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国内 >> 正文

由治到“靓” 淮河蝶变

发稿时间:2022-10-05 15:16:00 作者: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磊 王海涵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金秋时节,秋粮丰收在望,安徽省蚌埠市禹会区29岁的创业青年赵保昂每天都会来到家庭农场查看水稻长势,前年流转土地种下的近2000亩蜀黍(高粱)也已进入成熟期。

  自小在淮河边长大,如今又在淮河边创业,赵保昂和他的家庭农场正享受着淮河治理带来的生态“红利”。创业之初,他在家乡承包200亩地池塘,尝试稻虾连作,但因为水质问题,一度产量堪忧。

  淮河水质改善后,他建了抽水泵站,引来淮河干流的水进行养殖和灌溉,还趁势将稻虾连作规模扩大到3000亩。2017年,他成立了家庭农场,将整体种养殖规模扩大至13000亩,其中有9000亩位于荆山湖行洪区周围。

  “淮河水好,对于我们而言是重大利好,种养殖创业成功与否,至少三分之一的因素在于水质。今年龙虾亩产300多斤,创下历史新高。水稻品种也不断增加,都是绿色种植。”他感慨道。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淮河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70年来,淮河治理取得显著成效,防洪体系越来越完善,防汛抗洪、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高。要把治理淮河的经验总结好,认真谋划“十四五”时期淮河治理的方案。

  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成为常态,开窗见景、出门见绿变为现实,生态旅游、绿色产业成为经济新增长点……昔日“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淮河流域,如今以不足全国3%的水资源总量,承载着全国大约13.6%的人口和11%的耕地,贡献着全国9%的GDP。

  近年来,淮河流域的治理更加注重统筹水的全过程治理,更加注重高质量的发展,以“防洪保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适宜水环境、先进水文化”为目标,谋划了一批基础性、枢纽性的重大项目,为沿淮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提供了坚实的水利保障。

  淮河岸边创业青年赵保昂的基地一角。受访者供图。

  科学防治,兴修水利,淮河安澜

  淮河曾是一条复杂难治的河,据统计,从14世纪至19世纪的500年间,淮河流域发生较大水灾350次,严重旱灾280多次,频发的水旱灾害给两岸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新中国成立后,在“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下,掀起三次大规模治淮高潮。

  党的十八大以来,淮河流域综合规划、流域“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等一系列规划相继编制完成;进一步治淮38项工程已开工建设35项,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相继建成通水,14项列入国家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的治淮项目已开工13项,流域水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生于长江之畔,却与淮河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水利专家虞邦义退休之前供职于安徽省(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院。他对淮河治理的堵点、难点如数家珍。“特殊的气候、地理和社会条件,决定了治淮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据他分析,淮河下游入江、入海的设计泄洪能力要在洪泽湖水位较高时才能达到,洪泽湖中低水位时,入江、入海、入沂的泄流能力较小,洪水出路严重不足,对淮河中游洪水造成顶托,延长淮河中游高水位时间,加重中游地区的洪涝灾害。

  2022年7月30日,位于江苏淮安、盐城境内的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正式开工建设,该工程将进一步提升淮河入海能力,也将减轻淮河中游防洪除涝压力,充分发挥防洪、航运、生态等功能,对保障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据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介绍,这十年,统筹水库、行蓄洪区、分洪河道等工程联合调度运用,采取“拦、泄、蓄、分、行、排”流域洪水综合调度措施,成功防御了淮河2016年、2017年超警洪水,战胜了2020年淮河流域性较大洪水和2021年沙颍河区域洪水,有效防范了近期3次强台风对沂沭河的影响,最大限度减轻了洪涝灾害损失,保障了流域防洪安全。

  淮河治理过程中修建的佛子岭水库。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供图。

  牵手长江,皖北豫东同饮长江水

  水乃生命之源,吃水是天大的事。2022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让皖北地区群众喝上引调水,并作为重要民生工程付诸实施。

  皖北地区,共涉及6个市28个县(区),3000多万人,人均水资源紧缺,由于地表水资源相对不足,84.5%的人口饮用的是地下水。长期开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由此形成约3000平方公里的地下水漏斗区,且部分地区地下水含氟、铁、锰等超标。要想“治标又治本”,最彻底的解决之道是跨区域调水,用地表水替换地下水。为此,2012年起,“淮水北调”“引江济淮”工程相继开始实施。

  值得一提的是,引江济淮工程被视为安徽的“南水北调”工程,它是由长江下游向淮河中游地区跨流域补水的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这也是目前全国在建的投资规模最大的单项水利工程,其供水范围涉及皖豫两省15个市55个县(市、区)。

  引江济淮工程安徽段自南向北分为引江济巢、江淮沟通、江水北送三大段,今年底将试通水试通航,长江与淮河“牵手”,梦想即将变成现实!

