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国内 >> 正文

大学生在实习中“乘风破浪”

发稿时间:2024-06-17 06:26: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视觉中国供图

  虽然刚刚大学二年级,福建集美大学诚毅学院的李衡秋早已开启了实习生活。在中俄数字经济研究中心,她负责微信推文制作发布,还一同参与会务接待工作。“专业老师非常鼓励我们去实习,经常在班级群转发实习资讯。”李衡秋说。

  “未来,无论是深造还是去就业,实习经历和项目经验的积累都是必不可少的加分项。”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读研的孟繁鹏同样在大二就开始实习,至今他已经有了3段实习经历。

  近日,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面向以大学生为主的青年发起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452份。调查结果显示,82.58%的受访者有过一次或两次实习的经历,17.42%的受访者有过三次或三次以上的实习经历。

  “早鸟先飞”,过半受访者大一开始实习

  “我是学习计算机方向的,校内课程和实习工作之间还是有较大差别的。实习可以体验真实的工作内容,感受真实的工作环境。”孟繁鹏说。

  李奕萱是西南大学英语专业的公费师范生,她在大一时就通过共青团山东省委和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服务大学生就业的“青鸟计划”获得了实习机会。到了大三,她已经拥有了两段实习经历。“作为师范生,我在选择实习学校时会综合考虑学校的学生水平、教学水平等因素,希望能够最大程度地利用实习资源提升教学能力。”在李奕萱看来,师范生在正式工作前需要很多的实习和演练来积累经验。

  回顾3段实习经历,孟繁鹏认为获得熟人推荐更容易拿到实习的offer,“多加入师兄师姐的实习内推群,如果得到内推,那拿下这份实习的机会就比较大,还有机会和实习单位的老师取得直接联系,提前了解到实习岗位的工作内容,做好准备”。孟繁鹏偶尔也会关注一些招聘网站发布的实习生招募信息,“但是这些海投的简历很大概率会石沉大海”。

  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的调查结果显示,过半受访者在大学一年级第一次实习。关于获取实习信息的渠道,65.43%的受访者是通过学校或学院网站及新媒体平台,43.80%的受访者是通过家长或朋友介绍,38.84%的受访者通过招聘网站及新媒体平台。

  尚效合本科期间就读于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两年前保研至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三的暑假,尚效合在武汉的一家通信公司实习。在选择实习单位时,他更加青睐一线城市中的大型通信公司或科技公司。在他看来,这种单位对物理专业的学生而言意味着更丰富的实习资源、更好的工作平台、更领先的业内地位,能够得到很多更难得的锻炼机会,也可以随时随地向优秀的业内精英前辈请教学习。“一线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各种活动也比较多,可以体验到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而且这些企业一般来说各种福利待遇也很好,基础保障工作做得比较好。”

  北京科技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徐萌森认为,实习是大学生步入职场前的重要环节,学生在进入毕业求职期前具有用人单位实习经历,将成为学生求职过程中强有力的竞争优势。在他看来,“实习经历不是越多越好,尤其不能为了增加数量而忽略了实习质量。把实习当作一份正式工作,就能将实习的作用发挥得更充分,同学们从中得到的收获也会更多”。

  在实习中“打怪升级”,锻炼工作能力

  起初,李衡秋的实习经历不太顺利。由于缺少经验,她第一年实习面试时直接被实习单位拒绝了。刚到单位时,她也经历了艰难的适应期,“当时只有我一个实习生,我需要独立制作推文,由于经验不足,只能去社交媒体搜索教程,一步一步对着学,压力大时甚至会去卫生间崩溃大哭”。

  在住院部和门诊间轮转、为患者进行简单的诊治、学习撰写病例分析……目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的阳芷姝正在深圳一家医院实习。从医学的理论知识走向实践,阳芷姝坦言:“工作中暴露出来不少学生思维,和患者在交流上有时会存在障碍,我也在尝试改变沟通方式。”

  第一次走上讲台,李奕萱只是讲了3篇阅读理解题目,手心里却一直冒汗。而当她讲完时,同学们响起了热烈而持久的掌声,课后还有同学主动提问交流。“掌声给了我认可和鼓励,当我第二次走上讲台时,内心也更加平静。”

