学相长的实践课程。在他人看来,北大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理应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我们也曾一度认为,到这里我们只管教书,没有什么需要学习的。然而,当我们走出象牙塔,踏上新疆这片广袤的土地时,才知道,自己所知所闻不过是沧海一粟。这里的孩子纯粹、乐观,他们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感染着我们向善向上;扎根庙尔沟中学的老师,坚守平凡岗位,数十年如一日地教书、育人,教会了我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平西梁村上下一致,投身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事迹,深刻阐明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引领我们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团结一致、共同奋斗。

  我们服务的庙尔沟中学,只是研究生支教团工作的一个缩影。在整个新疆,共有来自全国50余所高校的300余名研支团老师,在沙漠腹地、在边境城市、在天山南北,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为孩子们的未来成长发光发热,为祖国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在新疆这片热土上书写着代代传承的诗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在西部地区生活过,深知那里的孩子渴求知识,那里的发展需要人才。”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嘱托,坚定不移扛起支教服务的旗帜,把北大特有的红色基因和家国情怀内化为支教奉献的前行动力,用知识和力量点燃祖国西部边陲的希望之火,让青春在新疆这片热土上熠熠发光。

责任编辑:白珂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