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国内 >> 正文

高校如何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作用

发稿时间:2024-06-16 06:13:00 作者:马小洁 来源: 中国青年报

  要把高校自身的发展放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中进行定位和思考,牢牢把握西部大开发、乡村振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等国家政策叠加机遇,不断增强对西部地区在维护生态安全、能源安全、民族团结等方面战略地位的认识,进一步明晰高校服务西部发展的角色定位,以高校所长服务西部所需。

  ---------------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强调,“要一以贯之抓好党中央推动西部大开发政策举措的贯彻落实,进一步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提升区域整体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力谱写西部大开发新篇章”。西部大开发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新征程上,西部高校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使命担当,充分发挥自身在科研创新、人才引育、文化传承、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为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进一步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贡献更大智慧和力量。

  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增强服务西部发展新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西部高校作为扎根西部、支撑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主动服务西部、建设西部是我们义不容辞的时代责任,也是我们建设一流大学的应然选择。西部高校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部大开发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找准“西部大开发,高校何为”的战略定位,保持一以贯之的战略定力,强化扎根西部服务西部的思想自觉和责任担当。要把高校自身的发展放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中进行定位和思考,牢牢把握西部大开发、乡村振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等国家政策叠加机遇,不断增强对西部地区在维护生态安全、能源安全、民族团结等方面战略地位的认识,进一步明晰高校服务西部发展的角色定位,以高校所长服务西部所需。

  要持续深入学习《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把内蕴其中的指导思想和实践要求,内化和转化为服务西部的更新思路、更实举措。同时要梳理总结五年来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高校实践探索的有效经验、特色做法和短板不足,为今后高质量服务西部提供借鉴和参考。

  聚焦西部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质生产力发展新活力

  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作用的生产力,而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源头,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西部产业发展的牛鼻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在具体阐释“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而具体到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六个坚持”的重要要求,其中排在首位的就是“要坚持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因地制宜发展新兴产业,加快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高校是引领科技创新的重镇,始终站在推动科技进步的最前沿。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西部高校要深化有组织科研,聚焦西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生态农业、文化旅游等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发展,探索科研范式和组织模式改革,有效整合利用“创新家底”,为推动产业发展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要充分利用高校引育人才优势和国家政策倾斜支持红利,围绕西部特色优势产业引育一批急需紧缺人才,培育一批本土创新人才。要注重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为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拔尖创新人才育好苗、蓄好水。要推进科研成果转化,聚焦科技成果转化的堵点、卡点、断点和产业发展需求,完善政产学研用协同机制,构建创新联合体,加强校企联合攻关,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走上生产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助推产业发展更创新、更高端、更智能、更绿色。

  聚焦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构建生态文明新高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西部地区自然环境独特、自然资源丰富,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但也因生态环境脆弱等原因,长期存在水土流失、土地石漠化荒漠化等问题,生态保护难度大、压力大、责任大。西部高校长期致力于西部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我们依托西部环境与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重点科研平台,深入开展寒旱区的草地生态修复、林地生态修复、盐碱地综合治理、生态补偿与区域发展、碳核算及碳交易等系列具有区域特色的工作,有效加强了西部生态脆弱区的生态保护与修复。面向未来,西部高校要认真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立足自身学科特色优势,依托西部地区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禀赋,加强生态保护、资源开发、绿色低碳、绿色金融等领域相关学科专业建设,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加强对西部地区生态问题综合治理的学科支撑。要积极推进建设野外观测台站、国家级创新平台和大科学装置,聚焦生态环境修复、污染治理、环境保护监测等方面的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持续攻关,为加快推进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打好“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提供平台支撑。

  要发挥好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作用,聚焦西部生态安全全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的重大政策问题,开展长期性、跟踪性、储备性研究,产出一批有影响、质量高、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为筑牢国家安全屏障提供战略建议和决策依据。

  聚焦文化传承创新,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西部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只有将其保护好利用好,才能将蕴藏其中的巨大潜能充分激发出来,转化为推动西部发展的磅礴力量。近年来,西部高校勇担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突出办学特色优势,积极参与西北地区和丝绸之路沿线文物保护和考古发掘工作,在历史建筑保护、文物勘查保护与工程修缮、文物环境保障等方面取得硕果。下一步,西部高校要充分发挥多学科优势,深入发掘西部大地上的文化宝藏,积极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研究,阐释好展示好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和突出特性,努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西部少数民族文化、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等方面研究,结合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发展历史,宣传好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工作方针,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文化认同,连结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纽带。要通过社会实践、理论宣讲、科普宣传、大思政课建设等形式和红色文化进校园、重走长征路、青年学生讲党史等创新活动,大力传承弘扬红色文化,讲好西部大地上的革命故事、党史故事,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聚焦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拓展开放办学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提高西部地区对内对外开放水平”。西部地区与12个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长达1.8万余公里,约占全国陆地边境线总长的91%,处于新时代我国向西、向南、向北开放的最前沿。随着共建“一带一路”的逐步深入和陆海新通道的开通,西部大开发迎来了新机遇。西部高校要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产学研合作,共同围绕灾害防治、气候变化、可持续农业、草地生态、国别区域、粮食安全、环境治理等共有的发展问题,共建共享国际科研协同创新平台,通过科学研究、技术转移、示范推广、人员培训等方式,形成高水平的教育共同体、科研共同体,助力西部构建起更全方位、更宽领域、更高层次的开放新格局。要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合作,进一步拓展中外合作办学、联合培养、校际交流等渠道,积极推进师资互聘、课程互通、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授,不断完善人文交流、暑期学校、非学位和双学位合作等多样化育人机制,加快培养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熟练运用外语、精通专业知识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

  要充分利用国家对东中西部高校对口支援帮扶的政策支持和东中西部高校全国性对口支援对接平台,共建共享优质教育、科研、人才资源,以东中西部高校之间的务实合作切实提高自我发展的造血能力和内涵式发展水平,进而促进东中西双向互济开放格局。要发挥域内“双一流”高校龙头作用,加快优质资源集成共享,强强联合推进优势互补,引领带动西部高校集群发展,合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西部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以教育、人才、科技的开放合作,推进西部各领域的开放合作,奋力谱写高校助力推动形成西部大开发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的新篇章。

  (作者系兰州大学党委书记)

  马小洁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杨逸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