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国内 >> 正文

这所学校用“半部电台”革命故事激发职校生技能报国

发稿时间:2024-06-16 06:18: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在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一门开设两年多时间的“场馆里的思政课”,吸引了近万名大学生走出校门去研学。

  原本“为技而学”、临近毕业却“因职所困”,是当下一些高等职业院校学生面临的思想困惑。2022年,这所学校从大学生的思想现状出发,联合宁夏无线电博物馆推出“永不消逝的‘半部电台’,永不停息的奋斗精神”思政课(以下简称“‘半部电台’思政课”),激励大学生汲取红色革命力量,树立脚踏实地的职业理想和求真务实的奋斗精神。

  激活革命文物育人元素 把思政课搬进博物馆

  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建于1951年,是宁夏回族自治区2010年确立的第一批示范性高职学院。学生读的是机电一体化、应用化工技术、烹调工艺与营养、酒店管理、汽车运用与维修等专业。如何用好00后、05后学生在校学习的两年时间,培养出信念坚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一直是学校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

  陈娜是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她从以往的思政课教学中了解到,当思政课教师讲到长征精神时,多数学生因为生源地是宁夏,对红军1936年10月在西吉县将台堡会师的历史有较深的了解,去过西吉县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但对于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这一伟大远征的全貌,了解不深。

  有的思政课教师讲到新时代生活和“大国工匠”的故事时,多数学生的家庭环境良好,没吃过物质生活上的苦、没体会过奋斗的艰辛,对苦练技术技能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有所成就没有明确的认识。

  陈娜和思政课教师们讨论认为,思政课不只是给大学生“教知识、讲方法”,还要引领他们目睹时代大变迁、感受中国大发展,帮助他们“立信仰、有境界”。

  为了更透彻地摸清大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思政课,2023年年初,马克思主义学院找了不同年级的学生面对面交流对思政课的真实感受和建议,也面向各学院收集了数千份针对思政课内容的调查问卷,还安排教师随机进教室听思政课,课后找思政课教师了解授课实效和反思。

  “当时发现的突出问题,一是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安排少,与社会大课堂结合不紧密;二是思政理论宣讲辐射小、职教特色不突出。”陈娜说,大学生更注重思政知识的实用性,用以解决各自的思想困惑。

  2022年6月,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紧密结合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市场用人需要,与宁夏无线电博物馆协作,共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以革命文物“半部电台”为切入点,挖掘无线电事业的“红色资源”,引导大学生传承“红色电波”背后的奋斗精神,从中国的无线电事业发展中体会什么是工匠精神,激发他们以技术技能报国的使命担当。

  00后从红色通信精神中感悟艰苦奋斗精神

  今年22岁的周潇奕就读于信息技术学院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3月6日到宁夏无线电博物馆参加学校组织的“半部电台”思政课研学。那天,他第一次走进这座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投建的博物馆。

  博物馆里有500多件藏品和1000多件图片影像资料。为了解“半部电台”背后的历史故事,周潇奕和同学们在“半部电台”复制品的陈列区前驻足良久。周潇奕对电台上可转动的旋钮感到好奇,向讲解员请教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革命先辈曾经一次次地转动调试旋钮,向外发出重要情报。”

  “原来,我国的红色通信事业,起步于江西省。”周潇奕通过观看博物馆里的微情景剧进一步了解到,“半部电台”是1930年12月30日红一方面军在江西第一次反“围剿”战斗中缴获的,只能收不能发。1931年1月,毛泽东、朱德同志决定依靠这“半部电台”,组建红一方面军总部的第一个无线电大队。在随后的反“围剿”斗争、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抗美援朝战争中,无线电台在信息传递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原本觉得无线电博物馆冷门、小众,和自己的学业就业关联不大。”研学期间,周潇奕第一次体验了博物馆设置的电台密码破译体验。他说,“半部电台”帮助红军实现了信息互联互通,成为传递信息、指挥作战的关键手段,红军战士也克服电台故障,依靠“红色电波”为革命取得胜利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样的思政课挺生动的,我很感兴趣、愿意认真学习。”

  后来,周潇奕特意带着父母又去了一次宁夏无线电博物馆,一起了解无线电事业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的重要作用。“文物以无声的语言讲述着激荡人心的历史瞬间,提醒着当代大学生铭记历史。我要学习革命先辈迎难而上、勇于解决问题的精神。”他说。

  校外思政研学课帮助大学生保持积极就业心态

  今年20岁的马丽就读于信息技术学院2022级数字媒体技术3班,今年5月开始参加“半部电台”思政课研学。她两次去宁夏无线电博物馆,探究体会、学习感悟我国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历程,了解无线电技术在中国革命历史中的作用。

  马丽从“无线电应用”“卫星通信导航”等主题展区了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的红色通信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比如,1958年,第一座电报大楼投用;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1982年,第一个光纤通信系统工程开通,开启了中国数字化通信领域的新纪元。随后,我国进入移动通信领域,从“1G空白”“2G跟随”,到“3G参与”“4G并跑”,再到现在的5G领跑……在红色通信精神的引领下,我国通信事业连接着人们的生活,引领着时代发展。

  马丽在“半部电台”思政课学习实践报告中写道:“博物馆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接受知识、找寻自我的公共文化空间。在现代社会,无线电技术在国家安全、军事领域,依然扮演着重要角色。”

  眼下,马丽正在主攻影视制作方向。她说:“无线电事业发展取得的成就,离不开先辈们前赴后继的接续奋斗。作为大学生,我要像他们一样,保持积极的就业心态、明确清晰的就业规划,不断追求学习进步,用所学技能为国家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截至目前,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已组织多批不同专业学生,到宁夏无线电博物馆参加“半部电台”思政课研学。

  “现在的大学生正在共享无线电事业的发展成果,但鲜少关注其发展历程。”在陈娜看来,“半部电台”革命文物的故事,见证着党和人民英勇斗争的伟大历史和卓越功绩,既拉近了无线电与人类社会文明的时空距离,也能为高校思政课的建设搭建和拓展实践育人路径,更能引发学生对历史与现实、战争与和平、奋斗与担当的思考。

  陈娜说,今后,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继续挖掘并运用革命文物的育人元素,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从思政内容上帮助学生听得进、有收获、用得上。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焦敏龙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杨逸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