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国内 >> 正文

中青校媒发出邀约 青春读行 一起出发

发稿时间:2024-05-24 06:00: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2016年在宁海,我和来自不同高校的9名校园媒体记者,穿梭在乡镇街道和自然风光之间,大谈新闻理想、青年志气,并许下了一个‘10年之约’:10年后,一定要在宁海重聚。”不久前,在中国青年报社举办的“在路上·行走的意义——青年看世界故事会”上,北京师范大学教师、中青校媒第九届学生主席团执行主席言孟也说。

  中青校媒是中国青年报社2008年牵头发起的高校校园媒体交流合作平台,现已覆盖全国1000余所高校,联系校园媒体超6000家。自2010年起,中国青年报社、中青校媒曾多次组织大学生记者走进浙江宁海,参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全国百所高校大学生寻访徐霞客足迹活动,活动期间,当地政府会把参加活动的大学生记者的名字镌刻在一块纪念石上。因此,“宁海”和“校媒”成为当年很多大学生记者的青春关键词。

  如今,言孟也在北京师范大学的主要工作,是参与推动“优师计划”“强师工程”。在她看来,当代青年应关心国家、关心人民、了解国情、立足国情,做到知行合一,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

  中青校媒成立16年来,有很多和言孟也一样的年轻人,在中青校媒实践,再奔赴不同的工作岗位贡献青春力量。

  言孟也在故事会上的分享,勾起了张磊的回忆。张磊曾任中青校媒第七届学生主席团执行主席,现在在《新疆日报》当记者,“宁海和校媒像是两座灯塔,指引我与新闻业结缘,指引我以此为原点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最后选择扎根西部”。张磊在学生时代曾参与策划了“迷你马拉松”“贵州高校校园媒体交流会”等活动。“与中青校媒结缘的这些年里,一次次采访、一场场活动让我不断成长蜕变,每一个阶段都值得期待和充满惊喜。宁海和校媒对我来说意味着整个青春,更是我理想的起点。”他说,“从宁海到乌鲁木齐,4000多公里串联起我的青春与梦想。未来,我愿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继续贡献青春力量。”

  “在路上·行走的意义——青年看世界故事会”开始前,中国青年报社工作人员把直播链接发到多个中青校媒的微信群,群里顿时热闹起来,大家纷纷点赞、转发。周宇是中青校媒第六届学生主席团执行主席,毕业后他没有从事传媒相关工作,目前在一家厨具品牌公司工作。回想起学生时代在中青校媒的经历,周宇最难忘的就是去宁海参加采访实践,“2015年,我们要从中青校媒学生主席团卸任了,当时我们把对自己未来的期待写在纸条上,放在了一个盒子里,有3个男生去把它埋起来了。现在已经过去9年了,明年真想去挖出来看看”。

  北京化工大学教师、中青校媒第八届学生主席团执行主席刘一君也清楚地记得自己去宁海参加采访实践的经历,“在宁海开游节结束后,我们一群大学生记者挥舞着校旗行走在山城小路上,并因为参加活动而在纪念石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那份发自内心的骄傲和满足让我至今记忆犹新”。因为中青校媒,刘一君找到了自己热爱的事业,“我曾是一名工科生,后来跨专业考研成为一名新传学子,如今在高校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在中青校媒的经历,让我实现了既熟悉专业知识、又懂得传播规律,进而可以更好地讲述北化发展故事,讲好教育强国的故事”。

  “在路上·行走的意义——青年看世界故事会”直播进行时,澎湃新闻记者、中青校媒第四届学生主席团执行主席王选辉正在中青校媒(福建)第十六届学生主席团换届大会现场,作为中青校媒的“前辈”,他受邀为大学生记者做新闻业务分享。“校媒的经历是启蒙,当你是一张白纸的时候留下的那些东西,会融进血液里,永远也抹不去。”校媒的经历让曾经学林学专业的王选辉踏入新闻行业。在他看来,校媒人之所以凝聚在一起,是因为大家有相同的热爱——热爱文字、热爱故事、热爱传播。

  央广网编辑、中青校媒第十二届学生主席团执行主席胡珺山说:“在校媒的锻炼,让我更能体会到平台的重要性。我在每一次活动中体验不同的角色,也在每一次策划和复盘中积累经验,坚定新闻理想。现在,我会继续在一线新闻实践中不断成长。”

  陈佳宁曾任中青校媒第十一届学生主席团执行主席,大学毕业后,她从浙江来到北京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正是因为在北京有很多校媒的朋友才让我不会感到孤独”。5月19日,她专程赶到“在路上·行走的意义——青年看世界故事会”现场,与当年在中青校媒结识的媒体人和朋友们相聚,“校媒给了我一种家的温暖,加入校媒是青春里很感动的一段记忆,此生不悔”。

  在中青校媒(福建)第十一届学生主席团副主席曾璐姚看来,中青校媒使她“能去认识更多更优秀的人,去看更大更好的世界”。

  实习生 李晶晶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范雪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张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