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娄底市冷水江三A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主任黄水波是一名90后湖南小伙儿,工作仅7年的他,在“卷技术”的方向上一路“狂飙”:发表发明专利9项、实用型专利两篇、授权专利4项、核心期刊论文两篇,累计研发项目的产品销售额超过两亿元。
受益于自主创新,黄水波成为了呼吁推动“工学学术型硕士、博士研究生技术应用转化”的“号子手”。今年全国两会,他打算持续关注此建议。“一面是企业缺技术人才,一面是学生不好找工作。推动工科学生走进工厂、走进一线,加速技术应用转化是大有可为的。”他说。
他在调研和座谈会上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企业招人难、学生找工作难的双向错位。去年,在一场农业机械调研会上,一名企业家坦言缺乏技术型年轻人,想要发展智慧型机械缺乏源动力。在其他场合,黄水波也注意到不仅仅是农业型企业,一些科技型小微企业都在谈“招人难、人才缺”的困局。
而另一端的供给侧——学生苦恼找工作难。提出建议前,黄水波回到母校湖南师范大学。他询问一名毕业生就业规划,这名学生茫然地摇摇头。“学生没有社会经验,缺乏社会实践,不了解行业发展,就不知道怎么把知识转化成生产力。”黄水波还注意到一个问题,没有技术经验的工科生往往不受企业雇主的青睐,这加剧了人才和市场的错位。
从研究生二年级起,黄水波便被导师带进一家企业实习。初入工厂,他不喜欢偏僻封闭的一线环境,不习惯杂乱嗡鸣的大型机器。跟前辈多接触后,他才逐步了解到,长期以来,二氧化硅产品一直被国外垄断,国产品牌的技术还远远追赶不上国际水平。
毕业后,他留在这家公司,因工作出色,被任命为白炭黑项目负责人,从事生产研发工作。在历经了上百次试验后,如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白炭黑产品已打破国外技术垄断,部分性能超过国外产品,成本逐渐降低,年销量达到3000吨以上。
如今,黄水波还在关注塑料薄膜中二氧化硅产品的优化,挖掘客户需求,调整产品配方。“技术的创新永无止境。我们需要强化知识的应用,加快技术转化,抢占市场。”他说。
在去年的媒体报道中,黄水波关注到“年轻人不愿下工厂”“工科学生逐步理科化”等话题。在他看来,学校教授的知识像是一个指南针,走进工厂一线参与实习,才能让人真正摸准方向,发现市场需求,找到热衷的技术领域,从而实现自我价值。
2023年3月23日,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时任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刘昌亚被问及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相关问题时表示,今后发展过程当中逐步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占比,为国家培养实践型、应用型高端人才。
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中也明确提到,到2025年,以国家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为重点,增设一批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类别,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大幅增加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量,进一步创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产教融合培养机制更加健全,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衔接更加紧密,发展机制和环境更加优化,教育质量水平显著提升,建成灵活规范、产教融合、优质高效、符合规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
去年,黄水波把关于加强“工学学术型硕士、博士研究生技术应用转化”的建议带上了全国两会。教育部给出了重点回复。今年他准备优化该建议,继续带上两会。
对于推动硕士生技术应用转化,他建议,一方面要借鉴医学生的教育模式,采取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培养方案;另一方面要调整硕士研究生的评价机制,根据市场人才需求,适当优化论文和实习的要求。此外他认为,对于高校教师的评价机制也可以做出相应调整,改变以论文为导向的指挥棒,让应用转化的思路深入教师心中,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工作之余,黄水波最爱看的节目是《开讲啦》。他喜欢听大国工匠讲述科技创新、自立自强的故事。黄水波说:“只有在实践中能出真知,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获得了技术突破和应用的成就感。”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杨洁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