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国内 >> 正文

大清河“保卫战”

发稿时间:2023-08-10 22:12:00 作者:赵丽梅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赵丽梅

  “水位在下降,胜利在望。”8月10日,天津市静海区台头镇大清河河堤上,守了几天几夜的一位救援人员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当天早上,大清河水位明显下降。一些救援队正陆续从这里撤离。

  这是“九河下稍”天津近些年最大的一次泄洪“大考”。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情报预报处副处长杨邦向媒体表示,近期,海河流域的子牙河系、大清河系、永定河系分别发生了编号洪水,海河流域正在经历洪水的演进过程,防洪工程体系正在经历1996年流域大洪水以来最严峻的考验。

  天津市水务局最新洪水测报显示,截至8月9日17时,永定新河累计下泄入海10.01亿立方米,大清河已累计向独流减河行洪4.21亿立方米,独流减河累计下泄入海3.64亿立方米。子牙新河已累计下泄入海2.92亿立方米。通过这三条河流下泄入海的水量达到16.57亿立方米,相当于115个西湖的水量。行洪仍在持续进行中。

  巨大的水量之下,这些河流的河堤时刻面临考验,尤其是个别薄弱堤段、堤防可能出现渗漏、跌窝、管涌等险情,不及时处置,将增加决口风险。其中,行洪压力比较大的是永定河的永定河泛区和大清河的东淀蓄滞洪区。

  8月1日,随着东淀蓄滞洪区启动,大清河河堤的安全备受关注。守住大清河,就是守住了大清河南部区域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航拍大清河。李兆玉/摄

  “大赶考”

  大清河河堤最关键“考期”是8月9日这天,然而,即将赶赴“大考”的救援人员们,从前一天晚上就进入了“战时状态”。

  据天津市水务局洪水测报,8月9日凌晨,大清河将迎来本次行洪的峰值。9600余人守护在大清河抗洪一线,准备迎战洪峰。与此同时,在后方,也有不少人严阵以待。

  8月8日,从接到过境的洪水即将达到峰值的消息开始,拥有丰富救援经验的中国安能现场测量队队长刘攀也不免有些紧张。连日来,他和徒弟负责水位监测,从而判断河堤的高度够不够,是否需要加高。据他观测,这几天,洪水水面比较平,没有太大的危险。但随着峰值的到来,守堤到了最关键的时刻。比他更紧张的是徒弟何志喜,他从动力舟桥操作手转为测量学徒才4个月。

  8月8日19时许,在大清河北堤一处背河坡脚,巡堤人员发现了一处管涌——在堤坝的背水面有一股五指宽的水流往外流,好在这是一股出水量较小的清水流,问题较小,但是想到大清河水位正在上涨,巡堤人员的心还是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

  当时,中国安能集团湖南应急救援基地救援分队分队长李云迅速带领处置人员赶赴现场,经研究分析, 决定采用反滤围井进行处置。他们先清除地面杂物,并挖除10~20厘米厚的软泥,用土袋错缝围成井状,在井内分层铺设20~40厘米厚的反滤料(粗砂、中石等),并在反滤层顶面设置排水管,把水排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刘攀、何志喜和其他队员一起运送砂石,40公斤一袋的砂石, 一共扛了200多袋,用来堵住渗漏点。

  8月9日,中国安能现场测量队队长刘攀(中)与队员一起观测大清河河水高程。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赵丽梅/摄

  当日晚上8:30许,管涌风险成功被处置。何志喜紧张的心稍微有所缓解,但还是担心,“洪峰即将到来,未知的情况谁也无法预料。”

  大清河的水位一直保持高位运行,洪峰过境的那个时段,李云一直在巡堤,他也一直在盯着水位,发现水位一共上涨20公分左右,并不明显,他所负责的1-10河段的堤坝也没有出现险情。

  洪峰顺利过境,李云如释重负。他说,“昼夜奋战,终于确保了一方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我是极度自豪的。”

  9日早上,刘攀看到洪峰平稳过境后,“心情瞬间好了许多,都没什么压力了”。何志喜也松了口气。两人又投入了新一轮的水位高程监测。据天津市水务局最新洪水测报,相较于前一天,大清河台头段水位上涨11厘米,独流减河进洪闸水位上涨34厘米。

  天津市水务局洪水最新测报显示,截至8月9日17时,大清河台头段水位6米,独流减河进洪闸水位5.31米,独流减河进洪闸下泄流量1330立方米/秒,达到7月31日行洪以来的最大值。河水流速平稳,没有发生险情。

  最关键的时候,中国安能集团、解放军、武警官兵、央企及天津市施工企业组成的应急抢险队伍共计9600余人,在大清河抗洪一线集结,随时准备防洪抢险。

  另外,还有很多人守在后方保卫大清河。记者从天津市应急管理局获悉,8月7日,天津市应急管理局调度全市18952人参与防汛救灾工作,为大清河南堤运土22520方。

  洪峰平稳过境,不管是在一线的还是在后方的大清河守护者,都松了一口气。

  “追”着洪水跑

  洪水不断演进,过去几天,天津完成了8万多人的大转移,台头镇等乡镇的老百姓被转移了出去,镇上的房屋都贴上了封条。台头镇的街道上,贴着救援车辆标志的车流未曾断过。

  大清河的河堤上一片忙碌景象。各个点位上都有巡堤人员,他们走着走着就蹲下来,查看一下是否存在险情;大货车不断驶入堤坝旁的公路,运送防洪物资;穿着迷彩服的解放军扛着沙袋往坝上背,加高堤坝。

