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国内 >> 正文

走进重庆民主村,感受老旧小区的新生

发稿时间:2024-09-24 12:05:00 作者:王俊秀 焦敏龙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俊秀 焦敏龙

  9月23日,记者在参加“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时,走进重庆市九龙坡民主村社区。作为一个旧城改造的小区,老重庆的市井生活气息与新潮现代的时尚范儿,在这里完美融合。

重庆民主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俊秀/摄

  民主村的改造,尽力留住了这里的街巷肌理、文化记忆、城市文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俊秀/摄

  民主村社区始建于20世纪50至90年代,为原 “百年兵工厂” 国营建设机床厂配套家属区,曾有100多栋老居民楼,房龄最长的超过70年。随着城市发展变迁,建设厂搬迁,居民楼老旧,现代管理缺位,配套设施跟不上时代发展。交通拥堵、道路斑驳,小巷狭窄,社区环境脏乱无序,与一墙之隔的万象城等新兴商业体的繁华,形成了强烈对比。

重庆民主村改造前。重庆市九龙坡区委宣传部供图

  2021年,全国首批城市更新试点工作正式启动,九龙坡区成为试点区之一,民主村片区城市更新项目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社区改造方案不是官方拍脑袋决定,而是充分听取居民意见,深入查找社区问题和短板。九龙坡区住建部门举行院坝会、座谈会、入户走访等30余场专项活动,充分吸收了400余条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并邀请市、区相关部门专题研讨解决方案。经过充分调研,听取居民意见,政府最终决定通过“原拆原建”的方式,保留片区住宅肌理与街巷格局,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和特色风貌,聚焦低效空间和老旧功能片区,加大力度推进闲置土地和闲置建筑的再开发利用。以解决严重影响居民安全和居住功能的问题为重点,增加城市路网、公园、休闲场所、停车场、社区服务中心、社区食堂等场所和设施,补齐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民主村和其他地方旧城改造最大的不同,是不进行“大拆大建、推倒重来”,而是从“留”字上做文章,尽力留住这里的街巷肌理、文化记忆、城市文脉。比如,承载几代人记忆的“高龄”苏式红砖楼部分老墙体被保留下来,不仅进行内部空间重构,还在外立面加设了钢结构和玻璃罩,成为展陈民主村和建设机床厂历史文化的社区会客厅。

改造前的苏式红砖楼。重庆市九龙坡区委宣传部供图

  红砖楼被改造成为展陈民主村和建设建设机床厂历史文化的社区会客厅。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王俊秀/摄

  片区内的建设渠是早年建设机床厂为家属区修建的排洪渠,年久失修后垃圾污物横流,被居民称为“下水道”。居民提出整治“下水道”时,一些年纪大的居民希望保留排洪渠,因为在他们小时候这条渠是干净的,能听到潺潺水声——那是属于他们童年的记忆。

  最终,排洪渠被改造成流水景观,在这里修建了“建设渠社区公园”,成为老人、孩童休憩玩耍的场地。

  “下水道”改造成了“建设渠社区公园”。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俊秀/摄

  社区在更新过程中还设置了社区食堂,红心蚂蚁志愿服务驿站等公共设施。新建的社区食堂,通过引入本土优质餐饮企业,采取“公共食堂+个性化餐饮服务”运营模式,在满足社区居民就餐需求的同时,对60岁以上老年人就餐给予最高40%优惠,通过周边餐饮档口创造更多收益,有效解决了公益与营利平衡的难题,实现“微利可持续”。

民主村社区食堂。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俊秀/摄

  社区食堂也是居民的休闲场所。9月23日下午,社区居民在社区食堂打牌。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俊秀/摄

  经过两年多的改造,民主村从传统“老破小”蝶变为网红“打卡地”。民主村的社区城市更新项目已成功入选全国完整社区第一批示范案例和全国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示范案例。

  民主村的改造原则是“让城市留住记忆,人民记住乡愁”。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俊秀/摄

民主村的“诗意”。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俊秀/摄

  目前,民主村片区城市更新项目(二期)正在稳步推进中。按照规划,二期项目将重点打造活力街区,新建产业载体,植入新兴业态,以点带面活化街区,推动民主村业态更新。预计2024年底前,民主村片区城市更新项目将全部完工。

1号信箱,民主村的历史记忆。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俊秀/摄

责任编辑:任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