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国内 >> 正文

江苏:向新技术新产业要发展新动能

发稿时间:2024-06-19 05:55:00 作者:朱彩云 戴纳 来源: 中国青年报

  最近,“氢”装上阵的江苏张家港迎来好消息:当地企业江苏国富氢能技术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富氢能”)已完成国内首个日产10吨氢液化系统关键装备研发,年内将正式投产。这意味着“西氢东送”的运输成本将大幅降低。产自华东的阀门正用于西北的油气管道、“江苏造”的船舶驶向各地……在经济大省江苏,传统的制造业活力四射,一路向“新”。

  地处“群星”闪耀的长三角区域,江苏培育并见证着不少制造业“明星”的诞生与成长,其中既有专注于细分赛道的“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又有加速智能化转型的传统行业“常青树”。

  “江苏还注重中小企业的梯度培养,让不同规模、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阶梯式发展。”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蔡笑天在参与“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时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因地制宜是江苏探索制造业发展的特色之一,“江苏多地在产业结构布局、创新生态培育、配套政策支持等方面具备各自特点与相应优势”。

  因地制宜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法论。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江苏被赋予“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这一目标定位。这是继去年“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后,江苏又一次站上新起点——新的探索开始了。

  以城定产 聚“链”向“新”

  都说“十年磨一剑”,江苏不少制造业重镇验证了其中的道理。国富氢能副总经理王朝,参与并见证了张家港氢能产业的发展。她记得,早在2012年,团队就开始建设制氢加氢基础设施、推进氢能技术研发应用、实施制氢示范项目,“起初国内没什么市场,车载储氢瓶、车载供氢系统设备往往销往海外”。

  而在彼时,制造业重镇张家港也将目光望向氢能产业。得益于钢铁、化工等优势产业的发展,这里有较大规模的制氢能力,同时,氢燃料电池环节初创企业的增加,也为当地氢能源发展提供支撑。

  从需求端出发,2018年张家港市就明确提出对氢能产业创新中心、氢能源汽车、氢能基础设施等5个方面进行扶持,强调加快氢能源的推广应用,扶持氢能源产业做大做强。

  这也对应着国富氢能这家链主企业的成长轨迹:从交通端发力,解决氢燃料电池汽车等氢燃料电池交通领域的用氢需求,形成“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核心装备的研发和制造,与此同时,将应用端延展至能源、工业领域,比如用氢冶金、炼化。

  “领先技术一定要与需求端相匹配,才能形成真正的产业。”作为公司氢能研究院院长,王朝直言领先技术也有“成长的烦恼”,她特别提到从技术突破转向产业化需要聚起上下游合力。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如今在国富氢能高压储氢瓶的生产线上,没有一台设备是国外进口的。“设备全来自我们与产业链上多级供应商的联合开发,根据中国产品特色做定制化设备开发。”王朝说。

  在她看来,包括氢能装备制造业在内,本地氢能产业的发展正是通过上下游联动、多领域融合,形成生态圈。连她本人也是从天然气装备领域转型而来,“伴随氢能行业的发展,很多(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同行有意愿转型,大家一起通过联合技术研发,把产业链打通,把生态圈扩大”。

  用对资源“活”力无限

  以产业基础为支撑,以需求为牵引,“富氢城市”张家港成长为“长三角氢走廊”的重要一站。60多公里往外,一座因京沪高铁全线通车催生的高铁新城,也在因地制宜地发展车路协同,以“智驾之城”的实力领跑全国。

  在苏州相城区,长约4.9公里的南天成路分布着智能驾驶领域相关企业超百家,涵盖智能驾驶技术解决方案、整车、雷达等30余个细分领域。

  这条路还是条“智慧”路,背后有一个“智囊团”。2023年10月,苏州市智能网联云控平台启用。这是“车路云”一体化系统所描绘的中国方案在国内首次落地,也是国内首个城市级市区两级体系下的云控平台。基于云控平台,车联网企业可以共享丰富的测试服务,相关监管部门和运营单位也能得到车辆监管、态势感知、运维运营等能力“加持”,形成安全认证、数据安全等保障体系。