  中国安能唐山基地现场指挥员赵俊磊是“追”着洪水从河北来的。8月4日中午12时,大清河洪水抵达天津市界,距离台头镇2公里。当天下午,赵俊磊抵达位于台头镇的大清河河堤,开始“守”堤。

  赵俊磊介绍,中国安能救援队将负责巡堤的人分成了25个小组,每个小组24小时不间断地守着一段堤坝,随时查看水位变化,穿堤建筑物是否有异常,背水面是否有崩塌、泄漏,堤坝边坡位移情况如何……

  8月8日,大清河河堤。中国安能武汉救援基地95后抢险技术人员龚子博正在巡堤。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赵丽梅/摄

  95后青年龚子博负责17号段河堤。作为中国安能武汉救援基地抢险技术员,龚子博与同伴们也是“追”着洪水来的,从1000多公里外赶来支援天津。

  龚子博参与过很多次洪水救援,也守过不少大坝。在他看来,此次巡堤的线路比较长,巡堤难度不小,尤其是河堤道路狭窄,每隔几米,就有一台挖掘机在作业,加固或者加高堤坝,挖掘机后面有时还跟着一长串装满防汛物资的货车。河堤周边潮湿,炎热天气之下,不少巡堤的技术员皮肤出现了红疹,河堤的背水面就是村庄和农田,蛇鼠较多,一到晚上,它们就出来了,有天晚上,龚子博正在巡堤,一条有毒的蛇钻了出来,吓了他一跳。但他最担心的还是,这些蚂蚁、老鼠、蛇在堤坝底下打了一些陈年老洞,堤下土石松动,导致水从坝底下渗过来。

  “14号点位,有冒水。”龚子博拿个棍子,看到有水的地方就要去刨一刨,查看是否有风险点。8月4日,刚开始巡堤的龚子博就发现了一处管涌。守堤6天,他在同一段堤上来来回回走了上百趟,对背水面的每一个小水坑都了如指掌。他一共发现了4处小型管涌,都得到了及时处置。

  8月5日,在巡堤时,赵俊磊与救援人员在台头镇北堤发现了两处渗水险情,他们立即采取了“反滤围井、反滤沟槽、导流沟槽、黏土抛填”等方法,成功排除了险情。据统计,截至7日8时,像这样的情况,他们负责的范围内,一共处理了15处。赵俊磊说,这类问题越早发现越好,可以第一时间采取科学的处置方法,“确保把险情遏制在萌芽状态,防止险情扩大。”

  8月8日,大清河河堤。各方救援力量正在加固河堤。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赵丽梅/摄

  大清河水位在上涨,堤坝也在不断变高。争分夺秒,几千名解放军用数以万计的沙袋筑成一道防洪墙。8月7日早6时,在对大清河天津市静海区台头镇段6.7公里堤防加高加固后,武警天津总队1700多名官兵转战子牙河独流镇八堡村段,与该总队新抽调投入的1000名官兵集结,他们把该段近7公里的河堤加高1米,加宽1.4米。

  救援人员从四面八方赶来,增强了当地救援的信心。8月6日,在中国安能的240名专业技术人员全部抵达大清河后,天津市静海区应急管理局在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写道:“抗洪抢险国家队来了,我们就踏实了。”

  “但依旧会想念生存已久的家乡”

  与救援人员一起焦急等待的,还有8万多名安置区的老百姓。

  同台头镇所有的村民一样,58岁的村民孙金平太希望洪水快点过去了。虽然她觉得在安置点的生活过得还不错,她还是想回去看看,家里的30亩玉米和花生怎么样了。

  “喇叭一直在呼(喊),马上就出去,就跟着,一直走。”8月2日,孙金平与丈夫接到通知,就马上准备撤离,当时,她没想过水会这么大,以为去外面住几天就可以回去了,就去了不在行洪危险区域的亲戚家住。她走的时候,还没看到洪水来。

  孙金平走得着急,只带了几身衣服和一个小挎包,她听说,有的人把家里养的鱼都带走了,她也有点后悔没多带点东西。她说,“咱也不信有这么大水,她听村里老人说,1963年洪水那么大,都没淹村。”

  5月,孙金平和丈夫把30亩熟了的西瓜收了,接茬就在地里种上了玉米和花生。等到地里没活儿了,孙金平就在家里做一些缝纫的活儿,丈夫就去打一些零工。

  目前,孙金平家的玉米有的已经结粒了,预计8月末、9月初就可以丰收了。按照正常来说,这些玉米一年可以卖上2万多元,卖花生的收入能有2000多元。前几天,有人拍了村子现在的情况,发在微信群里,孙金平看到,“俺们那个地,整个玉米棒子都淹没了,地里的水快八尺深了。”

  8月9日,孙金平知道洪峰过境了,通过视频,她知道了村子的房屋没淹。她非常担心自己种的那些玉米和花生,“嘛也没了,我这一年吃什么呢?”

