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国内 >> 正文

当好祖国的“千里眼”——记西部战区空军某旅“甘巴拉英雄雷达站”

发稿时间:2024-06-27 05:42: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雷达站官兵高擎英雄的旗帜走上阵地,开展系列仪式教育。马冰/摄

  雷达站官兵在陌生地域紧急奔赴战位。余红春/摄

  屹立雪山之巅,官兵们目光警惕,忠诚守护大好河山。朱元强/摄

  甘巴拉雷达站机动分队铁路行军。郑磊/摄

  “我们都是雪域高原空军人,我们都是甘巴拉精神传承者!”6月24日,“空军红色地标巡礼”活动走进西部战区空军某旅“甘巴拉英雄雷达站”,在驻藏空军某部举行的先进事迹报告会中,甘巴拉雷达站5位代表登台发言,他们的精彩讲述响彻礼堂,赢得了台下官兵的热烈掌声。

  “甘巴拉”在藏语中的意思为“不可逾越的高山”。在海拔高度5374米的雪山之巅,甘巴拉雷达站官兵常年驻守在这里。

  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人控雷达站,这个站有着光荣历史,自1965年建站以来,官兵克服极端恶劣自然环境,扎根雪域高原,出色完成各项任务。1994年6月28日,中央军委授予该站“甘巴拉英雄雷达站”荣誉称号。

  近年来,随着装备升级、任务转换,一代代甘巴拉人“甘愿吃苦、默默奉献、恪尽职守、顽强拼搏”的精神没有变。甘巴拉雷达站在党的指引下接力奋斗,支撑空防预警一线,保障日常体系训练,托起西藏与周边地区的空中桥梁,连续多年保持先进,荣立集体二等功3次、集体三等功3次,16人次受到空军以上表彰,2016年被中央军委评为“全军先进基层党组织”,2022年当选空军首届“空天先锋”。

  “钢钎打不进,人也要扎根”

  “1962年10月,中央军委抽组原南京军区两个雷达团部分人员进藏,大家斗志昂扬,从江南水乡奔赴雪域高原,行军4000多公里,挺进边关一线。”今年6月25日,中央军委授予“甘巴拉英雄雷达站”荣誉称号30年前夕,20多位曾经在甘巴拉雷达站工作过的老兵回到了这个熟悉的连队。走进荣誉室,老兵林红卫忍不住激动地为面前的年轻官兵讲述起老一辈甘巴拉人的故事。

  1965年10月,上级命令他们留在高原组建雷达站,担负预警空防任务。勘测选址时,时任参谋张在安带领官兵一次次徒步攀爬陡峭的山坡,脚趾甲脱离皮肉、鲜血淋漓。林红卫说,那10个已经畸形的脚趾令人触目惊心,他打心底敬仰这位前辈。

  “雷达天线第一次运上阵地,就被九级狂风吹得乱转,打地桩固定时,由于冻土太硬,铁锤一次只能打进1厘米,官兵们喊着号子轮换上场,硬是将三角钢砸成了‘麻花’。”命令下达不到两年,官兵们就把雷达天线架上了甘巴拉山顶,开始担负战备值班任务。林红卫说:“靠着这股‘钢钎打不进,人也要扎根’的决心,甘巴拉人一直坚守雪域高原,坚决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任务。”

  在“甘巴拉英雄雷达站”荣誉锦旗前,林红卫对面前的年轻官兵说:“这是一代代甘巴拉人通过奋斗获得的,现在,这面旗帜交给你们啦!”

