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国内 >> 正文

为长城保护提供“北京经验”

发稿时间:2024-05-24 06:00:00 作者:夏瑾 来源: 中国青年报

  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乡亲们的回信,让石峡村村民和北京建筑大学的师生都备受鼓舞。

  “我们生在长城脚下,长在长城脚下,是地地道道的长城儿女,对长城有着深厚的感情。目前,全村绝大多数村民都加入到保护长城的队伍中,长城资源保护良好。”在5月17日北京建筑大学(以下简称“北建大”)召开的“长城保护传承利用专题研讨会”上,石峡村党支部委员谷文亭说,“村里依托长城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开民宿、建餐厅,百姓的钱包渐渐地鼓起来了,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石峡村保护长城、传承长城文化取得的成绩,与北建大长城研究团队的努力密不可分。

  在全国率先启动长城保护研究性修缮项目

  2020年4月,北建大与北京市文物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成立北京长城文化研究院。作为北京长城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北建大教授汤羽扬带领团队负责起草,编制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建设保护规划》《北京长城文化带保护发展规划》《北京市长城保护规划》等。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的建设保护目标是坚持“先行先试、首位担当”,建设中国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示范区。团队成员、北建大建筑设计研究院主任规划师刘昭祎介绍,近年来,北京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和长城文化带建设都进入了关键阶段,学校参与完成了通过航拍和数字技术开展北京长城年度普查评估等创新探索项目,以期能为公园和文化带的建设保护项目落地见效提供理论指引和科学支撑。

  2021年,为进一步加强长城保护工作的研究,北京在全国率先启动了长城保护研究性修缮项目,延庆区大庄科段长城、怀柔区箭扣长城成为首批试点项目。

  汤羽扬团队负责推进大庄科长城项目。该项目修缮范围主要涉及大庄科3号、4号敌台以及2号敌台至5号敌台之间墙体。项目实施中首次在勘察前期引入考古,并探讨将考古、遗产保护、数字化等多学科协同研究贯穿项目全过程。

  项目的“研究性”体现在何处?汤羽扬介绍,团队在启动之初便形成协同模式,以考古挖掘为开端,多学科研究为手段,数字化跟踪记录为保障。通过考古,团队得以明确大庄科长城的建筑形制,揭示长城的工程做法,并推测出该处长城营建时间。项目借助数字化管理系统,全程记录修缮过程,并能做到全部回溯。为留存真实历史痕迹,大庄科项目在实施中强调对散落材料的重砌使用,除灰浆外,原则上不增加新的砌筑材料,并提出零建筑垃圾概念。延庆大庄科段长城研究性保护工程施工计划在2024年完成,预计年底基本完成研究性保护工程报告。

  借助《2023北京长城资源复核北京长城保护现状年度普查评估(密云、延庆)》项目,北建大研究团队在国内首次启动航拍监测技术,探索建立长城残损病害预警系统。2023年,完成了密云区和延庆区352公里长城资源的航拍和数据整理分析;后续还将完成其他4区长城资源数据获取,并以每2-3年一次的频率开展复检,探索长城保存状态风险评估及预防性保护技术方法。

  汤羽扬介绍,2024年,研究院还将持续开展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建设保护的多个项目,包括试点开展北京长城城堡型村落的资源梳理及保护发展实施方案制定,箭扣长城、将军关长城段落的阐释与开放探索,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北京经验”。

  为保护长城培养社会力量

  保护长城,社会力量不可或缺。

  北建大社工系副教授高春凤团队开展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社会力量参与机制研究,自2021年6月开始,她带领学生团队多次进驻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怀柔区渤海镇慕田峪村和北沟村等地,开展问卷和访谈调研,共完成村民问卷206份,游客问卷165份。

  研究发现,在参与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和实施的社会力量中,长城沿线的村庄(村民)和长城保护的专业团队是核心力量群体,参与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各类社会组织是重要参与力量,各类型的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游客是次级参与力量。

  高春凤认为,社会力量参与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运行机制复杂,不仅要考虑其各自内部的运行机制,还要研究社会力量之间的互动关系和模式,以及国家力量对社会力量参与过程中运行机制的制度保障、引导和激励作用。

  自2021年以来,在国家文物局和北京市文物局指导下,北建大开展了一系列长城保护课程培训,长城保护员培训是其中之一,至今共开展3期培训,线上线下培训600多人次。

  “培训创新之处在于,针对长城村落的基层保护员,有计划地进行国家荣誉培育、长城知识介绍、工作技能提升等方面培训。”北建大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朱宇华说。今年,北建大和北京市文物局计划开展第4期培训,力争实现北京全境有长城的平谷、密云、怀柔、昌平、延庆和门头沟六区的长城保护员培训全覆盖。

  当前,北建大正在谋划建设国家建筑遗产技术创新中心,将聚焦解决长城建筑遗产风险防治、加固修复、活化利用等方面的科技瓶颈和产业堵点,把科研做在文化遗产保护的阵地上。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夏瑾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张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