  “全国有不少道路进行了智能化改造,但真正让这条路跑起来的并不一定多。”帮助当地政府做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运营的周肖虹是先导(苏州)数字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

  在她看来,是企业对于智能网联车辆测试、智驾技术验证等方面的诉求,“找”到了相应的支持政策与配套服务。她提到去年12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苏州市智能车联网发展促进条例》,“为众多产业上下游企业排忧解难”。

  “我们这些天调研了(江苏)许多企业,有不少是近10年成立的,在发展过程中得到了有针对性的政策支持。”蔡笑天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一方面,长三角区域内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发展,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集群集聚发展态势,这有助于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分享产业集聚红利,另一方面,苏州、无锡等地也在践行服务型政府方面出实招,持续培育优势产业的全产业链生态。

  履新不久的一汽解放动力总成事业部党委书记董亚洲分享了一个案例:当一家小体量的发动机零部件企业遇到“吃不饱”的情况时,无锡惠山区会帮该企业找到合适的发动机厂合作,同时匹配相应的政策。

  “入驻企业会发现这个产业链是‘活’的,后续能给它们带来很多资源,包括未来的发展机遇等,资源被盘活了。”这位入职13年的北方人说,自己到无锡、惠山的第一感受是,没什么问题需要找到“领导”,“因为大部分的业务问题,基层的科室办事员就帮我们解决了”。董亚洲介绍,未来,公司海外出口、新能源转型项目,依然想落地惠山。

  据了解,位于无锡市的一汽锡柴惠山工厂是一汽解放动力总成事业部投资建成的重型车用发动机生产基地,建于2012年。2016年,该基地的“重型车用发动机智能制造项目”成为工信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2023年,耗时近3年的解放动力奥威16L发动机建设项目竣工并成功投产,持续升级的智能制造工厂由此一路向“新”。

  传统制造历久弥“新”

  向新技术、新产业要发展新动能,江苏加速向前。与此同时,为这片土地带来荣耀的传统行业也在步履不停。

  用无锡一棉纺织集团(以下简称“无锡一棉”)董事长蔡赟的话来说,纺织业横跨基础材料、化学分子、装备制造等多个行业,虽然整个生产工序多年不变,“但是其装备的科技含量变化巨大”。从产量上看,随着设备精度的提高,一台细纱车的产量较20多年前已实现近5倍增长,“且大部分设备实现了国产化”。

  实际上,在纺织技术方面,这家拥抱智能制造的老厂在2005年就开发出300支棉纱,这是目前在世界范围内量产的最细纱线规格。

  “面料支数数值越高,纱线越为纤细。如果把普通的32支纯棉纱线比喻为刀削面,那300支纯棉纱线就是龙须面。”蔡赟解释说,企业在追求极致工艺和产品的同时,可以发现设备与技术的不足,当研发突破了300支纺纱工艺,“再做200支棉纱,量产就更容易,可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优质产品的需要”。

  但这位纺织专业出身的无锡一棉老员工坦言,工厂智能化转型曾一度被技术所困,“许多设备无法实现互联互通”。

  转机来自于近年来我国大数据、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老设备也能被实时监测。”蔡赟告诉记者,自动化检测大幅减少了无效劳动。同时,AR视觉系统“火眼金睛”,“机器通过学习,能自动分辨织物破损、油污等不同状态疵点”。

  他提到传统产业的共性特点:利润率相对不高,还有许多固定资产,设备很难两三年就更新换代。“新增产能可以选择建设全新的自动化智能工厂,但更要关注现有生产设备的改造和提升。”蔡赟说。

  向智能系统要生产力也是众多传统制造企业的共识。好消息是,越来越多的江苏制造正变得越来越“聪明”,开始于2022年的江苏省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即将收官。截至2023年年底,江苏累计实施“智改数转网联”改造项目约5万个。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朱彩云 见习记者 戴纳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高秀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