  人群中,一级上士白涛听得格外入神,作为甘巴拉雷达站“5374学习课堂”的政治教员,听完这段熟悉的历史,白涛内心被老兵的那股精气神深深触动。

  白涛大学毕业后在成都市的一所小学任教,为了实现自己卫国戍边的梦想,参军入伍来到甘巴拉。那时,一心想要考军校成为军官的他,因2.1分之差遗憾落榜,萌生了退伍的念头。

  “你真的想退伍吗?当不了军官,难道就不能当一个好兵吗?”班长唐可看出了白涛的心思,对他说,“荣立二等功的老兵王胜全,在自己的平凡岗位坚守了20多年,干出了不平凡的事业,你要是沉下心在这里扎根,也能成为像他那样的‘兵王’。”

  “‘5374’代表的不仅是雷达站海拔高度,更是官兵们的精神高度。”在唐可的带领下,白涛开始在“5374学习课堂”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渐渐地,他透过荣誉室里的一块块荣誉奖牌、一张张历史照片,仿佛看到了老一代甘巴拉人奋斗的身影,他们从不叫苦叫累,竭尽全力保障好每一批空情、站好每一班岗……白涛心中模糊的答案变得明晰,把“扎下根成长,沉下心奋斗”写在了自己的笔记本上。

  不久,在“5374学习课堂”一次关于青春奋斗的讨论中,白涛有感而发:“人生过得有意义不在于身处哪个岗位上,而是能够立足本职,我们是保障空情的重要一环,只要专业过硬,在平凡的岗位上同样能实现价值。”

  这次讨论结束后,白涛郑重向上级递交了留队申请书,通过自己的刻苦训练和认真学习,最终顺利选改为军士。

  凭借自己曾经当过教师的经验,白涛成为了站里的政治教员,他讲授的《铁心跟党走、岗位勇担当、热血青春让信仰之花在高原绽放》被空军机关评为优质视频网课,个人也被战区空军评为“优秀政治教员”。

  在连队荣誉室内,这名90后战士说:“老一辈人为甘巴拉创造了光荣的历史,作为年轻的一代,我们要用实际行动去奋斗,为英雄旗帜书写新的荣光。”

  “山高标准更高,缺氧不缺斗志”

  “今天,我终于回到了这个让我日夜想念的地方!”去年年底退休的老兵王胜全,穿上挂满军功章的军装,再次回到自己坚守了28年的阵地时,不禁感慨万千。

  “王班长,您为什么可以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坚守这么久?”主题活动现场,几名吸着氧气的记者,围着这位退休的一级军士长采访了起来。

  “刚来的时候,我也不知道自己能干多久。”王胜全回答说,“第一次值班时,心情十分激动,可稍微一动就感觉头昏脑胀,喘不过气,但我发现,身边的战友们并不怕苦,每次都抢着上山。”

  “在阵地值班,不仅能锻炼本领,更能考验意志,还能升华思想境界,所以大家都很珍惜。”当时的雷达技师胡大庆,是这样对他说的。

  “交班不交故障,没有什么比空情保障更重要。”那天,一部雷达在胡大庆即将下山交班的时候出现故障,胡大庆决定留在山上,带着大家爬上爬下维修装备,直至第二天故障排除,天线又运转起来。

  从那以后,王胜全咬紧牙关,践行着甘巴拉人“山高标准更高,缺氧不缺斗志”的誓言,努力完成一批批空情保障任务,成为了这里服役时间最长的兵。

  “上过多少次阵地?”“排除了多少故障?”“保障了多少架次飞行?”面对记者提问,王胜全摸了摸头发几乎快掉完的头顶,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他只记得这一个数据——情报合格率100%。

  “有人说,在高原上躺着就是奉献,但对于我们甘巴拉人来说,身体吃苦只是最基本的要求。”王胜全退休后,二级军士长申董初成为站里兵龄最长的兵,这名全军“红旗车驾驶员”,正带领着官兵在“头脑吃苦”的道路上奋斗。

  晨雾中,一声急促的战斗警报响起。申董初全副武装,冲出营房,跃入雷达天线车,驾驶头车带领车队按时抵达阵地。他们平阵地、拉天线、架电台,短时间内,空中“敌”情态势迅速传输至指挥部。