  “担心玉米,整个都淹了。”在安置点里,台头镇胜利村71岁的老人郝庆芬也在想着自家种的4.5亩玉米。她离开的时候,玉米已经出须了,大概月底就可以丰收了。收成好的时候,四亩半的玉米可以卖上5000元左右。

  不干农活的时候,郝庆芬与丈夫就出去打零工,郝庆芬去给别人种西瓜,“有嘛活儿就干嘛”。

  天津1963年、1976年、1996年发生的三场大洪水,郝庆芬都赶上了。她记得,1996年那年洪水,大清河水位也很高,“水已经快淹到大堤根了,但水没进村,俺们种的地,都是水。只是那时候,没有政府安置,都靠自己。”

  每天吃完饭,郝庆芬都会出去和安置点的其他人聊天,他很喜欢安置点的生活。从家里出来时,她只带了两身衣裳,安置点给他们准备了凉席、被子、洗脸盆、小凳子等,因为她是老人,担心他们行动不便,工作人员将她们安排在一楼。她说,“这儿住得可好了,吃的喝的都安排好了,按时按点吃三顿饭,一顿4个菜,还有西瓜和哈密瓜,工作人员也很和气。”

  2002年出生的王绍涵是第一次经历这么大的洪水,他随时关注着洪水的进展,很想做点什么。起初,他想到台头镇行洪区去帮忙,但没有专业技能,怕给别人添麻烦,他就到了安置点做志愿者。

  在安置点内,王绍涵平时会帮郝庆芬这样的老人打打饭,陪他们聊聊天。他看到,一些村民刚到安置点的时候,明显比较焦虑,待在房间内不愿意出来,他经常去跟这些老乡聊天,慢慢地,院子里的人多了起来,他眼看着一些人慢慢有了精神头,这让他觉得很开心。他说,虽然不少村民都说这里很好,“但依旧会想念生存已久的家乡。”

  帮助受灾群众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亲不够的故乡土,恋不够的家乡水,我要用真情和汗水,把你变成地也肥呀水也美呀,地也肥呀水也美,地肥水美……”8月9日下午,记者第一次见到台头镇中二堡村59岁的村民杜德路,他正在安置区休息长廊里面,给大家唱这首《我热恋的故乡》。在掌声的鼓舞下,杜德路一口气唱了很多首歌。

  8月9日,杜德路坐在安置区的一个小亭子里唱歌。中青报·中青网 见习记者赵丽梅/摄

  当天中午,杜德路在安置点吃了午饭,去看了电影《霍元甲》,然后,就到楼下和大家聊天。

  在村里的时候,他平时吃完饭,也喜欢出来唱歌。他脸上总是挂着笑,他说,“乐呵也是一生,愁眉苦脸也是一辈子,为什么不乐呵呢?”

  “不走不行,村里不让留人了。”杜德路和妻子是8月6日到安置点的,之前,他在鱼塘看鱼,家里养了1万多尾鱼,因为手头上没什么钱买饲料,不敢在鱼塘里撒多了饲料,所以鱼的个头都不大。如果饲料充足,这些鱼可以卖上10万元,现在大概能卖上5万-6万元,

  洪水没来之前,他平日里就摘些鱼塘里的荷叶、莲花、莲子去卖,一般早上5:30出发,10:00多天气热了,就回家里,下午三四点再出门,一直卖到晚上十点,一天能赚100-200元,他打算卖到八月十五,到时候,就该卖鱼了。杜德路眼看洪峰过去了,“现在,鱼没事儿。”

  虽然洪峰已经过去,但行洪过程仍在持续。李云与队友们还要在河堤上守一夜。他看到,目前,大清河水位有所下降,但仍不能掉以轻心。8月10日,洒水车从路边经过,他们接了点水洗洗脸。他说,等回到长沙后,第一件事就是洗个澡。

  郝庆芬、孙金平等村民既盼着回家又害怕回家。郝庆芬担心,回去就变成坐吃山空了。孙金平打算回家后,继续做些缝纫活儿,她也有些担心,回去后,镇上其他村被淹了,物料进不来,没活干了。

  海河流域严重的洪涝灾害发生后,海河流域8个国家蓄滞洪区先后启动,蓄洪18.47亿立方米,有效减轻了下游地区防洪压力。像郝庆芬、孙金平一样,蓄滞洪区不少老百姓的房屋和庄稼等都受到了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舍小家保大家。

  8月9日,财政部、水利部紧急预拨10亿元,对国家蓄滞洪区运用期间群众的农作物、专业养殖、经济林、住房、家庭农业生产机械等水毁损失予以补偿,帮助受灾群众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杜德路27岁的儿子还没结婚,八月十五前后,他打算把自己养的1万多尾鱼卖了,攒钱给儿子娶媳妇。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天津8月10日电)

责任编辑:高秀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