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检发布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指导性案例 全国人大代表唐景丽:提高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是关键

发稿时间:2024-03-03 16:27: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北京3月3日电(记者 牟昊琨 实习记者 陈佳欣)3月1日,最高人民检察院举行“加强综合司法保护 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新闻发布会,通报2023年未成年人检察工作情况以及检察机关协同各方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成效,发布最高检第五十批指导性案例(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主题)。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沧州市第十六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唐景丽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防止未成年人网络沉迷等相关问题做了回应,并就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提出三点建议。

唐景丽正在发言。中国青年网记者 牟昊琨 摄

  针对未成年人沉迷网络这个问题,唐景丽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她说,“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一直以来,国家高度重视,也通过国家法律法规、相关政策给予未成年人特殊的保护。目前在校的未成年学生大部分都是00后、10后,他们是在数字化环境中长大的一代,从睁开眼睛认识世界就是通过网络。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知识的增长、心理的成长、人格的完善及三观的形成等无不深受网络的影响。”所以,唐景丽认为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非常必要。

  因为在教育一线,唐景丽经常接触孩子。她介绍,“2023年起码有两部法律法规进入到我的视线,我也在仔细认真地学习。其中一部是2021年实施的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这部法律原来涉及‘四个保护’: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如今在这个基础上新增了‘政府保护’和‘网络保护’。另一部是2024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这是我国出台的第一部专门性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综合立法。这部法规,提到了各保护主体的相关责任,这里面也包括了学校。”

  此外,唐景丽还提到,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对学校的“网络保护”作出了明确规定。其中一点规定是针对老师的——要合理利用网络进行教学,另一点是针对学生的——学生带智能终端进入学校的,要由学校统一管理。这两项规定,一方面要求学校和老师不能过度依赖网络教学,另一方面又规定学生要合理使用智能终端。“对此,我的印象非常深刻,也带领全体老师进行了认真学习。《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也要求,学校应当将提高学生网络素养内容纳入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网络安全和网络法治意识。我认为关键是提高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让他们不要沉迷于网络。”

  唐景丽认为,每个家庭都有孩子,合理使用网络既然是大势所趋,不可避免,我们就要学会科学利用它、有效利用它。为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唐景丽给所有的孩子及家长提了三点建议:

  关于网络内容,建议擦亮眼睛,明辨网络信息。网络信息非常庞杂、良莠不齐,网络软件也很多、真假难辨。在未成年人身心尚未成熟、识别能力不强的情况下,需要家长去帮助识别。未成年学生要注意使用正规的网络社交软件,做好个人隐私设置,不透露自己和家人、朋友的个人信息、隐私图像,不轻易添加、关注陌生人,不盲目相信网友提供的身份信息,不接受陌生网友线下见面的邀请。

  关于上网时间,建议绿色上网,拒绝网络沉迷。“作为一线老师,也做过很多年的班主任,家里也有孩子,有一些心得分享给大家。”她说,建议所有的家庭和家长,可以和孩子们共商家庭用网规则,将家庭每一个成员用网的权利、责任明晰化,进而形成可执行的机制并共守;管理好上网时间,做好家庭用网计划,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用网习惯;家长要切实履行家庭教育责任,遵从青少年模式行为指引,教育好孩子自觉远离网吧等不适合未成年人进入的网络服务营业场所,未经学校允许不将手机、平板电脑等带入课堂,特殊情况经允许带到学校的,要交给老师统一管理。家庭执行好以上几点,形成共识,相信孩子们会逐渐远离沉迷、科学用网。

  关于用网规则,建议遵守网络规则,传播社会正能量。每个人每天都要面对两个世界,一个是现实世界,另一个是虚拟网络世界。她说,“我认为两个世界规则是一致的,虽然网络无限,但自由有界。恪守道德、遵守法律是现实世界和网络世界都要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每个人要规范好自己在网络上的言行,文明用语、文明言行。要抵制网络不良信息和不良行为,不信谣、不传谣。同时利用网络平台传播正能量,为国家、为社会、为他人提供帮助、建言献策,在网络领域共同营造健康向上、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让网络空间充满正能量,高扬主旋律。”

责任编辑:任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