  “又快了一些!”看了看手表后,申董初喘着粗气,脸上露出笑容。这些年,随着机动雷达列装,甘巴拉雷达站正从“守山头”向“强机动”转变。为此,机动分队常年深入高海拔地区,大家在极度缺氧环境中突破身体极限,高原作战能力越来越强。在他们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快点、再快点”。

  随着雷达部队转型加速,装备更新越来越快,申董初与战友们不再满足于掌握手中装备,更是向着“一专多能”的方向发展。现在,这名已经安全行驶百万余公里,掌握数十种车辆驾驶维修技能的老兵,正利用任务间隙学习通信、伪装等专业的知识。

  “开机就是战斗,值班就是作战”

  仲夏时节,雨水夹杂着冰雹突降甘巴拉,伴随着刺耳的警铃声,甘巴拉雷达站官兵沿着84级战备台阶,快步冲上战斗值班岗位。

  在常人走路需要“三步一喘”的高海拔地区,官兵们的步伐从未放慢,他们通过大口喘气的方式,尽可能保持身体适应战斗的状态。“增开雷达、调整频率、定向扫描……”雷达站站长余建钊不断下达口令,各席位密切协同操作,一张天网铺向长空,目标立即在荧屏显现。

  “开机就是战斗,值班就是作战,守卫我们领空一刻也不能停歇。”余建钊介绍,一位曾经来到甘巴拉阵地的词曲作家,为官兵写下了一首歌,把他们比作“明亮的眼睛”,这首歌写到了大家心里,深受官兵喜爱。这么多年来,官兵始终把自己当作“守卫祖国的千里眼”。

  在甘巴拉雷达站阵地,远眺山下机场起落的一架架民航客机,余建钊说:“信息化战争中,‘眼睛’的作用越来越凸显,‘眼睛’容不得一粒‘沙子’。”

  三级军士长唐可,忘不了第一次走出雪山参加体系演习的经历。在第一个演习日,他所在战位的雷达显示屏上光点交错,情况非常复杂,加上突如其来的电子干扰,大家手忙脚乱。

  “甘巴拉人连‘生命禁区’都能征服,怎么能在打仗上掉链子?”唐可与战友们研究各类目标雷情特性,主动向兄弟部队骨干请教,对照资料、调阅录像、对比分析,一遍一遍模拟练习,逐步找回战斗状态。接下来的演练日,他们连续准确提供雷情保障,助力任务分队获评“优秀”。

  “复杂电磁环境是雷达兵的难点痛点,必须当成我们训练的重点。”演练回来以后,唐可与战友们展开了一场热烈讨论,反思演练中出现的问题,寻找差距。后来,他们购置施放干扰设备,邀请兄弟单位骨干充当对手,逐步掌握了应对之道,预警能力显著提升,在上级组织的复杂电磁环境演练中,捕捉到了高威胁目标。

  近年来,甘巴拉雷达站官兵加速融入体系,深研武器装备全功能运用,强训“抢报第一点”“捕捉低慢小目标”等重难点内容,不断提升情报准确率,雷达组网预警能力稳步提升。

  “将预警信息和火力系统融合,可以提升火力打击效率。”在甘巴拉雷达站模拟训练室,干部张冬正带领官兵开展信火协同训练。随着新型装备列装和对战场环境的深入研究,他们在发展信息化火力的背景下渐渐摸清了其中的门道。面对演习中复杂情况时,他们精准操作手中的装备,多次为兄弟部队提供信息支撑。

  “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战争形态正在加速演变,信火协同将面临更多未知课题。”张冬没有满足于现状,不断与战友们探索研究信火协同新战法。

  前不久,甘巴拉雷达站与地空导弹部队开展复杂电磁环境下的信火协同训练,他们输送的雷达情报精准引导火力输出,帮助地导部队准确命中目标。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裴楠 通讯员 肖航 邓栋之 范云龙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张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