  李奕萱觉得,高中是同学们成长的关键时期,是他们实现梦想的重要一步。“选择做一名高中实习教师,陪伴学生经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场考试是很有意义的。”这份工作背后的责任和挑战,也在激励着李奕萱一遍遍打磨授课内容,提升教学水平。

  随着一步步摸索,李衡秋鼓起勇气主动向老师请教,逐渐掌握了推文制作的技能。“一开始很羡慕其他同事可以独当一面,现在我也可以相对独立地完成工作,感觉自己越来越自信、不怯场了。”

  “实习与考研的矛盾在医学生中较为普遍,我们一个班有50个人,一般有40个人都会选择考研,考研率接近80%。同时应对考研和实习,很多人压力会比较大,所以我也会在社交媒体发布时间管理的经验帖,帮助学弟学妹们去快速适应实习的节奏。”在阳芷姝看来,无论是考研、考公还是就业,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都是必不可少的。

  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的调查结果显示,在选择实习时,受访者最关注的是职位与专业相关度(76.86%)、个人发展空间(60.33%)、工作内容及强度(56.20%)。对于在实习中可以获得哪些提升,受访者最关注的是专业技能(91.53%)、沟通技巧(77.41%)、职业规划(70.94%)。

  “作为实习老师,其实我们跟学生的年龄差距不大,一些学生也喜欢跟我们交流。学生时代亲身尝试过的学习方法,我也会毫无保留地与同学们分享。”从初次讲课的紧张,慢慢变成从容、淡定地走上讲台,向同学们娓娓道来,这份实习工作让李奕萱在从“师范生”到“专业教师”的成长路上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我也在实践中熟悉了班主任工作,学会如何与学生相处、如何与家长沟通。”短短几个月的实习,李奕萱感受到了“实践出真知”。

  在实习中“瞭望航向”,调整职业规划

  在阳芷姝看来,医学是一个专业壁垒相对较高的学科,也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必须走进医院才能真正了解工作环境,“实习就是希望明确个人发展方向,因为发展学业是一条成本比较高的道路,实习体验的好坏能帮助我判断是否要继续学业还是提前就业”。

  孟繁鹏连续找了两份算法工程师的实习,通过在现实的代码环境中去实践操作,他接触到了计算机行业的前沿动态,“从底层的硬件到上层的软件设计,再到技术的突破迭代,多元视角下的积累对我来说是非常宝贵的财富”。

  与此同时,孟繁鹏也看到了自身在专业上的短板。第三段实习,他选择回到高校里担任研究助理,“从头开始关注一个领域,去挖掘创新点,再到设计实验、完成一篇文章并投稿发表,这种研究性的实习培养了我的科研素养”。

  “在比较和尝试中,我发现了‘理想工作’的模样,现在我倾向于继续深造,争取留在国内的高校工作。”孟繁鹏觉得,相比较来说,企业中的工作更多是业务需求导向型的,但是留在高校做研究可以相对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

  华东政法大学法学专业的由家屹发现,尽管几份实习经历都围绕着“法律”二字运转,可是岗位与岗位之间仍有着较大的差异。法律领域的工作,各个分支都是环环相扣的,不管从事哪一个工种,都必须了解其他环节的工作流程,才能更加得心应手地做好本职工作。

  在他看来,法学本科阶段大多数专业对口的职业往往较为宽泛,因此在大学,尤其是在基础年级,不必过早地锚定职业方向,有了不同的实习经历和体验才能更加合理地进行未来职业选择和规划。

  “大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应该着重关注职业能力、行业认知和未来规划几个方面。”徐萌森认为,实习是对职业体验的整合、对职业素养的培养、对职业路径的探寻,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提升能力、明确方向,一段有价值的实习是真正的“职场模拟器”。他建议,大学生要选择与专业相关的实习岗位,在此基础上结合个人兴趣,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深入了解行业和公司,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从而更好地把握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观察和学习工作内容,深入了解个人能力与工作的匹配度,取长补短,精准定位未来职业目标。

  实习生 孔令文 王颖菡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军利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杨逸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