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国内 >> 正文

让青春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发稿时间:2024-06-15 05:46: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临近毕业,江苏海洋大学硕士研究生崔虎军通过了严格选拔,即将到西藏工作,“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该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磨炼自己”。

  崔虎军的学长王海洋2009年入伍,进藏执行任务并荣立三等功。2016年从江苏海洋大学毕业后,王海洋成为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尼木县基层公务员,2021年获评全国“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他先后两次进藏,书写卫国戍边、建设边疆的新时代青年故事,感染带动了一批学弟学妹扎根基层工作。

  据悉,自2016年以来,该校已有25名毕业生选择进藏工作。从1个到25个,面对“毕业去哪儿”这道没有标准答案的“选择题”,他们给出了同样的答案: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边疆需要人才”

  “为什么知道艰苦还要去?”学妹王菊问王海洋。

  “就是因为艰苦,需要建设,才要去。”王海洋语气坚定。

  从保家卫国的优秀士兵到藏区百姓的贴心人,从扎根基层脱贫攻坚一线到投身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前沿,15年来,王海洋坚持奋斗在基层一线。

  王海洋经常与藏族干部一起走访村民,推进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落实到位。他跑遍了拉萨所有的农贸市场,入户300余次,整理出两万多页的建档立卡户档案资料,起草完善700余份20多万字的文字材料。他多次往返东部沿海城市,把蔬菜种植专家请回去,手把手教给村民技术;协助将尼木县净土农产品、航天育种蔬菜送入拉萨最大的连锁超市;参与主持农产品带货直播,最多时一场直播卖了33万元的货物。

  “边疆需要人才。”毕业后,王海洋多次受邀返回母校,与学弟学妹分享工作经历、生活见闻,以及藏区百姓风俗习惯,用亲身经历号召更多的学弟学妹到基层去。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奉献青春

  江苏海洋大学校长宁晓明表示,进藏工作的毕业生厚植家国情怀,主动申请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奉献青春,是母校的骄傲。希望学生深耕基层、脚踏实地、健康成长,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西部这片广阔的天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023年暑假,宁晓明专程到拉萨,看望了在西藏工作的部分毕业生,了解毕业生在西藏的生活工作情况。“校长能千里迢迢地来看望我们,很幸福,这是母校对我们的关心。我们一定不能辜负这份嘱托。”该校2022届毕业生赵子龙说。

  2017年,通过严格选拔,江苏海洋大学毕业生娄海华来到西藏昌都市,成为江达县波罗乡政府一名基层公务员。2021年4月,他被派驻到岩比乡岩比村任选派支部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

  驻村期间,娄海华鼓励村民充分利用易地搬迁点的门面房开店铺,开办藏餐馆、藏装店、民族手工艺品店;带动全村群众对家中房前屋后进行绿化,先后种植3880株树木,在岩岗公路打造5公里绿色长廊。他争取到100万元资金,建设集休闲、娱乐、健身、文艺演出、文化宣传等功能为一体的1300平方米的村级文化广场,进一步提升全村的“颜值”与“内涵”。

  据了解,2021-2022年岩比村民族手工艺产业总体收入有60余万元,务工及分红40余万元,岩比村辖区门面店铺分红12万余元。娄海华在任期间,岩比村先后被评为“西藏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西藏自治区级文明村”。2023年他被西藏自治区授予“全区优秀村(社区)党组织第一书记”称号。

  该校2018届毕业生王起云在拉萨市第一中学任教已经满6年。在前辈的帮助下,她钻研教学方法、吃透教案内容,参与教改课题研究,还主动申请当起了新生班主任,很快成长为初中英语教学的青年骨干教师,多次被推荐在全市讲授初中英语示范课、公开课,今年获拉萨市初中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

  康巴少女益西卓嘎是王起云带的第一届学生,学习成绩优异,初中毕业因为家庭突发变故、经济条件困难,无奈之下打算放弃学业。王起云立即找到校长杜闽生,联系企业经济资助,联系社区干部入户走访,多方努力下,爱读书的益西卓嘎顺利升入拉萨市一所高中继续学业。“今年参加高考,祝福她早日实现梦想。”王起云始终牵挂着她的成长。

  不断扩大育人“同心圆”

  近年来,江苏海洋大学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将目光投向边疆建设、乡村振兴的前沿,将祖国需要作为个人事业的定位、施展才华的舞台、实现人生价值的追求。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始终是教育工作者的崇高使命。”江苏海洋大学党委书记许峰表示。学校将“海洋意识、创新精神、家国情怀”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连续多年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列为党政中心工作“一把手工程”,校领导带头讲思政课,在开学季、毕业季、五四青年节、国庆节等重要时间节点,与学生面对面谈爱国敬业、讲诚信友善。

  此外,该校不断扩大育人“同心圆”,创新榜样宣传教育,多次邀请王海洋、陈建发、李晗等优秀毕业生回到母校,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信仰公开课上分享成长经历和工作感悟。利用校内媒体平台和宣传阵地,发布榜样事迹,悬挂海报、播放短视频,使榜样的力量直抵心灵。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成为越来越多毕业生的人生选择和共同的价值追求。

  “目前我校已有近百名毕业生主动要求前往新疆、西藏、海南等地工作。”该校招生与就业处副处长骆海宏介绍,今年又有34名毕业生提交了去西藏工作的报名申请,其中有16名共产党员,11名硕士毕业生。经选拔已有3人进入体检环节。

  陈晓艳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超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杨逸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