  作为一名老水利人,巢湖研究院院长朱青感慨道,这项世纪工程的背后,是几代安徽水利人的梦想和坚守。他见证了可行性方案所历经的上百次讨论、审查与评估。党的十八大之后,该工程实施前期环节全面提速,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批复后,随即全面开工建设,创造了一系列工程建设的奇迹。

  今天,位于肥西县的淠河总干渠渡槽,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通水通航钢结构渡槽,主跨达110米,比目前世界著名的德国马格德堡水桥还要长3.8米,引来众多摄影爱好者前来“打卡”“围观”。

  在交汇处,淠河总干渠从引江济淮运河上凌空而过。“如同高架立交一样‘桥上有桥’,在这里形成了一座“河上有河”,可通水行船的“水桥”。”80后的中铁四局钢结构建筑公司高级工程师杜伸云这样形容眼前宏大的建筑奇观。

  据他介绍,由于桥梁桁架整体结构刚度大、杆件之间空间位置关系复杂等因素,公司在建设过程中摸索出了一套“金点子”,保证了钢渡槽建设有序进行、质量可控。它的建造也为今后国家类似水利工程提供了借鉴。

  作为配套,皖北各地正在加紧建设取水工程、地表水厂、管网配套等工程,力争让群众早日喝上引调水。预计到2025年年底前,千万人口大市阜阳市将全部完成供水地下水源替换和城乡供水一体化。此外,豫东骨干水网正加速形成,河南870万人也将吃上长江水。

  引江济淮淠河总干渠渡槽航拍。中铁四局供图。

  扮靓淮河,绿色发展,造福民生

  庄台,是治理淮河和抗击洪水过程中,蓄洪区形成的特殊民居,类似“堡垒”的防洪工程。每到开闸泄洪时,房屋田地被淹,庄台成为可以栖身的临时家园,但是居住环境堪忧。安徽境内有199个庄台,其中阜南县濛洼行蓄洪区内就有131个。

  当前,安徽省正在全力推进行蓄洪区安全建设工作,按照“减总量、优存量、建新村、分步走”的总体部署和“一区一策”的基本要求,逐步完成行蓄洪区低洼地和庄台超容量居住人口的安置任务。

  该项目实施后,沿淮行蓄洪区内总人口将由101.27万人减少至75.44万人,庄台人均居住面积由21平方米提高至50平方米,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将得到明显改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显著提升。

  庄台“蝶变”引来“凤还巢”,王家坝镇李郢村的创业青年任超返乡后,流转100多户农民的土地,办起了“田园综合体”。“在地里种芡实,同时还能养鱼和黄鳝,一亩地能有3000多元的纯利润,很多农民主动上门,要求流转土地。”任超介绍,低洼地将改造成鱼塘、采摘园,当下正在探索‘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吸引更多年轻人一起创业,共赴致富路。

  辩证地看,“水患”可以变成“水利”,劣势也能转化为优势。位于淮河、颍河交汇处的阜阳市颍上县,曾经饱受水涝灾害。县委、县政府提出“变对抗为适应,变水害为水利”的发展思路,从实施平原绿化,改造自然生态环境入手,不间断地开展植树造林、修沟筑渠、疏通水系,改善生态环境。

  在此基础上,当地农民掘地成湖,积土为山,在低湖洼地上建起了八里河风景区,后来升格为5A级景区。遵循着“变废为宝”的思路,因地制宜地开发出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煤矿塌陷区形成的数千亩水面,后来治理开发成迪沟4A级景区;闲置的淮河河滩地种上牧草,形成万亩淮上草原的壮丽景观……

  这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十年。淮河流域河湖长制工作体系全面建立,清理整治12万个“四乱”问题,建成1000余个幸福河湖,淮河干流水质常年保持在Ⅲ类以上,淮河流域人水相亲、城水相融的画卷呈现世人眼前。

  安徽蚌埠位于中国南北分界线之上,如果将约1000公里的淮河河道拉伸成一条直线,它恰好位于这条线的黄金分割点。 国庆前夕,细心的蚌埠市民发现淮河北岸已经开始铺设沥青和草皮,“靓淮河”工程又有最新进展。该工程将全面优化主城区淮河防洪交通生态体系,旨在打造“堤固、水清、岸绿、景美”的幸福淮河,从而提升城市品质、拓展发展空间。伴水而生、治水而荣的“淮河明珠”,如今实现从“治淮”到“靓淮”的新跨越。

  同样是在国庆前夕,全国产粮大县安徽阜南传来好消息,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将在此投资100亿元,建设整车线束、精工中心等新能源乘用车零部件生产线,达产后预计实现年产值100亿元,带动近万人就业。阜阳市将以此为契机,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配套、推广应用等方面同比亚迪开展全面合作。不久的将来,在淮河之滨,一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呼之欲出。

  李晗制图

责任编辑:hz