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一说起民间传统文化,就感觉是在谈论一种老旧的东西,好像跟现代生活没什么关系。其实不然,很多民间文化仍然“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如使用筷子的习惯、饮茶的生活方式等。“这些能够传承至今的文化,一定是优秀的文化。”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说。
在近日举办的第十五届文化中国讲坛上,潘鲁生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谈起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化,以及年轻人如何找到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
潘鲁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分为文人文化、宫廷文化和底层文化,其中底层文化也叫作民间文化或者民间文艺。民间文化不仅是“活着”的,也是时尚的。比如南宋时期杭州西湘的文化,就非常具有时尚性。南宋时期手工艺与商业高度发达,精致典雅的“雅生活”方式成为一种风尚,工艺造物也强调“工艺致用”,既要追求美观,又要兼顾实用。
潘鲁生说,新时代,传统工艺的传承创新要回归“雅生活”的传统,同时对其进行创新性发展。他建议,把南宋“雅生活”及“工艺致用”的思想文脉串联起来,把800年前的文化资本转化为现代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动能,“保护好工艺文化的种子,发展好创意产业,工艺美术才能持续发展”。
中国的古村落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可以说是民间文化的博物馆。潘鲁生表示,保护民间文化,就要保护好古村落,让古村落的空间、形制和肌理保存下来。
潘鲁生指出,有些地方存在将原住民悉数迁出、让商业进驻等古村落开发过度的现象。他说,古村落是一个文化生态系统,必须有原住民居住和生活其中,村落才是鲜活的、有生命力的。同时也应注意“如果没有商业的融入,可能村落的发展就会滞后”。所以,在古村落的保护方面,既要保护古村落的机理,还要保护古村落居民的生活状态,在此基础上融入商业。
潘鲁生强调,古村落保护要以政府为主导,让专家积极参与,必须让村民最终受益。只有村民受益,才能把古村落的房屋维护好,古村落也才能运营好。
潘鲁生说,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传承传统文化,穿汉服就是其中一个例证。他认为,汉服的回归是传统文化教育普及的成果,让小孩子和年轻人对自己的身份有了一种文化认同。“如果让50后、60后的人穿汉服是很困难的,因为他们接受的教育不同;而90后、00后的年轻人却会自发、自觉地穿汉服,因为他们接受的教育让他们感到自己的文化身份和汉服有关系,穿上汉服就是一种时尚。”潘鲁生说。在他看来,这种自觉的文化认同,是传统文化回归“一个非常好的信号”。
潘鲁生认为,无论是唐诗宋词,还是古典文献,都是文化的历史积淀,能够融入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才是更好的文化。年轻人是传承中华文明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参与者,他希望,年轻人能够多读书,多学习传统文化的精髓,阐发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找到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夏瑾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