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国内 >> 正文

科技感十足 注重思辨能力考查 凸显跨学科特点 高考语文试题变化释放哪些教改信号

发稿时间:2024-06-08 06:10:00 作者:杨洁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今天,2024年高考拉开了帷幕,语文试题再次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2024年高考作文有哪些新特点?语文试卷命题变化释放出哪些教育改革新信号?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了语文教育专家及一线教师,对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命制的新课标Ⅰ卷、新课标Ⅱ卷、全国甲卷3套高考语文试卷进行分析。

  多位专家表示,今年的试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推进高考内容改革,鼓励青少年立鸿鹄志,练真本事,坚定理想信念,夯实知识基础,提高思维品质,培养科学创新精神。

  同时,不少专家指出,今年的高考语文试题时代性浓厚,科技色彩强,贴近学生生活,突出了新时代的发展。

  探月、人工智能进入试卷 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热情

  “考题时代性浓厚,在考卷中体现了人文和科技的关系。”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咨询委员会委员王宁提到。此次试题中的科技题目考查了学生梳理问题、捕捉问题、认识问题等能力,“并不是靠大家去背诵就可以完成的,而是要采用多种方法去对照梳理”。

  如新课标Ⅱ卷信息类文本阅读材料围绕“探月”主题展开。材料一摘编自科普绘图作品《登月》,介绍了人类首次登月的过程;材料二摘译自英国知名科普网站2015年9月22日的新闻通讯稿《中国计划在2020年前登上月球背面》,以纪实性语言传递了中国登上月球背面的计划、“玉兔一号”探测取得的全新成果以及中国积极推动国际合作等信息;材料三摘编自院士吴伟仁为《月背征途:中国探月国家队记录人类首次登陆月背全过程》一书所作的推荐序言,以平实而饱含深情的话语介绍了嫦娥四号在探月史上取得的里程碑式成就。

  三则材料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不仅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的“探索浩瀚宇宙是人类的共同梦想”,更体现出我国科技工作者在总书记号召下“努力在世界高技术领域占有重要一席之地”的卓越实践成就。第五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分析“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在中国航天人身上是如何体现的,考查学生从不同材料中筛选信息并进行综合处理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科技报国热情,鼓励他们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赛道上奋勇争先。

  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务处主任、高中语文一级教师高嵩博分析,考生可以在答题中感受到中国航天迎头赶上的劲头,激发学生的自豪感。此外,试题也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科学家精神,激发爱国情怀。

  阅读材料凸显跨学科特点 引导基础教学打破学科壁垒

  高考语文命题专家介绍,今年试题有两大显著特点。第一大特点是阅读材料体现出跨学科的综合性,意在引导基础教学进一步打破学科壁垒,注重各类基础知识的融会贯通,培育学生跨学科的意识和视野。

  全国甲卷的论述类文本阅读材料“海上命运共同体”属于国际关系学科,实用类文本阅读材料“偷梁换柱”属于建筑学科,语言文字运用材料“天山全景图”属于人文地理学科;新课标Ⅰ卷信息类文本阅读“论持久战”相关材料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语言文字运用材料“睡眠与健康”属于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新课标Ⅱ卷信息类文本阅读材料“登月”素材兼具天体物理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等多学科属性。

  高考语文命题专家进一步解释,学生在阅读和作答中并不需要其他学科知识,这凸显了语文作为基础学科的特质,也体现了语文学科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运用能力在获得新知识、掌握新方法、解决新问题中的重要性。

  “此次试题的开放性高。”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高中语文特级教师夏智提到,试题命题方式多样,涉及到了跨学科知识,但答题所用的语言仍然是语文学科的内容。

  第二大特点是试题答案体现出多角度的开放性。多道试题给出了多种答题的可能,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表达自己的真实见解,将学习重心放在提高思维的严密性和表达的准确性上,而非对答题套路的机械记忆。

  比如,新课标Ⅰ卷第九题要求学生分析作者是否做到了文中所说“不愿在回忆往事时为放牛‘赋予意义’”。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观点,只要言之有理,都可以得分。

  高考语文命题专家强调,这两个特点既是对往年命题思路的延续和发展,也是未来高考语文的发展趋势之一。

  注重思辨能力考查 强化教考衔接

  高考语文命题专家提到,高考语文继续强化教考衔接,不仅在考查内容层面与课程标准、统编教材紧密衔接,更在能力、素养层面深度契合,引导高中一线提高课堂质量,减少机械刷题,注重夯实学生知识基础,提高学生能力素养。

  新课标Ⅰ卷现代文阅读Ⅰ材料一摘自毛泽东同志的《论持久战》。中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多篇毛泽东同志的文章,如《纪念白求恩》《反对党八股》《改造我们的学习》等。试题呼应教材,也很好地落实了课程标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中的相关要求。

  陕西省西安市第八十五中学高中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廖蔚芬分析,此次试题促进了教与学的变革,引导学生改变过去灌输式学习和死记硬背的方式。“今年高考试题跟教材关系密切,可以让学生在答题之中联想到课堂学习的情景”。

  此外,高考语文命题专家提到,试题针对青少年思想活跃、思维敏捷、观念新颖、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强的特点,增强启发性、探究性和开放性,加大对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考查力度,促使学生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提高思维品质。

  新课标Ⅰ卷写作试题中聚焦新科技快速发展和应用的背景下问题的多与少这一热门话题,引导学生由材料中的“问题”和“答案”出发,得出自己写作的中心论题。

  高考语文命题专家强调,学生可以就问题的“多与少”“浅与深”“得与失”“真与假”进行思考和写作。值得注意的是,试题并不是简单让学生作“是”与“否”的判断,而是希望他们结合自己生活中的体验、对社会的观察,在认真思考后提炼出自己的观点。试题适合多种文体的写作。

  “此次试题强调了思辨精神,要求学生能独立思考。”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教育考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陈志文说。

  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辽海外国语学校总校长、语文特级教师肖远骑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写作题用语简洁明快,含义清晰易懂,便于考生很快领会写作意图和文章要求,融合了考查的科学性与语文之美。题目于发问中寓启迪,循循善诱,对于考生入题写作起到有益的推动作用。

  “今年高考命题加强科学兴趣引导,通过展现国家科技发展成果、加强科学实验考查等方式,鼓励学生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引导他们崇尚科学,积极参与科学活动,激发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于涵说。

  于涵强调,试题强化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的考查,引导学生提升思维品质,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加强创新意识培养,增强试题的开放性设计,鼓励学生发散思维,破除唯一标准答案的束缚,在对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深入探索的过程中增强创新意识,培育创新精神。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杨洁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高秀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